封面故事
公衛醫師在農村的現場觀察 缺乏職災保障,「我無法對截肢農友說『不用擔心』」 

日本官方曾統計,農民因工作受傷、死亡者,每千人就有 8.2 ~ 8.8 人,遠高於全產業平均值的 2 ~ 2.1 人,且高齡者發生職災機率明顯較高。

封面故事
從統計數字看建構農業職災保障的必要性

農業工作大多具高風險。同為勞動者,農業從業人員若在工作過程中發生意外或死亡,相對應的保障明顯不足。

封面故事
推動農業職安,日本、美國怎麼做?

農業是糧食生產的第一線工作,常看到報章雜誌以「棄業從農、返鄉樂活」 等角度呈現農業的美好。在光鮮亮麗的背後,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簡稱 ILO)卻評估農業為最危險的行業之一(包含建築、採礦業)。

封面故事
直擊農村現場,被忽略的農業職安

職業病≠老人病

每當食品安全恐慌蔓延時,在田間現場生產農作物的農民健康與農業作業場所安全,有誰關心?誰來把關?

封面故事
青蔥簡易防颱網室栽培技術

青蔥為國人烹飪時不可或缺的香辛作物,也是日常飲食中最常用到的蔥科蔬菜。近年來,臺灣青蔥年栽培面積約 4 千餘公頃,各縣市普遍皆有栽培,可全年供應消費市場所需。

封面故事
發展強力設施,農業技術法規與行政流程要提升 – 專訪台灣農業設施協會理事長黃裕益

臺灣的溫室建造廠商搭建品質不一,一場梅姬颱風讓農業設施的亂象現形。許多農民花心血投資的硬體和作物全部付諸東流,去年接連颱風造成農業設施受損面積高達 2,488 公頃,因此如何提升施工品質,以強化設施農業發展,刻不容緩。

封面故事
廠商怎麼看?一分錢一分貨 溫室品質颱風後見真章

近年不少農民投入精緻蔬果栽培,溫室需求大增,許多廠商訂單已排到明年,雖然生意強強滾,但廠商對農民可說是又愛又恨,因為不少農民開頭便問:「你蓋溫室 1 坪多少錢?」

封面故事
臺灣推廣設施農業 須具備跨域整合思維

2016 年尼伯特、莫蘭蒂和梅姬颱風接連襲臺,造成溫網室農業生產設施受損達 2,488 公頃,加上近年氣候驟變,亟需提升防災能力,時任行政院院長林全指示今年啟動 5 年 2,000 公頃設施型農業推動方案,輔導農民興建強固型設施。

封面故事
溫網室興建面臨的法律與實務課題 – 訂約、議約與履約,農民、廠商誰說了算?

去年梅姬颱風重創中南部許多溫室, 也吹出溫網室品質參差不齊問題。 許多農民貸款新臺幣上百萬元,手上卻只有廠商興建前提出的薄薄 1 張 A4 紙契約,或是根本完全沒簽約,加上目前沒有設施安全規範,災後溫室受損,農民經常求償無門。

封面故事
溫室要合宜耐用 ,魔鬼藏在細節裡 – 農民如何賺取設施農業管理財?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盛產多樣蔬果,但近年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夏、秋兩季颱風頻繁, 冬季又經常發生寒害,嚴重影響農民收成

封面故事
首席農婦水果店的社群行銷甘苦談 – 小農幫自己,也幫農友銷

現代人滑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受網路廣告吸引,停留在購物平臺介面的機會大幅提高,為了讓生活更便利,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管道逐漸從實體移轉至虛擬平臺,每年成長幅度可觀。

封面故事
開朗農夫小劍劍,社群發跡- 先扎穩馬步顧品質 ,再當網紅自產自銷

謝銘鍵,花蓮縣玉里鎮的農夫,曾是「第三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首獎得主,臉書粉絲數破 8 萬,臉書影片觀看人次動輒 6、7 萬,留言數與分享次數均以千百計。

封面故事
新型態農業銷售管道──農民直銷站:小農做頭家 訂價、上架自己來

臺灣農地分布零散、農民普遍高齡,農家生產規模大多屬於小型農戶經營模式,不利從事大規模生產、市場經濟為主的全球化農業思維,但臺灣也因人口平均密度高,農業生產地通常緊鄰消費市場,具有發展「地產地消」的優勢。

封面故事
「直接跟農夫買」 農友與電商互動心法,不只是買賣 更可以是夥伴

物聯網時代來臨,商品買賣更加方便快速, 農產品銷售也不再侷限於有燈光、招牌的水果攤、實體通路。消費者坐在電腦前按幾下滑鼠,或是用手機點選,便能在家坐等農產品宅配上門。

封面故事
豐碩果園沈朝富的返鄉從農路 – 善用不同電商平臺特性,客製化產品行銷內容

豐碩果園坐落在嘉義縣水上鄉,果園生產的農產品雖未外銷到國外市場,卻常吸引來自中國與日本的訪問團特地驅車前來交流。

封面故事
輝要有機菜園如何與顧客跳探戈?在農夫市集實踐社區支持型農業

每週五早上,位於臺北市忠孝東路 4 段 248 巷轉角處的 248 農學市集總是特別忙碌,市集裡「輝要有機菜園」老闆娘一邊忙 著將幾個小時前採下的新鮮蔬菜擺上桌, 一邊招呼前來的熟客

封面故事
道農市集助農民找出銷售之道 臺版道之驛 南仁湖挺小農

位於國道服務區的道農市集,因「好農、新鮮、在地」的理念,讓只會在此短暫逗留的旅客, 成為與農民長久往來的回頭客。

封面故事
認識農夫市集 – 營造在地農民文化友善循環

近年,臺灣的農夫市集在各地區銷售市場已樹立一定的口碑,並透過政府推廣與報章雜誌 宣傳,逐漸吸引非在地消費者到農夫市集購買農產品。

封面故事
擺脫路邊叫賣,新型態自產自銷興起

對農產品自產自銷的印象,如果還停留在農民開小發財車在路邊叫賣的景象,可就大錯特錯了。農產品整體供應鏈從生產、分級、運輸到販售,每個環節都各有專業,其模式也會隨 著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生活型態及人口結構而產生變化。

封面故事
潛力外銷國 直擊日本紅龍果消費市場

紅龍果為國內發展迅速之熱帶果樹,在栽培面積迅速擴增的情形下,拓展外銷市場為穩固紅龍果產業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