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農村現場,被忽略的農業職安

文/林慧貞 攝影/黃世澤

職業病≠老人病

每當食品安全恐慌蔓延時,在田間現場生產農作物的農民健康與農業作業場所安全,有誰關心?誰來把關?

今年 5 月,花蓮 1 位農民操作耕耘機不當被壓死。去年梅姬颱風過境, 有農民擔心作物受損到溫室查看,卻被強風吹倒的棚架壓死。農藥代噴業者是高齡化農村重要的支柱,根據勞動部調查,代噴業者農藥暴露量是正常人的 10 倍。

然而,臺灣欠缺農業從業人員發生職業 傷害的統計,勞動部的職業災害保障也沒有納入務農者。

舉例來說,在工廠調製農藥的一般勞工, 若吸入化學品中毒,住院第 4 天起即有薪資補償。可是代噴業者每天暴露在農藥風險中,卻只能自己吃來路不明的保肝藥「排毒」,一旦因職業傷害住院,不但沒有勞保醫療給付,還得面臨毫無收入的困境。

除了被勞動部排除,現行農民保險也沒有職災給付,約 120 萬名農保被保險人必須達到失能、死亡,才能獲得相關給付。 在談友善農業、推動年輕人返鄉務農的同時,若未能友善正視農業職災所面臨的三高問題:高溫、高齡、高風險,農民只能一代又一代,在傷病中無限循環。

變調的青蚵嫂人生

農業職災,無所不在。從農田到養殖池, 從山村到濱海,不同的農林漁牧作業場所, 潛藏著各式各樣對農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危機,讓我們先將視角拉到嘉義。

中秋節你我大啖的肥美烤鮮蚵,許多都來自嘉義縣東石鄉,只要彎進東石鄉東石村街道,便會迎來一座座白色蚵殼小山。 剖蚵仔的婦女三兩聚在鐵皮、黑網搭成的簡易蚵寮,蹲坐 20 公分矮凳,左手拿蚵殼, 右手握住尖銳剖刀,食指和大拇指輕輕一頂,俐落插進蚵殼隙縫中,手腕一轉,蚵 殼便一分為二,不到 4 秒,灰白肥嫩的蚵肉已噗通落入水桶。

即使剖了幾十年已非常熟練,還是有失手割傷手指的時候。問青蚵嫂如何處理傷口,只見她回答:「就包一包繼續剖啊!不然蚵仔放太久會臭掉耶!」

受訪的蘇秀娟是土生土長東石小孩,4、 5 歲開始就跟著家人剖蚵仔賺外快,40 多年如一日。她自己剖蚵也養蚵,幾次剖蚵求快不注意,剖刀直刺手指。

問她如何處理傷口,她回答,大部分都自行沖水包紮,「傷口會自己好,但有時候也會腫起來,才去看醫啦!」訪視的嘉義縣政府官員聽了,邊搖頭邊交代:「有傷趕緊看醫生,千萬不要拖時間。」

原來曾有漁民海上作業時不小心割傷, 想說工作很忙,過 2 天再去看診。「結果 1 週後,我就去他靈堂上香了。」這位官員解釋,漁民的死因是「海洋弧菌感染」。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簡稱勞研所)2011 年曾調查 234 名剖蚵工肌肉不適狀況,其中 75.6%受訪者曾被剖刀割傷流血,75.2%被刮傷且產生紅腫,被蚵殼刮傷者也有 73.1%。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