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跟農夫買」 農友與電商互動心法,不只是買賣 更可以是夥伴

文/潘子祁 圖片提供/直接跟農夫買

物聯網時代來臨,商品買賣更加方便快速, 農產品銷售也不再侷限於有燈光、招牌的水果攤、實體通路。消費者坐在電腦前按幾下滑鼠,或是用手機點選,便能在家坐等農產品宅配上門。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6 年估算,農產品電子商務產值有新臺幣 150 億元,儼然是未來不可忽視的銷售管道。農友如果要透過網路自產自銷,面對全臺灣 5、60 家電商平臺,如何選擇?又該注意並調整哪些法規與心態呢?

以 「買買氏」為名,2010 年在臉書上發起「直接跟農夫買」的金欣儀,這幾年不但透過粉絲團經營,並行銷有銷售困境的農產品,打造農友與消費者互動溝通的平臺,甚至成立社會企業,以永續經營電商的方式,陪伴農友銷售與成長。

看到越來越多農友選擇電子商務平臺(簡稱電商)作為自產自銷管道,金欣儀不吝分 享她長期陪伴農友銷售的經驗,歸納出幾個 與電商合作需要注意的心法。

好的通路 好的合作夥伴 

「要有認真投資的心態,或像是在找份好工作一樣。」這是金欣儀給想加入電商平臺的農友,最首要也最直接的建議。所謂電商,就是有別於傳統盤商(販仔) 的銷路系統,消費者可在電商的網站或手 機 App 買到農產品,消費者滿意的心聲能快速地回饋農友。一般來說,銷售價格可以談得比傳統盤商好。但相對地,因為消費者的意見很快速,農友可能會直接承受消費者的負面意見,例如被退貨,或產品賣不好,而必須與電商業者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如果持續發生摩擦,時間久了,雙方可能會失去信任,最後索性分手、不歡而散。

攝影/潘子祁

★直接跟農夫買

2008 年

金欣儀環島時看見許多農友因環保觀點投入友善耕種,便開始思考農業與環境永續的方式,並計畫說出他們的故事。

2010 年

成立臉書社團,串聯友善的生產者、 綠色消費者和志工。

2014 年

臉書社團成員成長穩定,但希望讓購買行為不是只有「一次性」,而 將社團轉為社會企業,讓所有想以農立命的人都能以此為正職。迄今已有 60 家以上的農戶加入,遍及全臺各地。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