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強力設施,農業技術法規與行政流程要提升 – 專訪台灣農業設施協會理事長黃裕益

文、攝影/趙敏

臺灣的溫室建造廠商搭建品質不一,一場梅姬颱風讓農業設施的亂象現形。許多農民花心血投資的硬體和作物全部付諸東流,去年接連颱風造成農業設施受損面積高達 2,488 公頃,因此如何提升施工品質,以強化設施農業發展,刻不容緩。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黃裕益現為台灣農業設施協會理事長,他在今年 8 月 30 日於嘉義大學舉辦的「106 年度設施農業與智慧農機論壇」中演講「發展農業設施產業推動強力設施農業」專題,點出設施產業現狀,並提出可強化設施農業的 4 要素, 以及協會正著手努力的方向。本文以第一人稱呈現訪談摘要。

農業設施依據裡面的生產物和功能而有不同形式,例如有農產設施、園藝設施、畜產設施、集貨和包裝的流通設 施、林產、菇類及水產設施等。園藝設施 在臺灣整體農業設施裡的面積最大,常見的溫網室就包含在內。

要達到強力設施農業,需要在農業設施裡進行。如果要定義什麼是強力設施農業, 我認為有 4 大要素:高收量(收益和產量)、數據化、省力化和確保通路。然而,目前臺灣蓋溫室沒有規範,像是使用材料、設計、施工方法、維修保養等,都是廠商決定,廠商多是憑經驗和師徒制傳授。

研究好再蓋的廠商比較沒有問題,但有些人在溫室建設公司待過 1、2 年也出來蓋,用的材料強度不足、施工方法不對,品質良莠不齊,去年接連颱風就造成農業設施受損面積達 2,488 公頃。 以往颱風來,如果露天農產品受損,還可以靠溫室補充,但連溫室都倒了,農作物也被壓壞,變成整體產量不夠,農產品價格就會飆漲。

農業設施結構必須安全,室內環境符合農作物和作業人員需求,農民才有辦法專心栽培,不能說 8、9 級風一來,溫室就被吹倒。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