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要合宜耐用 ,魔鬼藏在細節裡 – 農民如何賺取設施農業管理財?

文、攝影/趙敏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盛產多樣蔬果,但近年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夏、秋兩季颱風頻繁, 冬季又經常發生寒害,嚴重影響農民收成,政府為此必須支出龐大天災救助金額。為了穩定收成,許多農民投入設施農業,但設施施工品質良莠不齊,抗颱能力不足,一場颱風下來,反而損失更嚴重。因此,推廣結構加強型的溫室栽培作物,便成了當務之急。

許多農民剛開始接觸溫室可能不知道從何著手。《豐年雜誌》跟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南改場)專家與多位投入設施農業農民的腳步,根據他們的經驗分享,分別介紹常見的力霸型溫室, 以及導入科技、具企業規模的智慧型花卉設施,提醒農民如何評估需求、獲利與其他重點,打造出適合自己的理想溫室。

溫室永續經營 應考量堅固、耐用、安全與獲利

「提高獲利和永續經營,是興建溫室首要考慮的方向。」南改場場長王仕賢說, 想要獲利牽涉到栽培的作物,農民可從後 端通路觀察設施栽培的作物價格是否合乎需求;透過輪作,例如嘉義縣許多溫室冬季種小果番茄,夏季種美濃瓜或綠肥,不僅永續利用土壤,也提升作物品質。

南改場作物環境課建議,站在農民角度, 應先決定種什麼作物、露天還是溫網室栽培的產量和產值較高?多久能回收成本?如果露天就種得好,為什麼還需要溫室?再從防病蟲害、擋雨、抗風、防鳥、改變 微氣候等角度,進行評估與考量。不過,溫室也有缺點,例如夏天溫濕度通常較高,日夜溫差大,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控制, 容易孳生病蟲害。

有些農民為求省錢,常會選擇蓋成本較低的簡易式塑膠布溫室。南改場作物環境課表示,農民用簡易式塑膠布溫室種小果番茄,品質幾乎有一定水準,但簡易式的溫室結構較脆弱,颱風來時,損壞或被吹倒的風險較大。既然是高經濟作物,還是會建議用有基礎的結構加強型溫室。

去年梅姬颱風重創中南部農業區,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處長林良懋觀察,早期農民為了讓溫室內的工作人員和機具操作順暢,會加大簡易式塑膠布溫室的跨距。

「以前都沒事,結果開始加大、加高之 後,變成像燈籠式結構,大大的很好看,卻沒辦法抗颱。颱風一來造成許多溫室 『軟腳』,作物和財物受損,甚至發生壓死人事件。」林良懋認為,有些簡易式塑膠布溫室的強度嚴重不足,這幾年需要的是能抵禦天災和保護農民安全的結構加強型溫室。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