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農夫市集 – 營造在地農民文化友善循環

文/蔡政諺 攝影/黃世澤

近年,臺灣的農夫市集在各地區銷售市場已樹立一定的口碑,並透過政府推廣與報章雜誌 宣傳,逐漸吸引非在地消費者到農夫市集購買農產品。由於各都會區人口結構、在地風情 不同,藉由農夫市集動、靜態的展示,讓生產端的農民能以直接銷售的通路形式,快速了解 消費者需求,消費者也能買到最新鮮的農產品,彼此交流下,無形中為臺灣在地農民文化營 造一股友善循環。

「農夫市集 」(Farmers Market)是指在一固定時間(週期)、地點舉辦,由生產者直接將其所生產的農產品送至市集,並提示相關標章以證明其販賣的農產品及加工品之安全,與消費者面對面,直接販售各種產品的銷售模式。

農夫市集草創時期的目的,為提供農民銷售農產品的管道,但近年農夫市集逐漸轉型為「有機農夫市集」,以自然、健康、高品質為導向,並以無農藥、有機等來凸顯農產品的差異性。

由於食安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民眾對市面上食品的信任度下降,加上養生觀念興起及飲食習慣改變,消費者對有機產品需求日益增加,這也使臺灣各地農夫市集如雨後春筍般創立。

臺灣農夫市集發展概況

其實農夫市集於國外已行之有年,臺灣相較之下起步較晚。臺灣農夫市集成立的宗旨,是強調建立一套生產者與消費者良性的互動和循環機制,以因應全球化衝擊 所造成的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及改善在地農民耕種的作物無銷售通路之困境,幫助農民建立在地化的農業直銷市集。

臺灣農夫市集的經營優點包含:農產品生產規格化、標準化,且包裝方式具有特色、透過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推廣可降低農民行銷成本、農民在市集中的收益比傳統市集價格好,以及消費者能直接將意見反映給生產者等。

臺灣農夫市集的販售時間點多數為每週1 ~ 2 天,藉由直接銷售方式,生產者不僅能學習行銷手法與生產成本管控,也可快速了解消費者需求,尋找未來潛力產品 或商機;消費者也能清楚知道農產品的特性及制度規範,保障雙方在交易上的權利; 再者,生產者也可避免通路間的層層剝削、 減少運銷成本。

另一方面,臺灣農夫市集也會結合戶外及文化活動,如農業博覽會、童玩節等, 使消費者購物之餘,也能在市集中感受在地文化風情,兼具健康休閒、促進觀光的功能。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