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路邊叫賣,新型態自產自銷興起

文/何嘉浩 攝影/黃世澤

對農產品自產自銷的印象,如果還停留在農民開小發財車在路邊叫賣的景象,可就大錯特錯了。農產品整體供應鏈從生產、分級、運輸到販售,每個環節都各有專業,其模式也會隨 著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生活型態及人口結構而產生變化。

隨著工商業發展,農產運銷環節出現了販運商、集貨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再加上傳統批發市場、物流中心、超級市場、量販店與便利商店等通路,構成了今日複雜的供銷體系。

但網路普及,再加上低溫物流、電子商務、社群媒體與行動通訊興起,對有意擺脫盤商或通路制約,而嘗試自產自銷的農民來說,不但有新選擇,也帶來新契機。

有別於傳統路邊叫賣,新型態的自產自銷可以結合宅配、農民市集、電 商平臺、社群行銷等工具,讓農民可直接了解消費者喜好,也讓消費者認識農產品生產過程與來源,建構對彼此的信任。

農產品運銷路徑比一比 

傳統的自產自銷,主要是農民採收、理貨後,將農產品載到傳統市場販售。這種販售模式在現在的早市、黃昏市場都還看得到。部分農民還當起小盤商,收購其他農民的產品,增加販售種類,甚至還打出在地口碑。

現行農產品主要銷售模式,在專業分工下,還是以販運商、批發市場、零批商、零售商等路徑為主。這是由於農產品採收後欲交給消費者,還需經過運輸才能送到市場,如果單一農民的產品數量不足以裝滿一輛貨車,販運商就需要做產地集貨。

農產品從產地運到市場前,還要經過理貨、預冷、分級、裝箱或包裝等作業,不是所有農民都有充足時間或人力能在短時 間內完成,因此販運商、集貨商、農會產銷班或合作社就扮演起重要的採後處理、 集貨與運銷角色。接著,承銷人在批發市場批貨後,用批發或零售的方式提供給傳 統市場業者、零售商、餐廳或團膳業者, 消費者再依需求購買農產品。

超級市場、量販店崛起,販售策略採取消 費者需求導向,需求供應的品項多樣且量大,再加上蔬果、米糧、水產、畜產或花卉的運銷流程、產品規格與品質要求都不同, 因此能專業處理包裝、配送及流通的農產公司或物流中心,就顯得非常重要。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7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