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多的料,看過沒有!
飲食
【鄉間食堂】霸味之道:一鴨到底,人情好味

冬季已臨,冷颼颼的天氣,如果來一碗祛寒溫補的好味食物,暖味暖身更暖心。本期特邀富有盛名的「霸味」內湖旗艦店店長高艾倫,帶讀者親臨第一現場,實際品味、體驗薑母鴨的食補功效。不僅暢談店內薑母鴨料理與特色,也為我們解析從鴨場飼育、宰殺,到如滴鴨精等後製包裝食品料理,一條龍製程打到底的餐飲之道。

店內招牌特色——紅蟳薑母鴨。
飲食
【鄉間食堂】大頭鴨與紅蟳:人生無所求,一鍋湯飽暖

每年中秋過後才亮起招牌營業的「大頭鴨薑母鴨」,主打「紅蟳薑母鴨鍋」的新鮮吃法,生意火熱,一路忙碌至三月底、四月中,天氣變熱才休息。如何經營一家店,老闆盧俊岳有自己在意的細節:「食材新鮮,客人基本都會買單。店裡的紅蟳跟附近水產店合作,我幾乎每天進貨,抓回來都很有活力,禮拜一店休時我一天要來檢查兩、三次,確保紅蟳都活著。如果看來已經沒力氣的,就要先處理,確保新鮮。」

夜深仍滿是人潮的薑母鴨店。
飲食
【鄉間食堂】饕客的劇場式吃鍋

對我來說,薑母鴨的必要條件——湯頭如何香醇,鴨肉如何久煮不爛,薑母如何辣暖肺腑——都是其次,各家有各家的擁護;但黃燈籠紅炭火,徒手端起陶鍋的老闆,和排在人行道騎樓間、那蹲下站起必須要用到一點臀肌力的低矮桌凳,才是薑母鴨之所以是期間限定,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以多元眼光看待養鴨事業的楊政勳。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延續傳統好滋味 黑羽番鴨養成記

「聽過逃冬(tô-tang)嗎?」雲林斗六「金池牧場」負責人楊政勳憶起童年,五十六年次的他描述隨父執輩趕鴨的場景,「把大概一、兩千隻左右的鴨子,趕上剛收割完的水稻田,藉著掉在田裡的稻穀餵牠們,也協助農田去除害蟲。」他笑說鴨子們都很聰明,放出去一次,第二天就知道路了。生動言談中,屬於臺灣養鴨的沿路風景,彷彿就在我們眼前歷歷展開。

英姿勃發的進興番鴨。
飲食
【番鴨新品】進擊的白羽——進興番鴨

雲林「元進莊」以養殖白羽紅面番鴨著稱,所養鴨隻供應脈絡廣闊。甫問世的「進興番鴨」,外觀上和既有番鴨並無二致,但在生長速度和體重方面則有飛越性提昇。易言之,進興番鴨是元進莊白羽紅面番鴨家族中,一支最頂級的延伸品系。

李清亮與太太正在進行生薑的揀選與分級。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一甲子的山海歲月 銅礦山的大薑軍

臺東「清亮生態農場」的薑農李清亮,他的前半段人生可謂早期臺灣「作穡人(tsoh-sit-lâng)」的縮影,年輕時除了務農,還兼跑各種工程賺錢,全年一刻不得閒。他的兒子李奇軍開玩笑說:「人家農夫以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爸是日出而作,日落繼續作。」李清亮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出現狀況,調養身體之餘,在朋友引薦下開始接觸有機食材,進而讓他決定踏上有機農耕之路。

手把青秧,插滿田畦;有田有米,是我佳玲。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宜蘭小農中,吳佳玲未必是最懂酒的一位,但她賣米酒的花招百出,確實很少有人超越。自稱諧星農婦的她,擺攤時會熱情招呼客人:「你應該有煮飯吧?」但現代人很少開伙,她就會改問:「那你會喝酒吧?」若客人沒喝酒,她還是鍥而不捨:「沒關係!要不要用酒來作菜?」在她使出渾身解數、說學逗唱一番後,有時候客人沒買米,卻帶了一支酒回家。

老牌油廠販售各式各樣的油品,其中以麻油最為著名。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林默娘是咱頭家 北港元福麻油廠

元福麻油是北港歷史悠久的製油老店,位於朝天宮最熱鬧的廟口,面對媽祖金身前香煙裊裊的香爐,店頭仍保留早期風格,連炒芝麻的鍋鏟都是從清朝留下來的。現任掌櫃是五十三歲的陳威任,他理短平頭,眉頭深鎖、一臉厭世,完全不走熱情服務路線,開口都會先嘆氣,然後操著臺灣國語說:「我講一句坦白的啦!」濃濃江湖味,只差墨鏡和一條金項鍊,就能喊他一聲:「大欸(tuā-ê)!」

飲食
【食趣聞】來啦!再加點酒

這座土地與故事皆豐饒的島嶼,近年地酒大興,具在地特色的新創品牌與釀造所傾巢而出,與傳統酒廠各自林立,無論你是喜歡暢飲的啤酒客、嗜品烈酒的文人雅士,或最愛嚷著「再給我加點酒」的加酒青年,不問新陳、風格獨具的臺灣在地酒品,都能讓你找到獨一無二、專屬於自身的當代路線!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私廚的浪漫情懷

十年前成立飲食工作室,生意剛起步,需要親朋好友試吃給意見或捧場。於是我把工作室當私廚,舉辦不同主題的餐會,地中海下酒菜或義式家常、美式Jamie Oliver 的週末早午餐,也有法式風格的講究菜式。參與成員有高中同學、閨蜜、不同圈子的大學同學、藝文餐飲圈同行, 林林總總玩了幾場,十分過癮。

飲食
【隱味食肆】走過兩岸三地的菜飯

當「松茸家鄉煲菜飯」這道菜上了之後,眾人聚集到一只大砂鍋前,紛紛舉起手機準備拍照,服務人員把手按上鍋蓋把手,想來早準備好掀鍋的橋段,見一切就緒,開鍋那刻,松茸清幽香氣隨之奔出,賓客驚呼:「好香!」這讚美想必也在服務人員預料當中,我瞟見他露出「果然不出所料」的自信微笑。

飲食
【菊島喫風土】漸漸消失的冬至雞母狗仔

冬至又稱為「長至節」,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製作湯圓,殺雞煮肉以供奉先祖,祭拜結束後共同享用湯圓,象徵增添壽命,這一儀式稱為「團冬」。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火鍋

第一次吃火鍋的記憶,是爸爸領著我跟姊姊,到離家不遠不近,一間叫「豆豆香」的小火鍋餐廳。

飲食
【食趣聞】時光旁的三代目

花蓮市區建國路、復興街一帶小店錯落,是平日緩慢、放假時鬧熱的文青地段。距離已然是學子、旅人「記憶座標」的時光二手書店幾步路,七星潭東昌漁場家族第三代營運的餐廳,「定置漁場三代目The Fishery」就安靜隱身在小巷中。以海鮮為主題,營運理念包含生態、在地友善,就地取(食)材。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合作社風土誌

住在布魯克林時,我第一次認識CO-OP。
一開始看到這字,連唸都不太會。CO讀音為中文的「酷」,OP唸起來是英文的「Up」,縮寫來自於「Cooperative」合作社這個詞。按法國學者查理.季特(Charles Gide)說:「合作社是一群人,藉著企業經營的方法,為追求其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教育目標,而結合的組織。」

飲食
【隱味食肆】來一碗基隆福州麵

基隆人為什麼有這麼多麵店?為什麼能吃到那麼多好吃的麵?我想或許可以歸功於福州移民。許多基隆人的一天就是從吃麵開始的,基隆市孝三路一帶尤其聚集了多家麵店,這些店家不一定有招牌,但一定各有擁護者,三角窗麵店、長腳麵店都很具代表性。

飲食
【菜市人生場】早起有餅吃,晚起有肉吃──澎湖北辰市場

五點鐘確實太早,市場攤位要不未開張,要不正備料,沒有太多交易的可能⸺除了一個燒餅攤。北辰市場赫赫有名的老張燒餅,檯面上已有多種口味待售,這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的餅類如此多樣,畢竟過去早上八、九點來,總是只剩兩、三款。夫妻倆各執一麵糰,太太將菜餡兒填入麵皮中,包出他們稱之為「私房菜」的餅,先生將層層疊覆的油酥麵塊貼著煎鍋邊排成一圈,同時力推我們試試那撒滿砂糖的牛舌狀燒餅「媳婦餅」

飲食
【菊島喫風土】冬──挽紫菜賺加菜金

東北季風呼嘯,小島上的農作物依著硓[石古]石牆,抵抗鹹水煙扎根生長,在這樣深秋轉入寒冬的蕭條時節裡,與一般農作物相反,紫菜正牢牢抓著海岸玄武岩面,在強風巨浪及寒流的滋養下快速長至黑絨絨一片,愈冷愈是茂盛,也衍生出澎湖獨有的「黑金」經濟。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越南河粉

爸媽算是很願意在食物上嚐鮮的人,小時候被帶去各處吃飯,異國料理也嘗試不少。有一陣子我爸很喜歡吃越南河粉,幾乎每個禮拜都領著全家去家附近的越南小吃店吃上一碗。稍微長大一些,又被領著去吃一些新挖掘的越南河粉店。當時河粉的味道我其實也已經不記得,只記得全家一起說要吃Phở 的那種心情:離家不太遠,可以一起散步過去,很輕鬆的外食,雖然有時候我們抱怨又要吃Phở,但都還是坦然接受。

飲食
【食材指南】辣豆瓣醬

豆瓣醬如何成為岡山名產,劉宇邦侃侃而談:「我的祖父是空軍士官,原籍四川,後來隨著政府來到臺灣,一九五〇年落腳岡山,安插在空軍通信學校。後來,祖父虔誠修道,但當時軍中不怎麼允許這類信仰,屢勸不聽就把他開除了。不是空軍自然不能住眷村,只好另謀生計,開始製作豆瓣醬,上街叫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