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當清炒火燒蝦乾上桌,我簡直要驚掉下巴。多數臺南人人生的第一尾蝦,就是火燒蝦。碗粿、蝦仁肉圓裡的蝦,擔仔麵上擺的那隻留尾殼的蝦,還有蝦多多的蝦仁飯,全源自火燒蝦,不是牠,便少一味。
位在倫敦東邊白教堂區附近有一家叫做「Original Lahore Kebab House」的巴基斯坦菜。外觀裝潢十分樸素,內部同等陽春但空間寬闊,讓我想起臺灣山間的土雞城。牆上掛著一些年代久遠的照片,有些略顯獵奇(例如老闆與獅子合照)。
拜訪當天,車停在約定的嘉義「太和村」路邊,放眼看去都是茶園,不論遠近。在一處山邊的斜坡上,有一個彷彿拼裝而起的魔幻木屋,還有人影頻頻走動,搬運木料。
通過電話後,在坡下的一處隱密、寬大的三合院中,終於跟張志聰、葉人壽碰面,一起前往簡嘉文的茶寮,茶寮就是方才下車後,觀望許久的那棟木屋,遠看像是森林被馬賽克了一角。
對老彰化人來說,大節日到觀音亭、天公壇、定光佛廟等處參拜後,去吃碗素食麵是日常。
早前彰化傳統,廟宇多,吃齋念佛也常見,逐漸衍生舊城區周邊眾多素食攤。素食的麵一般被彰化人稱作「菜麵」,乾、湯皆可,配料豐富,其精髓是──豆包。
女兒自從在拉麵店吃到日式萊姆冷麵以後,就整天吵著要吃冷麵。一份冷麵要價三百,這樣吃下去怎麼得了,只好自己做。
日式冷麵與臺式涼麵不同,臺式涼麵是乾拌麵,鹼麵燙好放涼以後,拌上醬油、麻醬食用;嘉義的涼麵則會加入白醋(美乃滋),多一分酸甜。而日式冷麵的重點是爽口的柴魚醬油高湯。燙好洗過的麵條,浸泡在高湯之中,加入檸檬切片和檸檬汁,吸一口麵,輕快得要唱歌。
吃到那塊全熟牛排時,我吸了一口氣,牛肉像貝柱那樣一絲一絲,外層的邊角挺直焦脆,內層保有柔軟質地,咀嚼時泌出中式滷汁的醬香,同時保有粗獷牛味,滋味、香氣竟如此迷人,嚼著、嚼著捨不得吞下,即使在口腔中多停留一下下都好。許多人吃大餐是因為一些值得慶祝的事,例如,生日或紀念日;而對不少人來說,牛排最能代表隆重感,因此牛排館一直有穩定的客源,西餐廳的套餐主菜也少不了牛排。然而對我來說,牛排是最不期待的主菜。
夏天的英國日照時長,到了晚上九點、十點天還不會黑,雖說許多人抱怨倫敦的天氣差,但比起臺北,我倒覺得倫敦的天氣還算客氣,夏天時經常是風和日麗的藍天白雲,再怎麼樣熱,對以前在臺中讀書、租屋沒冷氣的我來說都是小菜一疊。
夏天一到,英國各大超市開始推出燒烤組合,說明了夏日的英國,是個燒烤的季節。走在路上,傍晚各處的後院都會傳出炭烤香配上動感歌曲。
從暖暖車站往源遠市場的公車已經滿載,全是目測七十歲以上的長輩──是一輛萬歲公車。到站時,除了我們,還有一位身穿紫金湖人隊配色的阿嬤下車,兩手空空、沒拖菜籃車,她說她也要去菜市場。
剛踏進市場,攤商婆婆們便爭相告知:「十一點才開啦!」她們說的是市場裡那間咖啡店,或許在阿嬤的認知裡,低於四十歲的人,都是來喝咖啡的。源遠市場小,站在市場頭,就能望見尾,各攤坪數不大,眾人距離緊密,以正常音量就能和所有人談天。
當初,「森之形」的好朋友柏璋,才聽到我正到處訪茶,居然就能立刻介紹小白大哥給我;大哥的岳父就是茶農,在苗栗銅鑼種茶,更精確的地點是九華山。
據說,那裡原先整片茶山景色,因土地徵收,現陸續開發成科學園區。
雖說如此,有些茶農用被徵收的錢買了旁邊的地,繼續種茶。聽說有些則趁園區尚未移除原先的茶樹,禁止開發、無人進入期間,私下還是會偷偷回去採茶。
我們約好一天,正式拜訪小白大哥的岳父,巫先生。
童年時期,只要阿公跨上紅色的YAMAHA Mate 機車,轟隆隆一聲騎去土庫街上,我就開始期待著清香撲鼻的當歸鴨麵線。
一個孩童怎會喜歡藥膳湯麵線呢?土庫當歸鴨麵線是由琥珀色的湯、些許薑絲,再鋪上小塊的帶骨鴨肉組成。完全不是印象裡中藥湯的苦與黑。
吃自己親手做的甜點,除了美味幸福,還能獲得經仔細測量與耐心製作而來的成就感──一種心靜手巧的快樂。如果你也想開始自己動手做甜點,以下是編輯部整理的入門工具清單,歡迎參考!
農曆七月是俗稱的鬼月,民間相信鬼門開期間,俗稱好兄弟的孤魂野鬼來到人間「放假」。普渡現場會準備很多好料讓好兄弟飽餐一頓,其中有一碗神祕的湯,湯裡只放了空心菜,看似平平無奇,卻是人們款待好兄弟的暖舉。
空心菜湯是為好兄弟特製的,雖說是湯,但沒有任何調味,不加蔥蒜,不打蛋花,只用熱水稍稍燙過,有些地方甚至不切段,直接使用整把菜浸在湯水中。
小時候,媽媽夏天常煮薑番薯甜湯,用電鍋煮一大鍋,說是喝了消暑,為了養生,只加很少的糖,完全不甜!我不喜歡番薯煮完淡而無味又粉粉的口感,對這道甜品興趣缺缺。
長大開始追查飲食文化的線頭,發現臺灣民間有一道治中暑偏方──黑糖水加番薯粉。用冷開水將黑糖粉和番薯粉泡開、攪勻,喝下去,能緩解暑熱造成的身體不適。
日前,如「喜相逢麵館」這類家宴型餐館話題聲囂塵上,許多人對於它能得到富豪、名人青睞而感到不解,事實上這類餐館在臺灣存在已久,並非近年才開始走紅。
一、二十年前臺北就有「歐家宴」、「煉珍堂」等,「明福台菜海產」就更早了,已經四十多年,贏得「富豪餐桌」之稱。家宴型餐館破除了幾個常見餐飲迷思,我認為那便是受歡迎的關鍵密碼。
每年夏天,是英國盛產草莓的季節。與臺灣常見的淋煉乳吃法不同,英國的草莓除了直接吃,其他常見吃法還有撒點砂糖、淋淡奶油,或是做成簡單的夏日甜點,甚至沙拉。一路吃到夏季尾聲,隨著最後一盒寫著英國產的草莓在市場消失,日照漸短又開始陰雨發冷,就知道夏天真的結束了。
充滿草莓香與陽光的英國夏天,明明早已不像孩子有暑假可放,心情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放鬆起來。
各式各樣的歡樂時刻,總少不了一盤讓人看了心情就好的Eton mess(伊頓混亂)。
「我有准妳拍照嗎!」雜貨店老闆從櫃檯前一路罵出來,蹲在地上挑蒜頭的客人,掀起口罩悄悄對我說:「妳別介意,老闆很嚴肅。」這種情況下,要我對老闆說出「因為門口春聯字很美」都開不了口。
「西港市場」在當地大廟「慶安宮」的對面,探索的開頭便來這麼一記,挺讓人沮喪。踏進市場,發現半數攤位跟我的心一樣已經打烊——不,是根本沒開,剩餘幾個肉鋪子,在八點鐘就清閒得彷彿將收攤。
第一次拜訪位於北埔老街上的「寶記茶舖」。此處觀光氣息濃厚,人群往來、熱鬧不減,顯現老街的生命力依舊盎然,不少店家都讓人流連忘返。
因工作關係,有時會到竹東一帶,卻未曾踏訪北埔的任何一間茶行,不熟識之外,也對東方美人的價格年年高漲感到卻步。恰巧有次朋友同行,臨走前,跟我們推薦這間茶鋪,當時的他,試喝一輪後,也買到喜歡、價位可接受的好茶。
因為層層不可細數的緣由,麵食一直在我行動菜單上,有一席之地。記得那時於嘉義民雄求學,在家庭與學院往返,民雄車站是中繼點,往右是陽光空氣震蕩的學術之旅,往左便是均衡身心的小吃集散地,日子就這樣一天過著一天,火雞肉飯、鐵板燒、芋圓、當歸麵線,一家替換一家。
「椪皮」就是炸豬皮,閩南語辭典寫為「磅皮」(pōng-phuê)。民雄椪皮麵的椪皮,是將炸得脆爽帶勁的肉皮滷得入味發亮,以取代肉。
初夏,市場一片黃澄澄,金鑽鳳梨上市,臺灣果然是流著奶與蜜之地,活在能大吃鳳梨的地方太幸福啦!
幼年時不太敢吃鳳梨,酸香迷人,但多吃就咬舌。鳳梨咬舌是因為鳳梨酵素豐富,能分解蛋白質、軟化肉質,換句話說:當你在吃鳳梨的時候,鳳梨也正在吃你。為了防止這種吃與被吃的無限輪迴,臺灣農產品改良開發到達了神之境界。現在市面上各式鳳梨品種甜度驚人、各擁奇香,纖維柔軟,更不咬舌。其中最平價廣受大眾喜愛的,恐怕就是金鑽鳳梨。
日前在臺北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餐宴活動,名為「起司復刻宴」,尚未入座,便看到桌上一盤羅列不同品項的起司,這盤起司不只形狀,顏色、質地、風味也各異其趣。
這場活動的主辦人,是臺灣第一家義式手工乳酪坊「慢慢弄」的負責人陳淑惠(Isabella Chen),她邀請鑽研中國古代菜譜的美國歷史學者董慕達(Miranda Brown),分享古籍裡出現乳製品的菜色,並由臺中「Restaurant le Plein滿堂」餐廳主廚林凱維復刻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