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潘家欣
說起鐵路便當,哪道配菜最好吃?對我來說,不是主菜滷排骨、不是滷蛋、不是紅色豆絲,最好吃是那一小筷子的炒鹹菜,配著白飯超開胃。
鹹菜的原料是芥菜(刈菜),冬天收成了大棵芥菜,肥美鮮嫩可以煮刈菜雞湯,苦甘醇美;也可以把整株芥菜先晒乾一日,然後將略凋萎的芥菜平鋪在地上,一層芥菜、一層粗鹽如此堆疊數層,以腳踩踏軟化,加強芥菜脫水的速度,然後將已經初步脫水軟化的芥菜疊放入缸,以重物壓實醃漬,等菜汁滲出後,芥菜會縮小,需要多次重新調整擺放的位置與加鹽,加蓋發酵,如此便成為客家的鹹菜(酸菜)。
鹹菜的發酵時間較短,約一至兩週,尚且保留芥菜的清脆咬勁;而若是將鹹菜切成條,再次晒乾後,塞入瓶中繼續醃漬,待菜脫水時便倒轉瓶口,使菜汁流出,發酵時間更長、更醇厚,口感更軟,成為覆菜(福菜)。
作家琦君寫過鹹菜的製作,她筆下的「酸鹹菜」,詳細書寫了家中長工採收芥菜後加鹽的過程。小孩子不懂事,看到長工以長繭的腳去踩踏芥菜,在旁邊大叫用腳踩好髒!不知道冬天用腳踩鹽水芥菜的艱辛,因此被媽媽責備。而後又寫自己每次吃飯,最喜歡的就是先夾一筷子的酸鹹菜大嚼,超開胃下飯。
琦君的母親炒酸鹹菜時,使用小蝦同炒提香,鹹鮮自不在話下。而母親因為聽說小蝦給海蜇指路的故事,便不忍吃小蝦,自己吃素炒鹹菜。這樣宅心仁厚,待人和善的「媽媽」,其實不是生母,而是琦君的伯母。琦君兄妹早失怙恃,由伯父、伯母認養長大,然而,琦君的童年生活中,對母親有極深刻親暱的描寫,對父親則較為稀少,為何?
琦君也寫過火車的,火車旅行是她與親哥哥相處最深刻的記憶。因為父親長年工作遠赴外地,琦君第一次坐火車,就是跟媽媽一起前往杭州與爸爸、哥哥相聚,一家四口在火車上理應和樂融融,但父母當時的婚姻已生裂痕,不知情的小孩子則只顧著吃火車上的火腿蛋炒飯(不是鐵路便當!),搶喝加方糖的檸檬紅茶。
作者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著有詩集數冊,喜歡從微小處做工的各種手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