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糧倉】從雜糧開始的食農教育之旅

文字 楊織郡/攝影 吳尚鴻

現代小孩普遍不識五穀雜糧,甚至沒看過雜糧原來的模樣。基隆市成功國小參與農糧署「113年國產優質雜糧輔導推廣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從播種、田間管理、採收到做料理,全程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小朋友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仍直呼好好玩,更發現各式各樣的雜糧作物,原來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食物啊!

近年來,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輔導稻農轉作甘藷、大豆、胡麻、蕎麥、食用玉米、花生等雜糧,以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另一方面,透過國產優質雜糧輔導推廣教育計畫,藉由學校、家庭及社區之橫向連結,齊頭並進、向下扎根,讓小朋友對國產雜糧有更多認識,並融入日常飲食中。

在地連結,串起學校與社區

國產雜糧作物包括大豆、甘藷、紅豆、小麥、玉米、花生、小米、蕎麥等,具有新鮮、營養、環保及非基改等優點,也符合綠色消費趨勢。但很多小朋友喝過豆漿、吃過豆花,卻不知道原來食材是大豆,也沒看過大豆。基隆市成功國小辦理國產雜糧食農教育,就讓小朋友從栽培做起。

成功國小位於基隆市區,附近不但有成功、仁愛兩大市場,還有變身「現代米倉」的碾米廠,距離知名的「崁仔頂」漁市也不遠,開辦食農教育極具地利之便。成功國小校長陳怡君表示,112、113年接續參與大糧倉食農教育計畫,就是希望孩子們藉著每天吃的食物,認識周遭環境與在地文化,發掘這些習以為常事物所蘊藏的智慧。

陳怡君校長(右)與游文霓主任是校內推動國產雜糧食農教育重要的推手。
陳怡君校長(右)與游文霓主任是校內推動國產雜糧食農教育重要的推手。

細心呵護作物,體會農夫心情

國產雜糧食農教育的推展,也得力於校園「空中農場」與食育教室「豐食坊」的設立,小朋友從種植到收成、從料理到品嚐,全程自己動手做,除了觀察、記錄,也有更深刻的體驗與感受。學務處主任游文霓表示,農場面積不大,由不同年級同學分批輪流種植。兩年來,種過玉米、黑豆、蕎麥、藜麥、大豆、小米等雜糧作物。栽培前,老師及同學們會共同討論當季適合種植的作物,除了參考節氣,上網查找資料也是少不了的功課。

成功國小善用學校現有空間,規劃空中農場,提供師生實作的空間,增加校地的使用效能。
成功國小善用學校現有空間,規劃空中農場,提供師生實作的空間,增加校地的使用效能。

「孩子不像過去那麼盼望放假,反而擔心農園裡的作物會不會缺水。」五年級的范姜鈞熙種了玉米後,每天晚上都會關心隔日天氣狀況,如果沒下雨又出太陽,就得趕緊澆水;雖然怕蚯蚓,但因蚯蚓可以疏鬆土壤,「便便」還能當肥料,他也鼓起勇氣,用鏟子挖來蚯蚓,放進土裡。在他的細心呵護下,才一個多月,玉米已經長高到他的腰部了。同為五年級的簡紫珆,因為喜歡吃玉米,之前就曾在家種過。她說,自己種自己吃,一點也不難。透過栽培作物,也讓她體會了獨力完成目標的成就感。游文霓笑說,學生在農場上的各項學習效果出奇好,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最多,不僅孩子,老師也收穫很多。

透過課程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及栽培作物的能力,深化學習意
透過課程結合,培養學生觀察及栽培作物的能力,深化學習意

食農百寶屋,讓吃變得更有趣

作物收成後,輪由豐食坊登場。近年完工的豐食坊,由廢棄倉庫改造而成。陳怡君說,食育教室功能相當多元,除了可以當作食農教室,也可當作餐廳,邀請小朋友共進午餐,學習餐桌禮儀,感受不一樣的用餐氛圍,也是孩子們動手做料理的實習廚房。

游文霓指出,收成的玉米,水煮就很好吃,大豆、黑豆可以做豆花、豆漿,豆渣還能做豆腐糰子、豆渣餅乾,加上基隆區漁會提供的蝦子,就成了香噴噴的豆渣海鮮煎餅。此外,還有蕎麥茶、藜麥餅乾等。因為是自己辛苦種植的成果,小朋友格外珍惜,不但豆渣全利用,煮過茶的蕎麥也放進嘴裡咀嚼,甚至打包帶回家。

透過收成的過程,瞭解農食材的重要性,建立學生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
透過收成的過程,瞭解農食材的重要性,建立學生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

校外參訪,原來雜糧長這樣

除了自己動手做,也到校外了解米糧的各種變貌以及田裡的模樣。學校附近的成功、仁愛市場,不但是食材的大本營,也有各式各樣的米食點心,如肉粽、芋頭糕、紅龜粿等,小朋友逛逛吃吃好開心。而隱身巷弄間的「嘉億碾米廠」,為到訪的小朋友詳細解說各種雜糧的異同,大家聞聞各種雜糧的味道、摸摸穀粒,上了寶貴的一課。

前進社區,走訪碾米廠,瞭解各種雜糧的異同。
前進社區,走訪碾米廠,瞭解各種雜糧的異同。

此外,還前往宜蘭縣三星地區農會參觀有機農場,有大豆、小米、黑豆、玉米、紫心地瓜等作物。大家利用碳化稻殼烤地瓜、玉米,DIY黑豆味噌、搗小米麻糬,玩得不想回家了。六年級的徐姍彤對黑豆奶茶留下深刻印象,她說,自己做的更好喝。透過學校的食農教育,讓她更認識農業,才知道農業與日常息息相關,而且有吃有玩很有趣。

教學相長,老師也「蹽落去」

陳怡君校長說,學校農場面積雖然不大,但結合自然課、生物課,小朋友可以實地觀察、記錄,課後也多了一處遊戲的所在,低年級小朋友看到大哥哥、大姐姐忙進忙出,也在旁邊跳來跳去,雖然偶爾「搞破壞」,卻無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食農教育的開辦,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基隆是海洋城市,多數小孩不曾接觸農作,剛開始連土也不敢碰,游主任讓他們摸摸土、聞聞看,瞭解培養土與一般土壤的差別;知道蚯蚓有益於土質,連蚯蚓也不怕了,原本不敢或不喜歡吃的東西,因為是自己種的而吃得碗底朝天。」陳怡君笑著說。

「老師們也是一樣。」游文霓說,也有老師怕螞蟻、昆蟲,直喊:「我不敢啦!」但看到孩子們興高采烈,不斷回報「我的玉米長出來了……」、「我的黑豆越來越高了……」,逐漸「卸下心防」,除了叮囑同學們記得澆水,後來甚至愛上栽培,不只陽臺,連花臺、走廊也種滿了,還經常在教師群組分享種植成果。

規劃國產雜糧校園食育活動,讓學童藉由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規劃國產雜糧校園食育活動,讓學童藉由寓教於樂的闖關遊戲,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

每月食物日,落實「三要一不要」

陳怡君指出,吃是一件快樂的事,也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孩子們對食農教育的參與度很高,即使作物被蟲吃掉或是收成不如預期,也沒有太大的挫折感,照樣玩得開開心心,也體會了生態循環、環境永續的重要性,這就是食農教育的意義!

近年「親子共讀」引起廣泛重視,陳怡君還想推動「親子共食」。現代家庭難得一起吃頓飯,藉由「共食」,邊吃飯邊聊天,既能凝聚情感,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發育。112年起,成功國小邀集基隆區漁會、基隆市蔬果公會、綠竹園農場共同舉辦「15食物日」,推廣「在地食材當季吃」、「揪人共食快樂吃」、「原型食物真好吃」及「不要浪費食物適量吃」的「三要一不要」理念。她強調,大家一起共食共享,以吃為連結,既能吃得健康,更有助於環境永續的未來。

加深小孩子對食物供應鏈、均衡飲食的認識十分重要,與其時刻為他們把關飲食,倒不如做好食農教育。
加深小孩子對食物供應鏈、均衡飲食的認識十分重要,與其時刻為他們把關飲食,倒不如做好食農教育。
學生親自下田體驗挖甘藷,透過與泥土、地瓜的接觸,體驗農夫刻苦耐勞的精神。
學生親自下田體驗挖甘藷,透過與泥土、地瓜的接觸,體驗農夫刻苦耐勞的精神。

農業部農糧署指導 豐年社製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