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要西市場放棄諧音哏真是太難了——屏東西市場

自二樓飲食區俯瞰,口福眼福都大飽。

自二樓飲食區俯瞰,口福眼福都大飽。

文字╱攝影 蘇凌

前陣子,網路上忽然起了個流行,各地鄉親開始熱衷蒐集臺南市路上的諧音哏招牌,數量之多,甚至因此誕生了一句名言:「要臺南人放棄諧音哏真是Tainan了。」身為臺南人,我要在此宣布——要「屏東西市場」放棄諧音哏,才真的是太難了!

歷經兩年改建,今年夏天重新開幕的屏東西市場,擁有整齊劃一的攤位擺置,和規格一致的招牌設計。看似沒有太多隨機驚喜,然而定睛一看:賣包包飾品的「海飾盛樓」、賣果汁的「思菓驛」、不確定在賣什麼的「包珊包海」……本來只是要買個菜,演變成諧音哏蒐羅之旅。還有個牛肉攤,招牌不寫牛肉,硬要寫個「哞肉」,難不成賣羊肉的話,還得寫個「咩肉」?全場打上黃光、冷氣放送的嶄新市場,確實有年輕攤商進駐,賣著時下風行的漢堡排「挽肉」,而賣眷村菜的老夫妻也在,時時背著手張望,彷彿在傳統市場擺賣大半輩子後,又新生於另一個世界。

有攤專賣油飯和「二路菜」,大概因為多數人都只聽過「手路菜」,不知「二路」為何菜,攤上便加了塊告示「辦桌肉羹」。肉羹常是辦桌時的第二道菜,安排在涼菜盤之後端出,故稱二路菜,或俗稱「魚翅羹」。然而多數辦桌菜不會使用真正的魚翅,而是和西市場內這攤「金枝油飯、二路菜」一樣,以扁魚替代。店名源於老闆的總鋪師奶奶,據聞奶奶的油飯和肉羹,在屏東可是人盡皆知哪。

私以為,西市場最精彩的,要屬二樓的公共飲食區。二樓設有大量桌椅,邊吃還能俯瞰一樓鬧市即景,彷彿來到新加坡——新加坡的市場多設有一區公共餐飲場所,名曰「Hawker Center」,即「飲食小販集中場」,分量十足而價格低廉,在物價高昂的新加坡,是人民荷包上的救贖。

這樣比鄰市場的飲食區,在臺灣之所以讓人感覺幸福,或許不是因為低廉價格,而是在購買當下就預期能立即享用的快感。在一樓採買時,攤商們常殷切提醒「買了可以到我們二樓吃」,我總覺得他們說這句話時,除了帶著食物能趁新鮮被享用的放心,還有對這個市場的驕傲。

針對不在乎是否為活蝦的顧客,老闆特闢一區「懶得呼吸」。
針對不在乎是否為活蝦的顧客,老闆特闢一區「懶得呼吸」。
市場內的蔥大餅太好吃,宛如在啃一顆羽絨枕。
市場內的蔥大餅太好吃,宛如在啃一顆羽絨枕。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