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蘇凌
每天早上,萬華有一條街最火熱,人們用這條街的名字,給開在上頭的菜市場起名,曰「東三水市場」。
熟雞鴨、果物點心、冷凍餃子青菜攤,穩穩在這兒開上好幾年,街上有什麼變動,都是片刻內人盡皆知。這樣的迷你社區,也絕對是選舉期間候選人鍾愛的拜票地,攤商笑迎各方人馬,轉身後心有所屬。
轉角有攤自宜蘭來的海魚專賣鋪,由兩代共同操持。現任老闆的爸媽,早年每日從大溪帶上魚貨、搭火車到萬華、走進市場賣魚,有賴日後運輸技術進步,第二代相對不必如此費力,但凌晨到魚市挑魚依然是必須。問他為何不賣叫貨穩定的養殖魚類?
「不好吃啊。」「如果賣不完,自己拿回家吃,不好吃。」——魚販給客人上等貨的同時,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刁嘴。
此時媽媽突然插話:「妳知道明星花露水可以防貓嗎?」每天收攤後,檯面上的保麗龍蓋總是被貓當成抓板,某日媽媽聽聞貓怕花露水,就買來幾瓶噴在保麗龍上,「有效!」
在老闆眼中,現在年輕人吃魚並不講究,到超市買冷藏魚塊就堪吃,「以前老一輩都要吃好的,尤其年節時,凌晨三點就出來排隊買新鮮的。」過去天天從宜蘭跑臺北,現在以週末生意為主,「不是因為客人變少,主要是沒有魚。」漁獲大減的原因,當然包含環境與法規的變遷,然而媽媽提出她的觀點:「是因為現在不能賣海豚啦,以前賣那個就賣不完哩。」
話題轉到家庭,老闆說,許多在市場做生意的女人都嫁不出去、男人也娶不到太太,「忙啊!沒時間接觸外面的人,尤其週末生意好,怎麼可能去約會?」老闆確實比多數人晚婚,「都五十二歲了,女兒才五歲!」媽媽從旁吐槽。
東三水市場緊鄰日治時期興建的新富町市場,歷經沒落的幾年,後由藝術團隊改裝、活化為「新富町文化市場」,是個辦公室、展覽地、開課處,前些年更進駐了一間酒吧,早上十點就營業,讓人能在東三水市場買外食、帶進裡頭配酒吃。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