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好食蔬】落山風伴隨,層層剝開洋蔥的心

乾旱土壤長出甜美果實。(陳俊羽攝)

乾旱土壤長出甜美果實。(陳俊羽攝)

文字 侯千絹/攝影 邱浩瑜、邱家驊、陳俊羽、陳建智

變,才是唯一的不變。現代農民一足一印踩在泥土上,面對著接踵而至的挑戰,唯有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真本事,才能在逆境中存活。這一回,哼著楊宗緯的歌曲〈洋蔥〉,來到國產洋蔥的大本營恆春,在新啟用的伴手禮中心,進入洋蔥的前世、今生,在「蔬菜皇后」的百媚千姿中,一層一層剝開洋蔥的心。

身為蔬菜家族的一員,洋蔥橫跨冷熱,吃定中西,西式洋蔥湯、日式咖哩、臺式洋蔥炒蛋,這些代表性料理,洋蔥都是要角。尤其進入雨季缺菜期,耐儲放的洋蔥隨時能上場救援,守住見底荷包,正是因為數不清的優點,讓洋蔥得以在料理世界暢行無阻。

配角變主角,料理吃出幸福感

只是洋蔥本尊可是很嗆人的,光是下刀就能逼出串串淚珠,而料理職人們的訣竅,就是將生切洋蔥泡入冰水十五到二十分鐘,來降低辛嗆味,或是用燉、煮、炒、烤等手法來扭轉洋蔥本質,此時洋蔥就化身甜姐兒,能讓菜餚透著甘甜。

這樣既在地又國際的食材,卻因著生長地域的風土差異,長出屬於自己的個性。市場上常見的淡褐黃色洋蔥主要是國產洋蔥,味道辛辣濃郁,拌炒、燉湯、烘烤皆宜。紫洋蔥色彩鮮豔,口感爽脆,與沙拉、肉品是好搭檔。白洋蔥如其別名牛奶洋蔥,味道溫和、甜度高,生吃、燉煮、烘烤皆不違和。

餐桌上的洋蔥料理總能信手捻來,但若講起臺灣的洋蔥故事,就得花點時間溯源。洋蔥現身臺灣約可溯及明清時期,真正開枝散葉則是臺灣光復後為了自己生產洋蔥,不斷從國外引進品種試驗,終於在民國四十三年試驗成功,選出來自美國的短日照品種,適合在臺灣中南部的秋冬之際種植。起初在雲林、彰化等中部地區種植,之後才轉移到屏東甚至是臺東。民國七〇年代,國產洋蔥開始出口賺取外匯,八〇年代起轉至內銷,自此,這款平民養生蔬菜終於深入島嶼家戶的餐桌,成為料理人的不二夥伴。

屏東縣恆春半島的枋山鄉、車城鄉、恆春鎮就是國產洋蔥的故鄉。每年春末,遊客湧入國境之南,屏鵝公路沿線的洋蔥田裡,成行成列洋蔥大軍盡現眼前,回程時,一袋袋洋蔥錯落在路邊攤位,空氣中瀰漫著獨特的辛香氣息,就連平日不開伙的遊客都忍不住停車購買,就是捨不得空手而歸。

頂著落山風,農民樂種洋蔥

恆春半島栽種的洋蔥種子主要由美國進口,近年「708」等品種的種球球型漂亮又耐溼,在市場上十分搶手,撒播後四十天育成苗,就能移植到田區栽種。然而,世事萬物總在變,洋蔥產業近年面臨的挑戰加劇。農村缺工、成本上漲、氣溫異常……早已成為常態性問題,農糧署看到問題核心,輔導成立洋蔥產業策略聯盟,並偕同高雄區農改場專家,自國外引進新型洋蔥移植、採收、撿選等農機後加以改良,透過機械化生產來改善缺工問題。

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分析國內洋蔥主要產區及產季狀況,他說,國產洋蔥的產地集中在臺灣的中南部,各地依循季節陸續上場,十二月起是彰化、雲林、嘉義的早蔥出場,隔年三月起則由屏東恆春半島的晚蔥挑大樑,目前恆春地區的洋蔥種植面積約二百一十公頃,產量一萬兩千三百九十三公噸,約莫九月過後才由貿易商進口洋蔥補給國產洋蔥的空缺期。

農村人力短缺,正加速機械化腳步。(陳俊羽攝)
農村人力短缺,正加速機械化腳步。(陳俊羽攝)
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是洋蔥產業的推手。(邱浩瑜攝)
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是洋蔥產業的推手。(邱浩瑜攝)

公私協力合作,化危機為轉機

過去恆春地區洋蔥多由盤商收購,農民毋須煩惱銷路、倉儲與耗損風險,不過,一旦產地量產豐收,蔥農就會面臨壓價危機。林順和表示,面對盛產價跌老問題。

這一回,農政單位攜手地區農會等農業組織進場維穩,其中,恆春鎮農會運用現有的運輸車、冷藏庫、棧板、巧固架、太空包等周邊設備,並獲高雄美濃、仁武、屏東佳冬的冷藏倉儲馳援,共吸收約四千噸洋蔥倉儲,成為防止市場失衡的一支救援軍。

林順和認為,農政單位與農會突破原有盤商制度的考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未來洋蔥產業仍須突破資金、倉儲、種子乃至於管理等關卡,若能從源頭提供種子、管理藥物殘留、輔導栽培技術、簽約契作、穩定供貨,只要各個環節扣合,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夥伴關係,產業就有前進的可能。

產地標章溯源,安心安全之盾

面對詭譎的變局,其實恆春鎮農會早已入場布局,除了推動產地標章,避免進口洋蔥魚目混珠,同時配合農糧署的溯源農糧產品二維條碼QR Code政策,讓消費者可追溯生產源頭,發展產地到餐桌的一條龍產銷模式。

在生產端部分,為有效調節市場需求,恆春鎮農會自種洋蔥,面積約十五公頃,負責主導的恆春鎮農會推廣部主任曾寶霆表示,蔥田採用安全用藥、產銷履歷驗證,農會更投入機械耕作,現已充分運用無人機進行噴藥與施肥,藉以彌補人力不足的缺口。此外,在通路調節上,恆春鎮農會這幾年積極發展B2B和B2C等多樣商業模式,打破原本的盤商收購、喊價制度,讓市場通路得以走向分流、多樣。

洋蔥農進行選別,做好洋蔥分級。(邱家驊攝)
洋蔥農進行選別,做好洋蔥分級。(邱家驊攝)
各種品系洋蔥採收後集中存放;倉儲系統須具備高度專業性。(陳俊羽攝)
各種品系洋蔥採收後集中存放;倉儲系統須具備高度專業性。(陳俊羽攝)
洋蔥採用穴盤育苗,是恆春半島洋蔥產業永續經營必須要走的路。(陳建智攝)
洋蔥採用穴盤育苗,是恆春半島洋蔥產業永續經營必須要走的路。(陳建智攝)

多元市場通路,永續洋蔥產業

林順和舉例,恆春鎮農會除了在全臺地方農會超市建立生鮮洋蔥供應鏈,讓全國各地消費者買到新鮮平價的洋蔥外,同時挺進臺北果菜市場等主要拍賣市場,另針對企業或宅配散客提供不同價位、粒數、包裝等差異化服務,就連具有競合關係的合作社,亦保持著彈性的合作策略,朝共生、共好的方向邁進。

新開幕的恆春鎮農會伴手禮中心就是洋蔥加工品的最佳伸展臺,展場式的空間設計,令人一進門就手癢,萌生血拼念頭。明亮開放的架上陳列各式洋蔥加工品,包括酒、油、餅、醬等系列,甚至時下正夯的健康能量飲、潔膚護膚保養品都有,多樣產品正以跨齡、跨域為軸線,發展出全方位產品。林順和認為,在未來的世界,變,已是唯一的不變,正因如此,農會的角色必須更加彈性,透過產地機械化、產品加值化、市場品牌化等策略來扭轉傳統農業人口高齡化等劣勢。

恆春鎮農會現將目光放在循環經濟,正與產學界合作,從洋蔥皮到格外品都能充分運用,要將洋蔥的價值發揮到極限,要讓農會轉型成為一個資源共享平臺,自上中下游建立起互惠互助的夥伴關係,攜手走入洋蔥產業的新世紀。

恆春鎮農會新成立的伴手禮中心成為洋蔥產業的另一個新家。(邱浩瑜攝)
恆春鎮農會新成立的伴手禮中心成為洋蔥產業的另一個新家。(邱浩瑜攝)

農業部農糧署指導 豐年社製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