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大悲水與大悲茶

茶館會定期更換花材,品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季節氛圍。

茶館會定期更換花材,品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季節氛圍。

文字╱攝影 小令

回首今年的專欄文章,前往了各式各樣經營方式的茶園,或隨性拜訪友人推薦的茶行,皆是想突破自己最初習茶的框架。

培養我最初的茶知識基礎,是曾經工作過的「紫藤廬」茶館。離開紫藤廬後,雖知自己功力遠遠不足,還是急著出外闖蕩。直到遇上疫情,跟著大環境冷靜,意外獲得沉澱的時空。「四方茶話」的專欄機會,讓我積極往產品或土地的源頭,重整自己對茶之所以為茶的認知。

紫藤廬在今年年底前也將暫時熄燈,進行內部整修。

我想起那時有位茶館常客,進來的第一句都是跟人說:請給我大杯水。當年的我還是新人,沒遇過常客。回茶水間問同事說有客人要水,而且要大杯水,我們都是小茶杯,怎麼給他大杯?

同事從簾子後方看完回來說是常客,記得給大杯一點。我又問了別的同事才知道,最大的杯子是冷飲玻璃杯,幫他倒杯溫水即可。後來才知道,兩人都跟我開玩笑,那位常客信佛,跟我要大杯水,雖然同樣是一杯水,但不是指容量大小,而是慈悲說法的「大悲」。熟識後,那位常客曾邀我入席,教我泡「大悲茶」。

中式茶席通常都是一杯杯的品,原因是每泡的滋味不同,飲用時,可細品變化,又能專注認識一款茶的表現。但我跟常客一起討論茶的時候,他教我把每一泡都留一些到額外的公道杯集中。等到品完每一泡,通常會品水作收尾;常客卻端起那特意留存、混合每泡茶湯的公道杯說,我們來喝「大悲茶」。

大悲茶很難在正式場合分享,原因是待客都泡熱茶,品味每泡不同的滋味,也都是溫熱入口;若特意把每泡留一些、集中混合到最後才喝,入口時接近常溫,有些人會認知為涼茶。

為什麼品茶的最後是喝大悲茶而不是水呢?我沒有問出答案。但確實有些人在喝茶時,堅持只喝前三泡,覺得三泡後的不是精華,不值得喝。每一泡分開品飲,確實容易產生分別心,大悲茶則是提醒嗜茶如命的饕客,用一種客觀的態度去整體回顧。

大悲茶包含一輪茶席的所有過程,即使每一泡產生個別的品飲感受(或執著),不該用來比較優劣,而對比結尾的大悲如綜觀,恰恰強調出每一泡的滋味都缺一不可;不是只喝最精華的部分才叫喝茶,而是接受一切是如何合一,成為無法預測的整體,此即大悲。

紫藤廬入口的庭園一角。
紫藤廬入口的庭園一角。
窗邊的茶具展售,會定期更換。
窗邊的茶具展售,會定期更換。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