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蝦是品種純化後的第一代紅蝦,身上帶有原生米蝦的斑點。
封面故事
會動的珠寶,水族中的神奇寶貝

來到屏東縣竹田鄉一個幽靜的小村莊內,「拉瑪國際」創辦人王業豪帶著我們走進他的「蝦基地」,這裡由一座座宛如露天風呂的水泥池排列而成,路的盡頭還有專為水晶蝦打造的溫室,是為養殖觀賞蝦而生的專業場域。在臺灣,水族玩家或多或少都有聽過「拉瑪國際」,他們以特殊色系的彩色米蝦聞名,每隻蝦都帶有美麗的斑紋,王業豪表示,之所以能提供這麼多繽紛的米蝦出口,全仰賴父親王國中的功勞。

剛捕撈回港的櫻花蝦。
封面故事
現流仔上鮮,大溪漁港滿蝦而歸

臺灣是一處四面環海的島國,豐富的海洋資源與臨海大大小小的漁村、漁港,為這座美麗的福爾摩沙之島帶來鮮美的海味。近幾年因過度捕撈,全球海洋枯竭警訊頻起,年輕一代的漁夫們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其中包括龜山島移民遷村第一代的黃建圖、黃士洋兩兄弟。他們的成長經歷與大溪漁港及龜山島漁蝦產業息息相關,為了保存這份珍貴獨有的文化記憶,他們一個選擇從地方創生出發,一個回鄉接手船長職務,用不同切角連結自身與海的牽絆。

部分洄游型長額米蝦去不了大海,只能在水庫釋幼。(圖片提供/胡冠中)
封面故事
找「溪望」,守護淡水蝦樂園

提到淡水蝦,多數人對牠最近的距離,恐怕是山產店那盤鹹香酥脆的炸溪蝦,或老一輩總掛在嘴上、幼時在鄉間溪圳摸魚抓蝦的回憶。不像許多生物學家對淡水魚蟹鑽研甚深,淡水蝦是神祕又冷門的研究領域,不過,正因如此,原本就喜愛記錄種種淡水生物的張瑞宗,樂於傾注更多心血跑遍全臺夜半摸蝦,更彙整出蝦圖鑑大全,好讓更多人愛上牠們與臺灣豐富的溪流生態……

蝦仔家族特輯。
封面故事
蝦特輯!一篇文教你認識蝦仔家族

蝦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說是再常見不過的存在了。牠是餐桌上的美饌、是水族箱裡的焦點、也是出沒於溪河山澗中的常客。不過,你知道白蝦和草蝦的差別嗎?胭脂蝦與葡萄蝦傻傻分不清?為什麼美國螯蝦會讓臺灣人聞風喪膽?編輯部精選出九種蝦介紹給你,包括食用、觀賞,還挑出臺灣特有種,將蝦蝦一網打盡!

冰糖、二砂、紅糖、方糖、白糖、黑糖
封面故事
糖的多重宇宙

大家都有幫家人跑腿買糖的經驗吧!看著超市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糖,光是砂糖就有特砂、細砂及二砂,隔壁架上還有黑糖、方糖、冰糖,讓人眼花撩亂。除此之外麥芽膏、甜味劑和果糖也任君挑選,同樣都是糖,為什麼顏色、形狀差異那麼大,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糖漬水果
封面故事
糖背後的事

說到糖,大家都會想到是由甘蔗提煉而來,對於甘蔗的印象,總是少不了那句「倒吃甘蔗」,究竟甘蔗為什麼要倒著吃?除了吃還有其他用途嗎?甘蔗帶來的甜蜜改變了世人的飲食習慣,嗜甜的人們在作物間挖掘更多關於糖的可能,但過多的糖分又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這些甜蜜背後的事,你知道了多少呢?

炒肉燥用的豬油與冰糖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臺南甜

臺南的甜,是若隱若現的。城內沒有甘蔗田,店鋪小攤也不常見龍鬚糖、糖葫蘆、糖蔥等甜食,然而所有在這裡安身立命的人,或許都會同意臺南饒舌樂團「榕幫」那首〈甜蜜城市〉所唱:「甜蜜的滋味/是為了留住你的心和胃/你的精神會被這裡綁架/流連在大街小巷……」

滷封肉
封面故事
用糖引出料理的千滋百味

白砂糖在銅鍋裡尖成一座小山,開火後旋即塌成一汪汪金色水窪,逐漸融成一片咖啡色湖泊,咕嘟咕嘟地冒泡泡。「大頭師」蔡瑞成熟練地拿鍋杓迅速劃圓攪拌,只見漿液顏色快速轉成金黃,他抄起鍋子,把糖漿沖進炸得爆脆的三層肉裡熗出白煙,後流進鍋裡與醬油、冰糖、甘蔗、辣椒、中藥材混成滷汁,逼出封肉最誘人的顏色。

小朋友參加採收甘蔗遊程。
封面故事
迎風甜香,入寶山得糖而歸

「新城糖廠是日治時期少數獲得許可的私人糖廠,新竹風大,每年製糖時,風吹來都飄揚著一股糖香味。」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談起寶山製糖歷史,有著掩不住的驕傲。新竹縣寶山鄉自清朝起就有客家人種甘蔗、製糖,但真正達到頂峰是日治時代,日人將產業規模化,新城糖廠(後改名為寶山糖廠)是北臺灣相當重要的黑糖出產地。

糖廠醫務室。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白衣天使昭美阿嬤

原來爸爸也當過糖廠員工子弟。當時奶奶(昭美阿嬤)在雲林縣褒忠鄉的龍岩糖廠當護士,身穿白色制服,頭戴護士帽。糖廠醫務室跟學校保健室很像,有架高的洗手檯、診間和一張看診用的床,還有醫生及另一位護士。

阿貴用鋼板刀將凝結的糖剁碎。
封面故事
手工古法黑糖,來自土地的甘甜原味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脈裡,甘蔗花開熟成,糖分累積到高點。製糖農人宋德貴(阿貴)砍下一支支甘蔗,延續著家傳的技藝,循古法手工熬製黑糖。一年一收的甘蔗,一年一做的柴燒黑糖,成了臺東縣長濱鄉的風土韻律。

糖廠社區老朋友的共同記憶。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逝去的青春

從1960年通過火車駕駛證照考試開始,整整30年的青春歲月都在旗山糖廠度過。當年我是火車駕駛,負責將製好的糖運輸到碼頭倉庫,待船來之後外銷。為了配合船班,每天凌晨2點起床準備,3點半天未亮就必須出發,交糖後約早上8、9點。

溪湖糖廠鐵道文化園區。
封面故事
最接地氣的路徑,糖鐵串起時空記憶

糖業鐵道還未普及之前,臺灣曾經是輕便車王國。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鼓勵日本私人企業來臺灣發展糖業,新式製糖工場需蔗量大,傳統運蔗牛車無法勝任,糖鐵就此誕生,通常以製糖工場為中心,延伸成樹枝狀、輻射狀網絡,但常受河川與地形所限制。國民政府來臺剛接收時,糖鐵載甘蔗的專用線加上載客的營業線(含臺車營業線)總計全長達2964.6公里,比官鐵還長。

小孩偷拔五分仔車上的白甘蔗。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五分車小戰隊

因舅舅是臺中糖廠員工,所以我就住在糖廠宿舍,讀專門提供給台糖子弟念的國小,後來改名成臺中市東區樂業國民小學。最常聽到的五分車趣事,應該是以前載甘蔗時,小火車在跑,孩子們在底下拔甘蔗,彷彿是台糖子弟共同的記憶。

《豐年》雜誌第11卷第1期的保護甘蔗連環漫畫。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從古到今細說臺灣糖

很長一段時間,世人從水果與蜂蜜淺嘗甜味,直到砂糖出現。這由甘蔗煉成的甜蜜,不僅運輸保存更方便,而且用來調味、做甜點、加入咖啡茶飲皆宜,甚至曾被視為仙丹妙藥。「甜」逐漸成為飲食中重要的一味,砂糖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17世紀英國、荷蘭、法國等西方強權在熱帶殖民地成立大農場,大量引進勞力廣植甘蔗、量產砂糖,當時在國際上相當搶手的臺灣,自然也成了砂糖之島。

封面故事
與空氣談一場戀愛

「嘟──嘟──」一早被從虎尾糖廠傳來的鳴笛聲吵醒,看了手機顯示早上8點多,應該是第一班出去載甘蔗的小火車。在臺灣目前唯一用小火車載運甘蔗來往產地和糖廠的虎尾糖廠,這幅景象只有在每年製糖期間才能看到。

封面故事
虎尾幾分甜,因糖而生的甜蜜小鎮

還沒到清明四月天,田間白甘蔗已收割得差不多了,虎尾小鎮的徐徐微風中摻和三分微甜,暗示製糖的季節已屆尾聲。甘蔗躺在五分車裡,從雲林縣褒忠鄉的13番蔗埕啟程,沿12番、11番、10番、9番,路過糖鐵軌道分歧點「後壁寮旗站」的黃花風鈴木,原路載返虎尾糖廠。

花神沙拉佐薄荷小黃瓜優格醬
封面故事
煥然一新的真食饗宴

以蔬果、香草、花卉為食材,給予身心深層的照顧;專注於切菜、烹煮、擺盤每一個料理環節,把食物做成喜歡的樣子;捨棄一切化學添加物,享用「真食」純粹的美味。從為家人做飯,到在淡水開「真食.手作」餐廳,廖千慧(Vicky)的信念不曾改變:「我希望吃的人可以被療癒,每道料理都有我的祝福在裡面。」

封面故事
生活中的小確幸,營造美味關係儀式感

生活中總期待歲月靜好的日子,但偶爾出現波折才是真實人生,因此當壞情緒出現時,大部分人會追求所謂的「療癒感」,有些人會聽音樂舒緩心情;有些人則選擇運動揮灑汗水;還有些人會搜尋料理相關的影片或照片,看著療癒的製作過程紓解壓力,或是身體力行,規劃出一頓色香味俱全、屬於自己的療癒餐桌。

臺灣種植的可可
封面故事
來點濃濃的…遇見臺灣可可的農情蜜意

面對緊湊高壓的生活,吃一口帶有濃郁香氣及綿滑柔順口感的巧克力,是撫慰人心的最佳選擇。「如果巧克力有療癒的力量,那臺灣可可巧克力是身心靈的救贖。」喜愛苦甜巧克力的張天奕,吃臺灣可可製作的巧克力後驚豔不已,毅然與妻子陳佳慧攜手創業,搭配多種臺灣茶葉,做出台味十足的茶香風味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