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氣的路徑,糖鐵串起時空記憶

溪湖糖廠鐵道文化園區。

溪湖糖廠鐵道文化園區。

文字.圖片提供/黃彥碩

糖業鐵道還未普及之前,臺灣曾經是輕便車王國。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鼓勵日本私人企業來臺灣發展糖業,新式製糖工場需蔗量大,傳統運蔗牛車無法勝任,糖鐵就此誕生,通常以製糖工場為中心,延伸成樹枝狀、輻射狀網絡,但常受河川與地形所限制。國民政府來臺剛接收時,糖鐵載甘蔗的專用線加上載客的營業線(含臺車營業線)總計全長達2964.6公里,比官鐵還長。

我與糖鐵的淵源,始於在臺南永康國小美術班任教時,對藝術家顏水龍父親所經營的糖廍感到好奇,深入研究後發現臺南居然有九座糖廠,學校附近就曾有一座永康糖廠,還有一條媽祖廟線通過!

有次帶學生前往善化糖廠寫生時,發現一輛原屬於永康糖廠的小火車「溪州牌946號」,在當時詹校長和熱心人士的支持下,2003年將溪州牌946號與篷車、守車[註1]各一輛買回,安放在校園中。小火車來了,責任更重。為了更了解糖鐵知識,我利用假日展開實地調查工作,就此掉入糖坑,持續了20年。

糖鐵的機車頭與車輛五花八門,值得一一蒐集與認識。前者依動力來源分為蒸汽機車與內燃機車兩類,台糖曾使用自製的酒精作為燃料,度過1970年代能源危機。目前以德國製造的德馬B機車為主力,退役的機車頭台糖也有妥善保存。貨車也分成不同形式──初代甘蔗車僅有底座,兩側以木條固定,方便堆疊人工採收的完整甘蔗;機械採收後甘蔗被切成小段,甘蔗車也改良成廂型的蔗箱車;糖包成品則由移倉糖車運往倉庫存放。還有外觀像巴士的汽油車、維修鐵路的道班車及長官巡查用的巡道車……每次都有新的發現。

糖鐵線路曾遍布臺灣中南部與花東,沿途有車站、裝車場或固定轉裝臺[註2],都是踏查的重點。在荒郊野外行走,遇到野狗群是很常見的事,但若能尋得地界標、鋼軌、軌枕記號、扳閘鑄字、號誌牌或里程標的話,會開心很久。

有一條「南北平行預備線」從臺中一路通到高雄籬子內,在交通不便的時代就像糖鐵高速公路,連接各個糖廠,運送原石、肥料、煤炭、蔗渣、飼料,並將成品糖送往高雄港出口換取巨額外匯,撐起了臺灣的經濟。然而加入WTO之後,台糖不敵國際糖價較低廉的競爭,逐年裁併製糖工場,加上公路發達,糖鐵的營業收入受到影響,台糖增加公路運蔗比例,拆除不經濟的原料線,糖鐵線路逐年縮減,不免令人惋惜。我認為這些遍布臺灣各地的糖鐵線路,能串聯起穿越時空的記憶,是最接地氣的文化路徑。

[註1]篷車為運送貨物的封閉車廂,守車則是列車最末給車長及工作人員乘坐的工作車。

[註2]裝車場與固定轉裝臺是將甘蔗裝進甘蔗車或蔗箱車的地方。

跟著達人追糖鐵

臺南/烏樹林休閒園區

台糖第一座鐵道文化園區,2001年底開業之初還修復了一輛來自比利時的蒸汽小火車SL-370,因環保法規限制不能燃煤,而是以柴油作為燃料。這裡有全臺灣數量最多的順風牌火車頭,是台糖第一代的內燃機車,以及可以行駛的金馬牌954號,非常珍貴。整座園區保留原始樣貌,是電視劇取景首選之地。

臺南/分歧旗站信號所

搭小火車從烏樹林車站出發沒多久,左邊會經過一棟建築物——「旗站」。旗站早期還可稱為「分歧」或「信號所」,主要功能是透過閉塞跟轉轍引導列車行進方向,至今留存不到30座。這一棟旗站的名稱「分歧旗站信號所」就寫在門邊,全部的稱呼都有。這裡也是鐵道迷的祕境,因為只要守在這裡,所有進出園區的小火車統統被你掌握。

彰化/溪湖糖廠鐵道文化園區

最大的特色是蒸汽機車SL-346與524號客車,也是唯一以日立牌機車來牽引觀光車廂的園區。整修後的溪湖車站是少見的木造車站,站前還有三座月臺。我最喜歡來看數量眾多的守車、7.5噸篷車,以及珍貴的鐵道轉裝車。園區後方有一處「糖福油漆塗料廠」,是台糖自設的油漆工廠。

臺南/新營鐵道文化園區

這裡有廣大的場站、保留大量鉛字的糖福印刷創意館、複雜的三線式鐵道、糖鐵最先進的氣動式轉轍器等。園區的小火車行駛路線為中興車站至台糖新營車站,一旁就是全臺灣第一條糖鐵營業線布袋線。外觀像一臺巴士的勝利號汽油車,待維修完成後也會在園區內服務。如果觀察力夠銳利,還能在園區找到一種神奇的軌條(右上圖),特徵是一頭粗一頭細,是為了將30公斤的鋼軌與15公斤的鋼軌連接起來,全臺灣只有這裡有。

PROFILE

黃彥碩 一位退休的美術老師,喜歡畫漫畫、跟學生講臺灣藝術家的故事。對於臺灣糖業與鐵道很感興趣,希望能將記錄過的資料與照片製作成網站,讓大家了解臺灣糖業與鐵道的美好。

新營鐵道文化園區。
新營鐵道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