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二砂、紅糖、方糖、白糖、黑糖
封面故事
糖的多重宇宙

大家都有幫家人跑腿買糖的經驗吧!看著超市架上擺滿各式各樣的糖,光是砂糖就有特砂、細砂及二砂,隔壁架上還有黑糖、方糖、冰糖,讓人眼花撩亂。除此之外麥芽膏、甜味劑和果糖也任君挑選,同樣都是糖,為什麼顏色、形狀差異那麼大,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糖漬水果
封面故事
糖背後的事

說到糖,大家都會想到是由甘蔗提煉而來,對於甘蔗的印象,總是少不了那句「倒吃甘蔗」,究竟甘蔗為什麼要倒著吃?除了吃還有其他用途嗎?甘蔗帶來的甜蜜改變了世人的飲食習慣,嗜甜的人們在作物間挖掘更多關於糖的可能,但過多的糖分又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這些甜蜜背後的事,你知道了多少呢?

炒肉燥用的豬油與冰糖
封面故事
看不見的臺南甜

臺南的甜,是若隱若現的。城內沒有甘蔗田,店鋪小攤也不常見龍鬚糖、糖葫蘆、糖蔥等甜食,然而所有在這裡安身立命的人,或許都會同意臺南饒舌樂團「榕幫」那首〈甜蜜城市〉所唱:「甜蜜的滋味/是為了留住你的心和胃/你的精神會被這裡綁架/流連在大街小巷……」

小朋友參加採收甘蔗遊程。
封面故事
迎風甜香,入寶山得糖而歸

「新城糖廠是日治時期少數獲得許可的私人糖廠,新竹風大,每年製糖時,風吹來都飄揚著一股糖香味。」新城風糖執行長王翎鳳談起寶山製糖歷史,有著掩不住的驕傲。新竹縣寶山鄉自清朝起就有客家人種甘蔗、製糖,但真正達到頂峰是日治時代,日人將產業規模化,新城糖廠(後改名為寶山糖廠)是北臺灣相當重要的黑糖出產地。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回味米豆粥

對廚師來說,每個工作過的廚房都是一個彼時的家。而和家有關的回憶,往往是從一道菜、幾個特別時刻、兩三個人的故事說起。早餐的餐期服務匆匆結束了,負責冷檯早班的S是位白淨高䠷的舊金山小伙子,陽光男孩的笑容帶點迷人雀斑,迎面走向我在地下室廚房備料的工作檯邊,要我張開嘴。

糖廠醫務室。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白衣天使昭美阿嬤

原來爸爸也當過糖廠員工子弟。當時奶奶(昭美阿嬤)在雲林縣褒忠鄉的龍岩糖廠當護士,身穿白色制服,頭戴護士帽。糖廠醫務室跟學校保健室很像,有架高的洗手檯、診間和一張看診用的床,還有醫生及另一位護士。

阿貴用鋼板刀將凝結的糖剁碎。
封面故事
手工古法黑糖,來自土地的甘甜原味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脈裡,甘蔗花開熟成,糖分累積到高點。製糖農人宋德貴(阿貴)砍下一支支甘蔗,延續著家傳的技藝,循古法手工熬製黑糖。一年一收的甘蔗,一年一做的柴燒黑糖,成了臺東縣長濱鄉的風土韻律。

糖廠社區老朋友的共同記憶。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逝去的青春

從1960年通過火車駕駛證照考試開始,整整30年的青春歲月都在旗山糖廠度過。當年我是火車駕駛,負責將製好的糖運輸到碼頭倉庫,待船來之後外銷。為了配合船班,每天凌晨2點起床準備,3點半天未亮就必須出發,交糖後約早上8、9點。

溪湖糖廠鐵道文化園區。
封面故事
最接地氣的路徑,糖鐵串起時空記憶

糖業鐵道還未普及之前,臺灣曾經是輕便車王國。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鼓勵日本私人企業來臺灣發展糖業,新式製糖工場需蔗量大,傳統運蔗牛車無法勝任,糖鐵就此誕生,通常以製糖工場為中心,延伸成樹枝狀、輻射狀網絡,但常受河川與地形所限制。國民政府來臺剛接收時,糖鐵載甘蔗的專用線加上載客的營業線(含臺車營業線)總計全長達2964.6公里,比官鐵還長。

小孩偷拔五分仔車上的白甘蔗。
封面故事
甜甜的記憶,五分車小戰隊

因舅舅是臺中糖廠員工,所以我就住在糖廠宿舍,讀專門提供給台糖子弟念的國小,後來改名成臺中市東區樂業國民小學。最常聽到的五分車趣事,應該是以前載甘蔗時,小火車在跑,孩子們在底下拔甘蔗,彷彿是台糖子弟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