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農產品」包括超市或傳統市場販售的生鮮蔬果、雞鴨魚肉、蛋、奶,以及農產加工品,甚至花卉;農產品自產地到消費者手上,歷經生產、處理、銷售等環節,此過程也形塑出農產品的「價格」。在萬物齊漲的年代,消費群眾對食物價格尤其有感,畢竟食物是剛需,滿足我們的一日三餐。想要判斷漲得有沒有道理,我們對於食物「價格」的形成,就不可不知。
「農產品的產銷儲運唯有導入科技及數據的管理,才能解決農業現場的痛點!」凌聚農業的總經理林靖祐表示,17年來持續投入深耕智慧農業的科技軟體開發,目的是為了實現農產品的流通與全程溯源。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南分署(以下簡稱臺南分署)以「和諧山林、智慧防災」為目標,將環境教育深植日常生活,透過培訓志工、農村社區以及學校合作,推廣水土保持、土石流防災與氣候變遷知識。
臺南分署於2022年榮獲第8屆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獎,此獎項不僅肯定臺南分署在環境教育上的努力,也奠定未來推動方向。臺南分署與地方學校協作,針對學生環境教育,在社區舉辦課程和講座,提升公眾對環境問題的了解。
「每三個人之中,就有一位為求學或就業緣故而離開家鄉。」這是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邦境內霍赫紹爾郡(Hochsauerlandkreis, HSK)的人口概況。該區域坐擁邦內最高的兩座山頭,是著名流域魯爾河的源頭,約有26萬人居於區內的12個基層行政區劃中,也因前述人口外移背景隱含了區域萎縮(regional shrinkage)挑戰,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將之劃歸為「因應區域萎縮的農村發展計畫」(Land(auf)Schwung,英文譯為Rural upswing),為農村振興試辦計畫所支援的13個重點地區之一。
看似簡單的一頓學校營養午餐供餐,幾乎與每個人都有關,我們或許吃過,又或者家裡有就學中的親友學童正在享用學校午餐。這是一項戰後從社會救濟和教育福利出發的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以中央層級的教育部主管,到臺灣省政府期間的省府教育廳,以及和各縣市教育局處的逐步上下串接,撐起全國近百分之百的國中小學校供餐率。
走進桃園市新屋區蔬菜產銷班第15班的生產基地,一棟棟溫室潔淨齊整,絲毫不像「種菜的」。成軍20年,不僅是全臺規模最大的有機蔬菜班隊,也是第一個「物流一條龍」——整合育苗、種植、分裝、運輸,甚至自己蓋溫室的產銷團隊,10年前豪語,要做「天下第一班」,如今已然實現。
不捨在地特色產業消失,苗栗縣銅鑼鄉杭菊產銷班第1班結合各界資源,展開提振杭菊產業大作戰。十年之間,落實安全栽培,改變乾燥模式,研發創意商品,一步一步振興杭菊產業,也翻轉班員們的種田人生。
水產養殖領域向以男性為主,彰化縣芳苑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5班卻由女性漁青領軍,展現該班不落窠臼的思維,2023年5月取得全國唯一的有機黑蜆驗證,更開發「即食文蛤」真空包,熱水一沖就能吃,將產業帶向更深、更廣的境地。
養蜂是傳統產業,臺中市太平區養蜂產銷班第1班泰半是青農,卻未因為作業辛勞而止步,反而不斷參賽、持續學習,交出亮麗的成績單。不但是全國得獎次數最多的班隊,並開展生態體驗活動,朝六級產業發展,證明只要用心,老產業也有新出路。
從假日農夫的浪漫情懷,歷經颱風摧折、農事磨練,嘉義縣水上鄉果樹產銷班第13班班員沒有被「嚇跑」,反而越挫越勇,從斜槓轉為專職農夫。他們將科技導入田間,既省工省成本,也能調控產期、搶攻市場。證明即使是農業門外漢,找對方法,也能創造自己的新人生。
很多人愛吃黑豬肉,卻不知黑豬飼養難度高。屏東縣內埔鄉毛豬產銷班第3班從源頭做起,建立仔豬交易平臺,施行分級計價,豬農獲得合理報酬,消費者也能吃到香氣十足、油脂均勻的豬肉。繼「六堆黑豬」申請商標後,還將投入保種工作,保留臺灣優質的黑豬品種,班員視之為使命。
芒果是大眾化水果,如何形塑品牌、突出特色是最大難題。屏東縣枋山鄉果樹產銷班第55班展現技術、提前產期,搶占市場先機。通路遍及外銷、宅配、量販、超市及電商,並為不同通路設計專屬包裝,創造差異化服務,贏得市場肯定。
不同於傳統「先種再賣」的思維,宜蘭縣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反其道而行」,採行計畫性生產模式,專種米製品「速配」米種,銷售穩定,沒有庫存壓力,班員分工合作,樂在從農,不僅將班隊力量最大化,也開發稻米更大的市場、更高的價值。
過去歷經金針產業一夕崩盤的危機,花蓮縣富里鄉蔬菜產銷班第2班班員沒有懷憂喪志,反而積極拓展生路,不但建立「安全金針」的品牌形象,也成功轉型為六級產業,融合生產、加工及休閒農業,老少班員一起守護產業與家園。
高山阻隔,大海圍繞,地理環境處處受限,但臺東縣成功鎮水產養殖產銷班卻善用自然資源與現代科技,以純海水養殖白蝦,並發展「宅經濟」,突破「後山」界線,把無毒白蝦賣到全臺灣,讓前輩漁民與漁二代都樂在養殖,矢志不移!
猶記得1950年代中期、小時候的我,一有喉嚨搔癢或微微咳嗽,就急忙跟母親說:「我感冒了,要吃蘋果補充營養!」那個時候的蘋果,母親常用日語稱為リンゴ(音ringo),對我們來說可是奢侈的補品、只有生病的人才有資格享用。
種子是飲食作物的生命根源、一方土地的文化特色、人們心中的味蕾記憶。人類依賴糧食為生,形形色色的種子孕育出多樣性的食,造就豐饒的飲食文明,種子確切地維繫著人與人、與環境,以及與餐桌的關係。然而,近代人類社會變革愈見快速,尤其20世紀以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全球人口在農業綠色革命後的半世紀內增長一倍,在自然環境的巨大變異中,許多曾經隨處可見的種子與作物,在缺乏永續觀點與市場競爭淘汰的發展下,已逐漸消失。
經國道3號下長治交流道,轉向綠意盎然的屏40-1鄉道,早晨清新的空氣裡,飄逸紅蔥頭入鍋煸炸時的辛香,交雜著可可經曝曬後所散發的酸甜氣息,與巷弄裡熱情招呼的濃濃四縣腔,這是專屬內埔的風土人情味。手捧豐碩農產、笑容迎人的客家獅,是識別東片村入口的歡迎意象,沿鄉間小路漫行,清澈溝渠裡魚群悠遊,田園裡的農家勤於耕作,伴隨活動中心裡傳出陣陣的歡笑聲,處處散發「寶石村」閃耀的魅力與活力。
許多人可能和我一樣,都領略過木瓜牛奶的震撼,我第一次喝木瓜牛奶約略是高中時期,淡淡奶黃的色澤,甜美芳香的氣味,柔嫩入口,那股清涼沁入肺腑,化成一道道喜悅光芒,冉冉上升,籠罩著全身……數十年之後,即使已經喝過數不清的木瓜牛奶,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的驚喜。
臺灣茶葉種類豐富,茶葉發展歷史悠久,也因此建構底蘊深厚的茶文化,然而每個人對茶品味的感受不盡相同,若茶知識在沒有專業系統性的整合下,將難以傳達適切的茶資訊,往往造成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於茶知識的落差,在茶行銷的面向更是不易。為順利推廣茶行銷,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整合專業茶知識,以建立臺灣茶行銷的品牌概念,讓生產者與消費者能夠使用共通的「茶語言」,提高消費者對茶葉知識理解的同時,也促進茶葉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