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施美琴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建設組農村景觀科科長
林光奕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建設組農村設施營造科副工程司
陳宥達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建設組農村景觀科助理工程員
陳亭彣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副研究員
圖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農業部門也響應相關政策,有的社區結合在地議題規劃相關設施,發揮一石二鳥之效。南投縣中寮鄉的永福社區,因氣候變遷影響野生動物棲地水源,居民在政府、企業等各方資源協助下,利用太陽能發電開發抽水系統,從下游供水改善枯竭問題,讓野生動物不再需要離開棲地取水。這既是社區能源自主的實例,也點出因應在地條件規劃、兼顧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的可能。
因應我國農業淨零排放目標及策略,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從2022年開始,於全臺農村社區輔導社區及農企業自主設置再生能源場域,協助各處農漁村邁向能源自主之路。位在南投縣中寮鄉的永福社區,就在農村水保署協助下,於去(2023)年底發展出太陽光電抽蓄水設施,既達成能源自主,也保護因為水源乾涸而遭受影響的野生動物棲地,在再生能源設置與生態議題之間達成平衡。
永福社區藉由小規模太陽光電驅動抽水馬達,抽取水量穩定的下游溪水,往上送至經常乾涸的蓄水池中,為出沒於農田周邊、包括保育類動物石虎在內的野生動物提供穩定水源,讓牠們不需冒著遭犬殺或路殺的危險,離開棲地至人類活動區取水。
從九二一震災站起的山間農村 友善農業護環境、石虎曾現蹤
位於139縣道旁的永福社區,周遭小路沿途遍布翠綠的香蕉樹與龍眼樹,這也是南投中寮淺山農村的典型風貌。居民們沿著山腳聚落與低海拔山區間的淺山地帶進行農耕,盛產龍眼、柑橘及山蕉。相較許多轉為觀光休閒為主的農村,永福社區長年維持純樸的農業環境,也因此保留豐富的自然棲地生態。用童謠歌詞「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形容永福社區,可說恰如其分。
這處純樸的農村曾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遭受重創,但也因此展現居民的韌性。永福社區參與農村水保署的農村再生計畫,以生產(當地農特產品)、生活(在地特色文化歷史)、生態(動植物資源)的「三生共好」構想,投入不同社區工作。居民們結合200多年的南投陶文化,利用當地種植的龍眼樹枝作為製陶的柴火,成立「陶瓷工藝坊」發展具在地特色的陶藝文化,製作茶杯、茶壺等各種日用器皿,並利用當地盛產的龍眼製作各種農特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震災的破壞中重新站起。
永福社區居民不乏參與民間生態團體的志工,因緣際會開啟社區生態保育之路。除推廣生態友善的耕作方式,也引動社區夥伴組成環境巡守隊,最初由蛙類、蜻蜓觀察開始生態調查,後來透過生態專家及研究機構的協助及評估,在社區周邊的生態熱區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長期生態監測,多年下來累積豐碩的監測成果,拍攝到鼬獾、白鼻心、大冠鷲等多種野生動物出沒在田邊野溪的影像。2019年永福社區配合農委會(今農業部)辦理「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試辦方案」,更成功記錄石虎的活動蹤跡,也讓社區對落實生態友善農法、維護野生動物棲地的決心更堅定。
乾旱氣候衝擊野生動物生活環境 社區結合再生能源為棲地補水
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乾旱現象加劇,成為永福社區面臨的新考驗。在枯水期間,不僅農田灌溉水源不足,社區周遭的自然棲地也呈現缺水狀態。積極投入在地生態保育的青農田懷生表示,水源是農村的命脈,冬季乾旱的問題雖不至於影響果樹灌溉,但已嚴重衝擊山坡上的自然棲地。
田懷生與其他志工夥伴透過自動相機監測影像及環境巡護過程發現,枯水期的田邊時常乾燥無水,迫使生活於淺山森林裡的野生動物離開棲地範圍,往人類活動密集區域取水機率大增,野生動物們遭遇路殺或犬殺的風險可能因而增加。
在全球永續議題發酵及再生能源發展趨勢下,環境保育議題早已深植永福社區的心中,為避免供水問題導致生態劣化的困境發生,加上從農村水保署培力活動得到的啟發,田懷生與社區居民希望將生態議題與再生能源技術結合,透過設置能源源不絕產生電力的太陽光電系統,將下游野溪水源抽取至更上游的區域,以維持田邊的蓄水池終年有水,避免野生動物往人類活動密集區取水,打造綠能與生態棲地共榮的能源自主場域。
藉由再生能源促進生態保育的想像,卻面臨缺乏資源實現的困境。於是在農村水保署邀請與媒合下,永福社區在2023年間陸續獲得民間資源的支持投入,構想逐步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最終集結了企業、民間團體與研究機構,包括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的荒野保護協會、具再生能源推動經驗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專精於智能控制器技術的蘭芯智能公司,分別在資金、教育、技術、人力上助社區一臂之力,才從多次的培訓、踏勘評估與調整中完成整體設置。
相較近年再生能源的設置常與環境生態議題產生衝突及對立,永福社區所提出太陽光電結合生態保育的方案更顯難能可貴,利用在地自然資源發展綠能,再回饋給在地的生態環境,在我國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場域的初期,成為了量體最小、亮點最大的特色案例。
能源自主從零開始怎麼做?農村水保署編指南助社區自主
在農漁村逐步走向推動能源自主場域的路上,獲益的不僅永福社區,當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不斷衝擊農業及民生,減緩溫室效應、達成淨零排放已是全球各國的責任。在我國2050農業淨零政策的主軸策略下,農村水保署主責「公私協力建置農漁村能源自主場域」措施,期望透過引動在地居民參與綠能成為邁向農業淨零最大的助力,不僅能發揮減碳效益,還可降低氣候變遷對傳統農業的衝擊、促進產業升級、增加收益,更可結合地方特色發展綠色產業及回饋公益服務,成為活絡農漁村發展的新契機。
話雖如此,著手建置能源自主場域對於多數農漁村而言,仍屬全新的領域和挑戰,如何從零開始凝聚眾人共識,解除社區對再生能源的迷思或疑慮,乃至起步申請設置的資金籌組、場域盤點、成員募集等疑難雜症,每一小步都有賴專業具體的建議或指引。
有鑑於此,農村水保署統整近兩年陪伴超過90個農漁村推動綠能發展的經驗,加上過程中吸收的各種知識及遭遇的困難,於2023年底出版《農漁村能源自主場域推動指南》,如需電子版手冊,可至https://gov.tw/kDc下載。
指南內容包括從基礎概念到場域建置的推動步驟及注意事項,以及許多民眾好奇的太陽光電推動流程與常見問題,並收錄包含永福社區在內6個踏上能源自主之路的實例,提供農漁村推動能源自主場域所需的資訊,盼能培養在地能源自主的共識與知能,並由農漁村自行凝聚、主導推動能源自主場域,循序漸進發展出多元、因地制宜的能源自主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