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種菜到社區養蜂 公寓生活就能實踐樸門理念:蹲在家裡救地球!陽臺上的循環資源大富翁

林雅容在陽臺設計雨水回收系統,可用水桶中的水洗衣服、澆灌植物。

林雅容在陽臺設計雨水回收系統,可用水桶中的水洗衣服、澆灌植物。

文‧圖/林雅容
方寸生活工作室主持人、臺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本業是媽媽,副業為文字創作、園藝人、農夫、講師。學習樸門永續設計16年。孩子出生後更積極實踐樸門,在家種菜、養蜂、養鵪鶉,近年來更走入社區,連結鄰居爸爸媽媽,為孩子們經營一塊有山有水、有菜有雞、有溫度有人情的樂土。

樸門永續設計是什麼?很難一言以蔽之,簡單來說是一門兼顧自然保育與人文關懷的環境設計學。它扎根在「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公平分享」的倫理上,遵循大自然的生態原則,以淺顯易懂的設計指引,賦能每個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永續生活。這並不需要買地、租地種田才能實現,從公寓陽臺就可做起;只要先了解環境空間,每個人都能生活得更節能舒適!

青花筍伸長了花序,我快快採收了好幾枝,以免全開了花減損花芽的甜味;紋白蝶暖陽下翩翩飛舞,伺機而動想在青花筍的大葉子上產卵,讓小青蟲能直接在食物上長大。忙碌的小蜜蜂嗡嗡嗡地在晴空下旋繞飛舞,蜂巢內傳來陣陣甜甜的蜜香;小鵪鶉神經質地在窩裡跳上跳下、抓扒啄食,四處尋找比飼料更美味的小蟲。

彷彿田野鄉間的景象,可是我並非身處農場,而是在我家11樓陽臺。

年輕時代,我最大的興趣和研習主題是環境生態。因為心繫於大自然的美好,我致力於保育,希望山野與海洋都能遠離人類開發的影響永存美麗。因此,生活中也盡量少用塑膠袋、節水節電、回收資源、減少消費,為了理念克勤克儉、自律節約。然而,有時卻覺得非常疲憊,個人的日常再怎麼努力,新聞中南北極的冰山依舊崩塌,也見不到一隻可憐的北極熊因此而得救,很令人灰心。

走入家庭,啟動居家樸門計畫

直到我遇見樸門(permaculture)。全面實踐樸門永續生活,是從我離開職場返家在公寓裡育兒開始。身為幾乎整天在家的全職媽媽,我不再把理想中的目標放在遠方的北極熊身上,而是將焦點轉回家庭,從身邊做起,期待打造節約能源,有所生產,又能啟發孩子的居家生活!

第一步非常適合和孩子一起做,那就是坐下來靜靜地觀察。當然孩子不可能靜靜地坐著,但我會在冬天天晴的早上,帶孩子在陽臺玩耍,他曬著太陽堆著石頭,我看著日光緩慢地在陽臺不同角落移動著;夏天炎熱的時候,我們會找到家中最涼爽的角落,孩子把玩著積木,我感覺著風從那個角落吹來,往哪扇窗戶流走。最後,我將所有觀察畫成一張圖,標示出日照、風向、水源、噪音、景觀等種種因素,然後讓孩子幫忙上色。這份在樸門設計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扇形分析圖」,帶我理解了居家環境在物理條件上的優缺點,進而得以從更全面的角度找到最適合的設計策略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藉由「扇形分析圖」分析居家環境,可協助調整空間的利用、改善方式,提升生活品質。
藉由「扇形分析圖」分析居家環境,可協助調整空間的利用、改善方式,提升生活品質。

於是,我們會追尋著陽光,發現最明亮最適合閱讀的角落,坐下來讀一本繪本,不一定要開燈;在冬天迎著東北季風寒冷的臥室,用厚重的窗簾在大面窗邊隔出緩衝空間,讓室內溫度不容易直接從窗戶流失而保持溫暖,不一定要開暖氣;而在夏季面對朝陽的炎熱房間,利用竹簾作為外遮陽,擋掉直曬陽光讓室內更為涼爽,不見得要開冷氣。

看見屋舍本身的特質,透過適切的規畫引導陽光、風等等自然能量的流動,達到我希望在公寓生活中節約能源的目的。

從回收水開始打造居家農園

生產食物,是我居家樸門計畫的第二個目標。喜歡拈花惹草的我,陽臺農園也成為療癒身心非常重要的空間。

近年「循環農業」興起,旨在減少農耕活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與因而產生的廢棄物,並降低環境汙染等外部成本。其實,樸門早在循環農業一詞出現前,就強調生態系中「封閉循環」的概念,因此即使在陽臺上種植,我也盡可能從陽臺本身與家庭生活中取得資源。

植物最重要的需求就是陽光、空氣、水與營養。根據孩子可愛加工的扇形分析圖,南面陽臺日照充足,且我家位於高樓,空氣流通不是問題。水源的部分,當然陽臺一定有自來水,但自來水用越多越耗能,為了封閉循環,也因身為樸門人先分析再行動的習慣,我評估了家裡還有哪些可以用來澆灌的水源。噴濺的雨水、洗菜洗米水、甚至洗衣機裡的水都被納入考量。

迷迭香、巴西利、蔥等香料植物是許多人陽臺種菜的首選,但不論種什麼植物都要考量日照、通風和水源。
迷迭香、巴西利、蔥等香料植物是許多人陽臺種菜的首選,但不論種什麼植物都要考量日照、通風和水源。

最簡易使用的就是洗菜洗米水了。秉持在家也多運動的精神,我會盛接洗菜洗米洗手水,滿了就走到陽臺為植物澆水,通常煮一頓飯植物也喝飽了。雖然備餐時間延長,但我也同時多走了好幾百步,節水又健身。

我不想只守成,還想開創新水源,因此在陽臺設計了雨水回收系統,利用雨遮將雨水引導到250公升的水桶中,並溢流到另一個約100公升的舊浴缸。於是下一場雨,就能進帳約350公升左右的水。這些水,一部分用來洗衣服,剩下的澆灌植物,並育養浴缸生態池的水生植物和鬥魚,為陽臺增添一抹水景的清爽悠閒。

之後每逢下雨,我都不再覺得煩躁。聽著雨水淅淅瀝瀝地流進水桶中,滴滴答答地落入水池裡,我覺得自己是雨水大富翁,非常滿足!

化解廚餘,創造陽臺生態系

生活中另一項惱人的廢棄物就是廚餘了,久放家中容易孳生異味和蚊蠅,卻可以是植物重要的養分來源。我利用二手蒸籠設置了蚯蚓堆肥,蒸籠每層之間有洞且能堆疊的特性,讓蚯蚓能上下穿梭,且所占空間小,很適合公寓陽臺使用。每餐或每天結束餐食後,我會將廚餘放置到蒸籠一角,並用落葉滿滿蓋上直到看不見也聞不到為止,接下來的分解程序就由蚯蚓接手,作法非常簡單,連孩子都可以幫忙處理。

以蒸籠設置廚餘堆肥,蓋上落葉後交由蚯蚓處理,不必擔心異味。
以蒸籠設置廚餘堆肥,蓋上落葉後交由蚯蚓處理,不必擔心異味。

陽光、空氣、水和養分,種植的要素必備了,終於可以開始摸土種植了!囿於有限的陽臺空間,我對於作物選擇的方向是用得少但要用得巧的香料、畫龍點睛用的配菜,以及生命堅韌,能夠忍受陽臺時而酷日乾旱時而強風冷冽的植物。

深秋到初春是陽臺盛產期,溫和的日照與適切的溫度讓蔥、香菜、迷迭香和巴西利都頭好壯壯、綠意盎然;每天早餐拔幾葉夾入三明治的生菜也層層展葉,仿若朵朵大花;不求吃多只求為沙拉或義大利麵配色的番茄,也恣意爬在圍欄上,掛滿又紅又黃的小果子。

初夏到中秋陽臺環境較為嚴苛,植物需忍受酷熱與偶爾的颱風。我讓紅龍果爬滿日頭最焱、風最大的角落,它發揮仙人掌的堅韌性格,年年盛開豔麗的大龍花並結成多顆甜滋滋的果實。餘下的盆栽或休耕,或種下不怕落土爛的蕃薯,維持陽臺農園的產出與綠意。

養鵪鶉,啟發孩子生態循環

營造陽臺的農園生態約莫4、5年之後,我逐漸興起加入動物的念頭。從樸門的角度,動物是完成資源與能量循環重要的關鍵,能更有效率地消化有機廢棄物,轉換成富含營養的產出。衡量一下家中空間與所需,我評估家禽是加入我家陽臺生態系可能的動物選項。

都市養雞已經流行了好一陣子,可是待仔細研究過雞的需求與習性,我認為陽臺空間對雞來說太過狹小,不足以讓牠充分展現天性。猶豫了許久,某日家人建議或許鵪鶉會是更適合的選擇,經過幾番討論與考慮,鵪鶉終於加入了我家的陽臺農園。

鵪鶉可吃廚餘,加速陽臺農園的能量循環,還能供給源源不絕的鵪鶉蛋。
鵪鶉可吃廚餘,加速陽臺農園的能量循環,還能供給源源不絕的鵪鶉蛋。
鵪鶉可吃廚餘,加速陽臺農園的能量循環,還能供給源源不絕的鵪鶉蛋。

臺灣的鵪鶉普遍籠養,剛開始很難取得自然養殖的資訊。我們憑著直覺為鵪鶉窩鋪上落葉、布置窩巢,在半猜測半觀察的情況下開始畜養鵪鶉的生活。兩年後,6隻鵪鶉增加到了20多隻,從需要買雛鳥到自己孵雛鳥,我們從此不需要買蛋。

除了不愁蛋價起伏,鵪鶉的加入確實加速了陽臺農園的能量循環。鵪鶉是雜食性動物,比蚯蚓更快速地將廚餘轉化成蛋白質,也能處理堆肥、盆栽裡的蟲蟲;鵪鶉便便跟雞糞一樣,是很好的肥料,當鵪鶉窩裡的落葉鋪設一段時間後,我會將這些混合便便的落葉施灑在盆栽裡為作物施肥。

「媽媽,我們家有一個圈圈。」有一天,10歲的孩子看我在收集鵪鶉窩裡的落葉時這麼說。

「鵪鶉便便拿去種菜,我們吃菜,然後廚餘又給鵪鶉吃,這裡有一個圈圈。」

心裡一陣驚喜,媽媽自顧自地熱衷著自己有興趣的事,不知不覺中,竟然也達成了啟發孩子的最終目標。

在陽臺上栽培小黃瓜、番茄,養鵪鶉取蛋,達成部分自給自足。
在陽臺上栽培小黃瓜、番茄,養鵪鶉取蛋,達成部分自給自足。
盆栽搭配支架也可以在家栽培甜椒。
盆栽搭配支架也可以在家栽培甜椒。

開發陽臺潛能,達成部分自給自足

繼香草、蔬菜、水果,和蛋之後,我持續探究陽臺農園的更多可能,養蜂於是成為最新的挑戰。

雖然同樣是動物,但養蜜蜂和養鵪鶉卻很不一樣。鵪鶉和雞等家禽雖是社會性動物,也可以只養一隻,只要好好照顧飲食、整理好環境,一隻母鵪鶉也能日日產蛋直到兩年後壽終正寢。

只要環境適合,果菜就可以自己生長,澆水施肥比較像是輔助。
只要環境適合,果菜就可以自己生長,澆水施肥比較像是輔助。

不過蜜蜂完全不一樣,蜜蜂是高度社會化昆蟲,不同的蜜蜂在蜂群裡擔任不同角色,提供不同的功能,一窩蜂裡有牠們神祕的組織機制在運作著。養蜂不像直觀的馴養單一動物,反而比較類似種菜。菜只要種在適合的地方,人協助澆水施肥,菜會長得比較好,但不管也沒有關係;蜂只要養在對的環境裡,人視情況餵食除蟲,蜂群會比較強健,但放任牠們也會有自己的應對。人類的管理是從旁輔助,而非直接照顧。

新手養蜂時我沒看懂蜜蜂世界的規則,沒有適時回應牠們的需求,導致第一窩蜜蜂整群全滅。然而我並不灰心,經過這些年來的樸門實踐,我深知這只是觀察與互動的過程。奠基在第一窩蜜蜂的失敗上,我移動了蜂箱位置,學會評估進蜜狀況,試著掌握並因應蜂群盛衰的節奏,第二箱蜜蜂果然順利許多。養蜂第二年,我就在春夏繁花盛開時收成了好幾罐蜂蜜,加上菜園裡的檸檬,終於實現小孩想要的蜂蜜檸檬自足。

延伸到社區,擴大永續生活的可能

打從開始以樸門設計居家至今已十多年,當初和我在陽臺曬太陽的三歲小兒,現在已經是個能夠理性溝通的青少年。陽臺農園歷經這段歲月的演進,發展出了自己的韻律,在四季規律地產出日常所需;鵪鶉又從20多隻減少到只剩2隻,因為我將樸門理念延伸到社區,可以從社區雞舍獲得需要的雞蛋;倒是小蜜蜂枝繁葉茂,蜂口龐大到需要另外分家成為社區蜂箱。

最初我從個人、從家庭開始的永續生活,如今逐漸延伸到了鄰里,連結鄰居共學、共營、共享一處親子農園,繼續往具有韌性的意識社區邁進。

若社區一同參與,蔬果也能與鄰里交換,社區的糧食自給也會更有多樣性與韌性。
若社區一同參與,蔬果也能與鄰里交換,社區的糧食自給也會更有多樣性與韌性。
養蜂產蜜需要社區環境配合,而在環境良好的社區更可能發展成社區蜂箱。
養蜂產蜜需要社區環境配合,而在環境良好的社區更可能發展成社區蜂箱。

當年離開職場成為全職媽媽時,我其實有點不安,擔憂會逐漸喪失職涯上的專業。後來卻發現,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其實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才是一家之主,掌理進出家庭所有有形與無形的能資源,並肩負著形塑下一代的重要任務。藉由這些年來居家樸門的種種實踐,我想要證明保育自然環境、減緩全球暖化、因應氣候變遷,並非只能期待政府、企業、財團做些什麼改變,也能從微小的日常做起,而且自我增能與自力生活的過程非常有趣。

我家可以,你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