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日本因應對策 臺灣鵪鶉產業升級尋出路:成為指定家禽後可獲更多資源 結合各方力量多元推廣

鵪鶉於2022年成為指定家禽,在多變國際情勢下,宜參考國外案例思考如何促進產業升級。(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鵪鶉協會)

鵪鶉於2022年成為指定家禽,在多變國際情勢下,宜參考國外案例思考如何促進產業升級。(圖片提供╱中華民國鵪鶉協會)

文╱
王惠正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逸潔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陳志維 農業部畜牧司技正
楊泠泠 農業部畜牧司研究員
商毓銘 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

臺灣人熟悉的夜市小吃烤鳥蛋、佛跳牆中一顆顆小巧玲瓏的蛋,都是鵪鶉蛋。在臺灣,鵪鶉蛋可貢獻約新臺幣4億元產值,也是我國少數出口的畜禽產品。臺灣於2021年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未來貿易將更加自由化,需留意COVID-19疫情、高病原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氣候變遷、俄烏戰爭等國際短長期風險對鵪鶉產業帶來的挑戰與影響。臺灣可借鏡產業結構類似的日本,促成我國鵪鶉蛋產業轉型和提升競爭力。

臺灣鵪鶉產業始於1950年代的嘉義縣溪口鄉,至今仍是當地具代表性的產業。根據2022年農業部畜禽統計調查,飼養場主要位於彰化縣(線西鄉、鹿港鎮、和美鎮)、嘉義縣(溪口鄉)、臺南市(六甲區),占臺灣總飼養隻數逾8成(80.60%),主要飼養蛋用鵪鶉,另有少數肉用或種鵪鶉。依據農業部〈臺閩地區畜禽飼養場數及在養量比較〉統計,2022及2023年,臺灣有58處鵪鶉飼養場,飼養隻數分別為221萬5,914與216萬1,275隻;另根據農業部《農業統計年報》,2022年鵪鶉產蛋數近5億顆,產值為新臺幣4.2億元,同年鵪鶉肉產值則有約新臺幣6,256萬元。

臺灣鵪鶉蛋主要內銷,外銷出口國包含美國、新加坡、澳洲、日本等地,以加工水煮蛋為主,以及少數鐵蛋、滷蛋。內銷方面有3條主要銷售路徑,一是飼養場自產自銷,提供傳統市場、夜市、餐廳;二是提供蛋商,再由蛋商供應傳統市場、夜市、餐廳,或賣給食品廠加工。飼養場也可直接供貨給食品廠,加工後再由食品廠供應至各銷售通路或餐廳、團膳業者。

2022年1月,鵪鶉成為畜牧法指定家禽,針對鵪鶉業者的補助、輔導等由此法制化,業界將之定為臺灣「鵪鶉元年」,此後鵪鶉產業在政府輔導管理與產業自我提升下,逐步建構完整產業鏈結構。然而,鵪鶉產業仍面臨多項發展瓶頸,有待思考突破之道。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臺灣鵪鶉產業瓶頸 設備、技術需提升 輸日困境待解決

以下將從設備與技術老舊、資源有限及成本增加、出口困境與挑戰3面向,討論臺灣鵪鶉產業之發展瓶頸:

(1)設備與技術老舊:

目前鵪鶉飼養業者的集蛋、集糞設備尚未全面自動化,也沒有落實完善的疾病與衛生管控措施,導致臭味問題難以解決同時影響生產效率;目前臺灣主流飼養的鵪鶉品種容易受溫度影響產蛋率,鵪鶉品種單純、缺少育種計畫也是現階段困境。食品加工廠方面也有設備老舊的問題,不只生產效率不佳,也有食品安全疑慮。

(2)資源有限及成本增加

臺灣鵪鶉飼養場普遍飼養密度高而規模小,面臨不易取得土地的困境。近年農業缺工,鵪鶉飼養業高齡化,使得飼養業者遭遇人力不足甚至後繼無人的考驗。加上近年人工、飼料、燃料、運費等成本上漲,業者恐怕面臨進口低價水煮鵪鶉蛋的強力競爭。

(3)出口困境與挑戰

禽流感、氣候變遷等風險導致鵪鶉蛋貨源不穩定,造成出口訂單無法如期出貨需轉單的隱憂;業者申請外銷加工食品的英文加工衛生證明時,常因作業流程繁瑣、時間過長,以致無法順暢履行外銷訂單。

外銷產品能否配合他國檢驗標準也是問題。以日本為例,臺灣鵪鶉蛋規格不一,單顆重量多為11~12公克,不符日本市場要求的10公克;曾有業者空運梅子口味鵪鶉鐵蛋至日本,遭日本海關驗出甜味劑而不符合規定,導致該業者3年內都被日本列為黑名單。

鵪鶉蛋常以水煮蛋形式販售。圖為臺灣超市販售的水煮鵪鶉蛋。(攝影╱王惠正)

雖然日本對水煮鵪鶉蛋的需求高,但日本進口關稅達21.3%,加上其他費用及消費稅,稅率約30%,生產成本高的臺灣鵪鶉蛋難與越南、中國等國競爭,若無法解決高關稅問題,恐有失去日本訂單之虞。

逐年萎縮的日本鵪鶉產業 大型場數量與飼養隻數皆減少

1930年代,日本鵪鶉產業從愛知縣豐橋地區開始發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衰敗到重建、1970~1980年代的高峰後,受從業人口高齡化、飼養成本提高、國際疫病與戰爭等因素衝擊,日本鵪鶉產業逐年萎縮。

根據日本《家畜傳染病防治法》(昭和26年法律第166号)規定,受《飼養衛生管理標準》規範的畜禽飼養業者,應每年向其所在都道府縣知事報告衛生管理狀況與飼養隻數,農林水產大臣需將相關統計結果統整成定期報告書並公布。依據定期報告書內容,日本鵪鶉總飼養隻數自2011年近525.9萬隻減少至2022的423.4萬隻,其中2020年、2021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鵪鶉蛋需求減少,連帶影響鵪鶉飼養隻數。然而,同期間總飼養場數則呈增加趨勢,從2011年的283場增加至2022年的518場。

檢視2011至2022年間的日本鵪鶉飼養場規模走向,可發現增加的多為飼養隻數100隻以下的小規模飼養場。2011年,小規模場達213場,已占日本全國飼養場數(283場)的四分之三,2022年則有470場,占全國總場數(518場)比例將近九成,但平均每場飼養規模僅8至10隻,總飼養隻數不足全國千分之一,且僅有約一成的小型場位於主要產地(愛知縣、群馬縣及千葉縣),應與寵物市場發展有關;大規模飼養場(10萬隻以上)平均飼養規模增加,從2011年到2022年增加約2萬隻,顯示大型業者的市占率和影響力提高,但大型場的飼養數量從2011年到2022年減少逾51萬隻,2022年的場數也比2011年減少超過三分之一。

作者整理,資料來源╱農林水產省,家畜の飼養に係る衛生管理の状況/報告農場数及び頭羽数

日本年均鵪鶉蛋消費量僅雞蛋3% 人力、技術問題絆住產業發展

日本鵪鶉產業的困境與臺灣相似。依據佐藤勝紀(2017),主要可歸納為人力短缺、技術困境、成本增加、消費力道不足4點。

(1)人力短缺

人力短缺是日本鵪鶉產業長久以來面對的問題,主要發生在飼養場端,日本飼養業者高齡化,二代又不願接手,導致鵪鶉飼養場後繼無人,傳統中型、大型鵪鶉飼養場數量持續萎縮。

(2)技術困境

日本的技術困境與臺灣雷同。飼養場同樣有設備未全面自動化影響生產效率、飼養場疾病/衛生管理措施不足以及育種方面的問題。另外,許多食品加工廠設備老舊導致生產效率不佳,也未導入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制度控管食品安全風險。然而,鵪鶉產業的現有利潤,並不足以應付相關技術升級所需的經費。

(3)成本增加

日本鵪鶉蛋業者也面臨中國、越南等地的低價進口鵪鶉蛋競爭。加上飼料、燃料、包裝資材、人事等成本日益提高,又無法轉移至下游產業鏈,種種原因導致日本鵪鶉飼養的環境日漸惡化,許多飼養業者選擇退出。

批發商也同樣面對批發價格與運輸成本急遽上漲的困境。即使成本持續增加,超市零售端的業者往往採取凍結價格或降價的策略,甚至要求批發商不得調漲進貨價格,否則拒絕進貨,這使飼養場虧損擴大,連帶影響鵪鶉蛋供給。

(4)消費力道不足

鵪鶉曾是日本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如今卻面對國內市場消費力道不足的問題。日本的超市每家店平均1天最多售出3到5件的鵪鶉商品,每年人均消費鵪鶉蛋數量約10顆,相較之下每位日本人1年可以吃掉330顆雞蛋。

國際短長期風險影響下,此課題雪上加霜。2020年4月受COVID-19疫情影響,餐飲業、鵪鶉食品加工廠暫停營業,校園午餐暫停供餐3個月,需求量減少,鵪鶉飼養場也減少飼養隻數。

近年氣候變遷與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國際穀物價格上漲,帶動日本國內飼料價格提高,使得鵪鶉飼養成本提升。氣候變遷與2022年日本HPAI疫情,也影響鵪鶉蛋、肉的供給。

提振日本鵪鶉產業 學者建議開拓應用、引進國外技術

針對前述問題,佐藤勝紀(2017)提出相關對策,主要方向包括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擴大推廣與行銷、參考國際經驗等。以下將分別從農政單位、日本養鶉協會、飼養業者及加工業者角度論述:

(1)農政單位

政府單位可定期查核鵪鶉蛋、肉的食品衛生安全,以及列舉合法的食品加工廠名單,同時提高並穩定鵪鶉蛋的價格水準,改善鵪鶉業者虧損的情況;也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推廣鵪鶉蛋,例如將其納入校園營養午餐菜單,或者透過媒體與網路,鼓勵民眾消費鵪鶉蛋,如建議民眾每天食用2顆鵪鶉蛋、介紹鵪鶉蛋的烹飪方法和食用方法,或者宣傳鵪鶉蛋在營養價值的優勢,例如比雞蛋更高的鐵質、維他命B12等。

鵪鶉蛋營養價值高,可作為雞蛋的替代品。(攝影╱Ivan Radic on Flickr CC BY ATTRIBUTION 2.0 GENERIC DEED)
鵪鶉蛋營養價值高,可作為雞蛋的替代品。(攝影╱Ivan Radic on Flickr CC BY ATTRIBUTION 2.0 GENERIC DEED)

(2)日本養鶉協會

由鵪鶉飼養業者組成的日本養鶉協會,應扮演業者之間的交流平臺,蒐集國際鵪鶉產業相關資訊供業內參考,並促進業者間交流心得、分享困境與合作。協會亦可扮演業界與政府間溝通的橋樑,包括在育種上與政府研究單位合作,並申請公部門補助,舉辦產業升級相關的講習與訓練。

(3)飼養業者

飼養業者可以從飼養技術著手,師法外國的飼料採用、飼養管理、引進先進設備等,甚至將「農產品」提升為「精品」,以提升生產效率與衛生管理、降低疫病風險及生產成本,藉此與進口低價鵪鶉蛋競爭。至於飼養者高齡化困境,則需計畫性培養二代接班。

(4)加工業者

把關食品安全風險是加工業者最重要的任務,可導入HACCP制度,控管從原料蛋集蛋到加工、包裝,流通乃至最終產品的食安風險,藉此確保加工產品品質,也降低食品安全防控上所花費的成本。

行銷與方面,加工業者可積極參加中央和地方農政單位舉辦的農產品展售活動,同時研發鵪鶉蛋相關食品,或者擴大其在不同料理中的應用,甚至製作保健食品、化妝品等,滿足不同族群消費需求。目前日本已將鵪鶉蛋運用於布丁、米果、蜂蜜蛋糕等食品,也有業者開發大蒜與鵪鶉蛋黃製成的保健品,能提振精神、提高免疫力;美國企業Integrative Therapeutics則從鵪鶉蛋粉末萃取成分,有助緩解過敏、哮喘、異位性皮膚炎。

將鵪鶉蛋應用於不同風格的料理,是提升產業重要策略之一。(攝影╱Elena Leya on Unsplash)
將鵪鶉蛋應用於不同風格的料理,是提升產業重要策略之一。(攝影╱Elena Leya on Unsplash)

結合在地文史、食農教育 產官分進合擊推廣臺灣鵪鶉產業

隨著鵪鶉納入指定家禽,政府、中華民國鵪鶉協會、飼養及加工業者已透過具體措施帶動產業升級,甚至結合食農教育、地方文史等,提升社會大眾對鵪鶉的認識;未來各界也可借鏡前述對策,讓鵪鶉產業更上層樓。以下將從提升觀念與技術、加強行銷與推廣兩大面向,論述臺灣鵪鶉產業可參考的發展方向,以及近年採取的措施。

(1)提升觀念與技術

農業部宜組成專家團隊,結合產學人才選育產蛋率穩定的鵪鶉品種,提升食品加工廠衛生規範,為食品安全把關;中華民國鵪鶉協會可引進國外先進的飼養與管理技術,達成疾病防治、環境永續等目標,以及舉辦教育訓練、鼓勵業者交流、成立平臺蒐集產業資訊、制定與推廣行業標準等,提升產業品質與食安水平。

飼養業者可向官方尋求專業意見與補助,改善技術與設備,節省人力和提升生產效率,並提升生物安全、降低健康風險。另外,HACCP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控管機制,加工業者應藉此制度確保相關加工品衛生安全。

近年來,鵪鶉飼養業者陸續提升設施,引入自動集蛋裝置、自動環控設備等,並改善禽舍通風,提高鵪鶉產蛋效率,也避免感染疾病;今(2024)年政府也與鵪鶉協會合作,針對冷鏈設備補助鵪鶉業者。

臺灣鵪鶉飼養業者引進智慧環控設備,隨時監測禽舍溫溼度。(圖片提供╱商毓銘)
臺灣鵪鶉飼養業者引進智慧環控設備,隨時監測禽舍溫溼度。(圖片提供╱商毓銘)
臺灣鵪鶉蛋加工業者陸續引進高溫殺菌、連續式煮蛋等設備,維持風味也把關食安。(攝影╱黃名毅)
臺灣鵪鶉蛋加工業者陸續引進高溫殺菌、連續式煮蛋等設備,維持風味也把關食安。(攝影╱黃名毅)

(2)加強行銷與推廣

政府單位可讓民眾了解鵪鶉蛋營養價值、提升公眾對鵪鶉產業的認識和支持;加工業者則可積極參加各種農產市集,增加鵪鶉產品曝光及接觸消費者,並研發鵪鶉蛋相關產品,提升鵪鶉蛋的附加價值,滿足不同族群的消費需求。目前食品工業研究所與鵪鶉業者合作,開發多元鵪鶉蛋食品,如皮蛋、鐵蛋、冰淇淋等,也有業者計畫開拓化妝品、保健食品應用。

鵪鶉蛋業者開發鐵蛋、鹹蛋等即食商品。(攝影╱黃名毅)
鵪鶉蛋業者開發鐵蛋、鹹蛋等即食商品。(攝影╱黃名毅)

除在生產、加工層面提升產業,官方與業者也透過不同方式推廣鵪鶉產業,例如嘉義縣政府將兒童遊憩結合嘉義溪口歷史悠久的鵪鶉產業,規劃溪口鵪鶉主題公園,讓民眾休閒之餘認識鵪鶉產業對當地的重要性;也有業者積極投入食農教育,進入校園介紹鵪鶉相關知識,並設計體驗課程讓學生親自飼養鵪鶉、烹煮鵪鶉蛋,將鵪鶉產業向下推廣、扎根。

(參考文獻請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