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蕭尹琪 攝影/吳尚鴻 口述/陳駿季 採訪/余麗姿、蕭尹琪
蘭花是臺灣出口農產品裡的佼佼者,以多樣性生產接單的彈性,在國際舞臺占有一席之地。農業部長陳駿季專長植物種苗繁殖技術,曾領軍農業部「花卉重點產業研究團隊」將臺灣蘭花推上國際舞臺。蘭花產業勇於求新求變,早期就參與智慧農業,運用有成,符合現今農業部推動跨域整合資訊,降低風險,提高韌性的智慧農業目標。
回顧臺灣的蝴蝶蘭產業,從一開始家庭代工模式,到現在大規模的生產,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遇過一些挑戰。臺灣的強項是花卉育種能力,培育多樣化品種的能力帶來商機。蝴蝶蘭細微的變化,仔細看都有不同的樣子,這也是花卉讓人欣賞的原因。靜靜觀賞花卉時,會發現花的紋路,每一盆、每一朵都不一樣,讓人覺得享受。
蘭花產業率先投入智慧農業 知識數位化帶來產業韌性
我們在規劃智慧農業的時候,從一開始到最後,我相信有超過100個版本。智慧農業追求高效率、安全、低風險。坦白說一開始很多農業人不看好,認為還沒完全機械化就要智慧化,走得太前面,因此我們把焦點鎖定在機械化比較完全的農產業,比如蘭花產業。
那時候智慧農業還是一個新的想法,大家對於是否能夠幫助農業升級,還沒那麼有信心,於是就用「到處點火」的概念找願意配合測試的產業來做。實際執行後,會發現確實有些產業有符合預期,所謂智慧農業,就是知識數位化,並且在搭配感測元件的監測後自動回饋。如此一來有數據輔助,就可以減少手動,增加自動。現在看來,蘭花在這部份是愈做愈好,當產業開始知道成果,政策就有落地的機會。
在我們新的政策裡,智慧農業包含了服務、整合、智慧鏈結,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生態系(ecosystem),連結農場端,工廠端和銷售端。讓智慧科技的擴散帶動產業發展,跨域科技整合打造的產銷大數據資料庫,落實資訊透明化來降低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資訊落差,以上就可以提供給農民好品質的數位服務,讓農產品的品質管理提升。
產研合一更有競爭力 國際展會帶來貿易商機
位在臺南市的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是臺灣蘭花發展重要基地,過去是由臺南市政府主導,前(2022)年回歸中央管理,因此我們現在積極推動整合轉型。臺灣花卉產業早年的邏輯研究歸研究,產業歸產業,但歐洲的狀況是很多園區裡就有研究單位,這樣的研究單位可以客製化服務園區的業者廠商,更貼近市場需求。因此規劃花卉產業創新園區與農業試驗所的花卉試驗分所兩單位合併成一個組織,讓園區內部除了開花育種,還有栽培技術的改良。花卉本身是求新求變的產業,不是一個產品可以撐十年的產業,花卉兩三年就得不斷改進求新。
關於蘭花,我們每年持續辦展覽活動,例如臺灣國際蘭展或是主辦國際會議。這樣的用意除了展示臺灣的實力,還為吸引不同規模的公司來參訪,畢竟展覽是很好的貿易平台。讓國外買家可以循線拜訪,這是支撐臺灣蘭花產業可以持續外銷的一個很大的動力,也是比較少被提及的部份。
花卉產業創新來自回應市場 多樣性發展帶來商機
育種會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現在的市場需求是蘭花,包括文心蘭。但我認為一個產業鏈裡,育種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臺灣曾經花了很多經費投入百合育種,結果失敗了,因為比不過多種原且環境更適合栽培的荷蘭。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栽培生產,看到未來可能性,為花卉產業增值。比如火鶴,早期火鶴都是荷蘭進口的種苗,但現在臺灣育種的火鶴外型和顏色多,耐熱性更佳,很有潛力。
除了品種生產與切花,臺灣現在還有加工噴印的技術。在白色的蘭花上,挑選V3大白花品系,可以在上面噴出國旗圖案或不同的顏色樣式,很受到歡迎。至於國蘭這類小花卉蘭花,也是目前我認為可以精進的方向。早期國蘭出口韓國為主,稱斤論兩賣,但是國蘭其實有很香的香氣,是可以重視的品項。
相較臺灣,荷蘭的強項是所有的產品規格化,也以規格化處理訂單。臺灣的特點是多樣化,兩者的策略完全不一樣。舉例來說,荷蘭的育種就算花再漂亮,他的高度超過某個程度,貨櫃進不去也會被捨棄。因為貨櫃裡花要放三層,花再漂亮,枝桿太長,它就不要了。但臺灣不會,臺灣什麼高度都有,然後用併櫃的方式來處理。因此這兩種方式,所面對的目標市場也不一樣。另外在生產方面,荷蘭採取兩階段接力生產,可能跟美國公司合作,臺灣大概是三階段接力生產,這也各有優缺點。我們有彈性,他們有價格優勢。
荷蘭產業彼此合作分工,臺灣有時候會有自己人互相競爭的情況,應該要有聯盟的方式齊心協力,增加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