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6月號 花花世界 國產花卉華麗出擊

國產花卉之美,有以原生種驚豔世界的臺灣蝴蝶蘭,成功外銷日本的文心蘭切花,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馬拉巴栗苗木盆栽產區。國產花卉產業求新求變,名列臺灣第三名的出口農產品背後,花卉產業的競爭力是多種因素努力的成果——以智慧科技升級產業,重視品種培育,成熟的採後保鮮技術與運輸管控。

豐年雜誌
認識國產花卉

花卉是全球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過去30年來臺灣花卉產業蓬勃發展。根據農業部統計資料,花卉生產面積逐年擴增,從1981年的1,672公頃,到2022年已有14,033公頃,41年來面積成長幅度超過8倍。同期產值從不到新臺幣30億元,2022年量值已超過190億元,成長幅度超過6倍,占年度農業總產值的3.39%。不僅國內花卉產業表現斐然,2023年全年度臺灣出口的農產品中,排名第三大的分類便是「花卉及其種苗」,占農業年度出口貿易總額的4.3%。最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日本、越南。

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長戴廷恩與精密控溫的蘭花溫室。
豐年雜誌
臺灣花卉三寶:蝴蝶蘭、馬拉巴栗、文心蘭切花: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分所長戴廷恩 從選育到產銷說分明

「臺灣是一個小島,在全世界的花卉產業版圖裡每一次提到蘭花,臺灣都不會被忘記。」花卉試驗分所分所長、園藝學博士戴廷恩講到蘭花,有農業研究人的驕傲。他指出,在世界花卉產業裡,有3個種類拿掉,「全世界產業會大地震」,第一個是蝴蝶蘭,第二個是馬拉巴栗,第三個是文心蘭。
位在雲林古坑的農業試驗所花卉試驗分所,照顧著各式各樣千嬌百媚的培育花卉,包括蝴蝶蘭、文心蘭、東亞蘭與火鶴花等重要外銷花卉品種的選育和栽培,以及設施栽培技術開發。

頂品結合日本育苗兢兢業業與荷蘭育苗精準環控兩大精神,洋桔梗種苗的生產品質備受肯定,為國內市占率最高的洋桔梗種苗公司。
豐年雜誌
從品種引進到種苗生產!頂品專業育苗成洋桔梗種苗界龍頭:穩定生產、品質與價格 多元品種帶動後端花卉

洋桔梗切花好品質有賴前端品種引進與種苗悉心栽培,國內洋桔梗種苗龍頭頂品投入種苗專業生產至今16年,不僅突破亞熱帶先天環境條件限制,投入高額成本於溫室設備生產,積極外銷平衡淡旺季產能,效法荷蘭週次管理穩定品質,成功取得7成市占率;更引進日本品種展示會,推廣多元品種維繫市價與花農收益,力求花農、消費者兩端皆獲益。

Phal. Fangmei Sweet是周伯倚的代表作,他後來用這個品種雜交出更多不同花色的蝴蝶蘭。圖為Fangmei Sweet變異種「三色鳥」。(攝影╱林慧貞)
豐年雜誌
民間交流開啟寶島蘭花育種傳奇:競爭力來自育種力,動能十足的蘭花產業

走進歐美日韓民眾家裡,迎面而來很可能是臺灣的蝴蝶蘭,去(2023)年蝴蝶蘭外銷產值達到新臺幣51億6,391萬元,全球每3株蝴蝶蘭苗就有1株來自臺灣,僅次於荷蘭,年年吸引無數國家來取經。將蘭花推上世界舞臺的是遍佈全臺、深藏在民間的花農,這幾年歷經荷蘭搶占市場、COVID-19疫情,臺灣蘭花雖有起落,卻始終在全球保有一席之地,豐沛的育種能量是重要關鍵,本期報導專訪台灣蘭花育種者協會理事長周伯倚,細數臺灣蘭花育種背景,以及未來的挑戰和轉機。

羅弘奇近年轉換種植較百合省工且貼合時尚的花卉,包括老花新種與引進臺灣不曾種植過的國外流行種類花卉,進而創造新一波花卉潮流。
豐年雜誌
百合花農轉型追時尚 羅弘奇精準眼光多元栽培:輕量、百搭、耐儲運 持續調整最佳生產模式

台灣百合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羅弘奇在百合花培育技術方面領先業界,曾獲選第30屆模範農民,近年轉型多元種植,以精準眼光引進國外新興花卉,成功吸引一眾花藝師矚目,喚起年輕人愛花買花;銷售端則結合完善採後處理,穩定生產做好品牌與品質控管,行銷傳統通路之外未來將結合電商,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

台北花市透過拍賣,以公平制度決定花價,讓花商、花農都可接受。(攝影╱陳士安)
豐年雜誌
產地到花店的關鍵樞紐 凌晨直擊台北花市:最早、交易量價最大市場 美的需求「就是競爭力」

逢年過節,買一朵花不只應景,也能傳達心意,您可曾好奇過一朵花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一束又一束新鮮的花朵,如何一大早就光鮮亮麗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臺灣5大花卉批發市場分別位於臺北、臺中、彰化、臺南、高雄,其中以台北花卉批發市場歷史最悠久、交易量最大、成交價格最高,也是臺灣花卉拍賣制度的奠基者。

農業部長 陳駿季 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博士,曾任農業部政務次長、農委會副主任委員、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究員兼副場長。
豐年雜誌
種得智慧長得美麗 國產花卉的競爭力:臺灣蘭花以多樣性接單能力在世界打出一片天

蘭花是臺灣出口農產品裡的佼佼者,以多樣性生產接單的彈性,在國際舞臺占有一席之地。農業部長陳駿季專長植物種苗繁殖技術,曾領軍農業部「花卉重點產業研究團隊」將臺灣蘭花推上國際舞臺。蘭花產業勇於求新求變,早期就參與智慧農業,運用有成,符合現今農業部推動跨域整合資訊,降低風險,提高韌性的智慧農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