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洪與成、蕭尹琪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逢年過節,買一朵花不只應景,也能傳達心意,您可曾好奇過一朵花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一束又一束新鮮的花朵,如何一大早就光鮮亮麗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臺灣5大花卉批發市場分別位於臺北、臺中、彰化、臺南、高雄,其中以台北花卉批發市場歷史最悠久、交易量最大、成交價格最高,也是臺灣花卉拍賣制度的奠基者。
夜幕低垂,臺北市內湖區鄰近民權大橋的各大賣場早已響過晚安曲,結束採買的民眾也返家準備進入夢鄉,但位於此地的台北花卉批發市場,熱鬧的時候才正要開始。午夜12點,來自臺中、彰化、雲林、臺南等縣市的貨車披著夜色,陸續駛進花市鄰近民權東路六段、占地110坪的卸貨區,隨著一箱箱的花卉卸下,淡淡的花香在空氣中擴散。
確立切花拍賣 最早的專業批發市場
「有一個公平的制度去決定這個時間點的花價,由這個時間點的供需決定這個產品的價格,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台北花市企劃室主任林宏彥一邊解說,一邊與深夜仍在市裡奔走的理貨員、花商打招呼,閒聊近來的生意、花價好壞等。
「不可能100%的人都信任你,可是至少會有99.9%的人信任你,這就是很棒的一件事。」林宏彥指出,台北花市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就是透過公平的制度決定花價,讓花商與花農都能接受;台北花市交易量占全國超過4成,徹夜運作只為準備凌晨3點半的花卉拍賣,以確立當天花價。
原本在酒泉街一帶的花卉批發商於1988年遷入濱江市場2樓,並組成由花農、花商擔任股東的台北花卉產銷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臺灣最早的專業花卉批發市場,同時建立各種交易制度,包括引進「荷蘭式」拍賣制度由高至低喊價,率先出價者得標,若至該花種拍賣底價仍無花商承購則流標,未拍出的花卉需銷毀,避免流入市面擾亂市場影響價格。林宏彥解釋,每天拍賣開始前,市場會綜合考量近期市場需求、昨日價格與庫存等條件決定起價,並在拍賣過程中適時調整,「今天如果我拍100塊,99塊有人按的情況下,他下一把花可能會開110塊,價格就上去了。」
台北花市成立後,臺中、彰化、臺南、高雄等花卉產區也陸續成立花卉批發市場,「臺北為主要花卉消費地,拍賣價格通常優於其他區域,花卉需求量也較高。」根據今(2024)年5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台北花市的切花總進貨量占全臺42.55%,總交易金額則占50.08%,平均每把花卉的價格為新臺幣(下同)96.8元,比第二名的高雄花市77.3元多出近20元;林宏彥指出,台北花市在凌晨拍賣,比其他市場多於下午進行更早,也成為其他市場的花卉價格參考依據。
持續便利交易 建置冷鏈保品質
台北花市2014年遷入內湖現址,至今年滿10週年,期間持續改善硬體設備與制度,例如拍賣鐘升級為投影式拍賣鐘,也發展無現金交易。林宏彥說明,無現金交易不只方便花市收款,也讓拍賣流程更順暢,「例如過年的時候,銀行可以提高承銷人的信用額度,讓他們不會拍到一半發現錢不夠了還要下去領,想要的花就這樣錯過了。」目前台北花市拍賣端所有交易皆採線上金流。
隨著網路交易愈發盛行,台北花市也發展網路訂貨,提供花農與承銷商專用的網路交易平臺,「讓供應人提早將今日到貨內容上傳平臺,承銷人可以在拍賣前事先訂貨,就不用半夜親自到現場拍花,但花卉的價格仍然會透過拍賣決定。」
除改革拍賣、訂貨流程,2022年台北花市與農糧署及臺中市、南投縣政府合作,打造全臺首條完整花卉冷鏈,協助產地合作農場、花卉物流單位購置花卉冷鏈車並建置花卉冷鏈包裝場,結合2021年農糧署補助設置的空調卸貨區與臺北市政府補助的零批場空調,讓花卉從產地到花市皆能於冷涼環境販售,預計花卉瓶插壽命能延長2~3天,「尤其是南投地區是夏季花卉的重要產地,冷鏈車可以避免天氣炎熱縮短花卉瓶插壽命。」冷鏈建置2年多仍持續滾動修正調整,林宏彥說要持續完善制度與措施,「才能增加消費者信心,市場才能夠穩定,花價也會跟著穩定。」
拍賣前基本功 有條不紊分級理貨
「一朵花要完整地送到消費者的手中,需要很多人把這一個鏈辛苦地連接起來。」與各地花農合作的送貨員將一箱箱花卉從貨車卸下同時,台北花市的理貨員拿著寫有花卉資訊的「手板」,一一核對箱子上的品名、等級、數量,確認吻合後將花卉放上物流臺車。
於此同時,理貨員也要依照花、葉、莖的形狀、大小、長度、顏色等特徵抽驗花朵,檢查農民標示的等級是否符合標準。「誰敢說我家的姑娘不美小孩不帥的,不可能啊!」林宏彥解釋:「以農民的角度,自己家裡的小孩子姑娘一定是最帥最漂亮的,所以它一定會寫A級,不會有B級跟C級。」確認等級後,理貨員再將花卉依種類分堆,放上對應的輸送帶,等級較高的「優質花卉」會優先拍賣,讓當天的花卉能以較理想的價格拍出,也節省時間。
待價而沽的花卉陸續就位,大約凌晨2點半,負責承銷的花商進到集貨區,確認客人預訂的品項是否到貨,以及花朵的品質等。要成為台北花市承銷商,必須通過重重關卡。林宏彥以切花承銷為例,有意申請者需先繳交40萬元保證金申請試銷,每月門檻包括承銷金額達21萬8,900元、入場拍賣超過12天等,需維持6個月才能獲得正式承銷人許可證,如果期間沒有達標,「下一個月再來囉!就會取消他(資格)了。」林宏彥指出,花卉承銷業界小,多數人為了面子都會努力達標,撐不下去的多是因為太累。
準備拍賣同時,在花市有攤位的花商也把握時間準備開攤,將冰存的花取出、擺好。花卉承銷業作息日夜顛倒、請人不易,許多花商也要親力親為,「其他行業老闆老闆娘是來收錢的,我們是來做苦工的。」林宏彥笑說。
速度是關鍵 切花拍賣3秒定勝負
當拍賣時間愈來愈近,承銷商陸續進入集貨場旁的拍賣場,帶著咖啡、宵夜補充能量,也有業者認真地拿著筆記,確認客戶的要求、最近的花卉價格等資訊。凌晨3點半一到,「噹~噹~噹~」的鐘聲在花市內迴盪,拍賣正式開始。
採取「委賣制」的魚市場或果菜市場,常見拍賣員激情吆喝、承銷商高聲喊價,相較之下,採取荷蘭式拍賣的台北花市冷靜許多。拍賣員從運輸帶上的花卉中舉起預先抽出的一束花,介紹花朵的外觀,過程中往往客觀道出缺陷如壓傷、枝條細軟等,不太描述花的優點、正面推銷,「他就是很明確地描述拿一把起來的感受,形容枝、葉、花的狀況,對應裡面的等級內容。」林宏彥說。隨著競價開始,螢幕上價格欄數字飛快遞減,還沒回過神數字就停住了,螢幕右下角接著跳出得標承銷商的代號,前後僅3秒上下。
前場拍賣井然有序,後場則沓雜冗忙。當花卉確認主人,花市工作人員立刻在裝花的箱子貼上印有承銷人編號的條碼,迅速送到後場整理、分堆,幾乎沒有停過。待承銷人買齊所有品項,場務人員再一件件掃描條碼確認,確認無誤承銷人才結帳離場,推著戰利品回到攤位整理,或運到其他縣市,也有部分花卉供應新加坡、香港的訂單。
爭奇鬥艷又互助 共榮的批發市場
隨著拍賣得標的花卉在攤位上展示,花市內逐漸花香氤氳,忙了數小時的花商也終於能稍微喘口氣,等待客人陸續上門。於此同時,也有缺花的花商四處奔走,當在同業攤位發現需要的品項時,只要打聲招呼就可以先拿走,「你今天跟別人調花,改天人家也會跟你調花,這是一個互相的待遇。」
上午7時許,天色已經明亮,花市週遭的交通熱鬧起來,消費者陸續進場採購。既有事先訂貨的花店老闆,也有中年家庭主婦、年紀較輕的學生或休假的上班族。他們即使手中已經拎著一袋袋的花,仍仔細端詳心儀的花朵,或者向花商詢問更多花卉細節,在步出花市時提著更多的花。跟著客人腳步在攤位間穿梭欣賞各色花卉,除了常見的國產花卉如火鶴、百合、非洲菊、洋桔梗等,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菊花、鬱金香等。
台北花市拍賣的花卉約有10%來自進口。林宏彥認為,進口花卉能帶來新觀念,刺激國內花農進步、創新。他指著一束淺綠色的菊花解釋,有別於祭祀用菊花的莊嚴形象,這朵花顯得清新活潑,「有比較有傷害對不對?大家都買這個,我是不是要試著學習種這樣子的品種?」花市不只花商販售花束,也是花農學習的場所,說明台北花市由花農跟花商共同經營的本質。
花卉教育種下未來市場 與時俱進拓展銷售管道
台北花市的主要任務是提供花農與花商具公信力的平臺,不過度干涉市場,但花價高低、國內花卉買氣等也與花市的營收息息相關。2022年COVID-19疫情餘威猶在,台北花市的淨利卻在這年突破新臺幣2,000萬元,甚至比疫情前更佳。
「因為花的價格好。」林宏彥指出,疫情對花卉業的影響不見得負面,反而有些不買花的人開始接觸花卉進而帶動消費,當中多為年輕族群,「多了這些人出來,可能又有一些人留下來。」相關趨勢也凸顯在花店型態的改變,林宏彥指出,目前網路花店已占整體花店的一半,許多花商也開始經營網路平臺。
「美的東西會與時俱進。」肩負推廣花卉的角色,台北花市近年與花商分進合擊,拓展花卉銷售管道,例如2020年在臺北捷運中山、市政府、西門等站設置花店,並與新竹以北地區29間家樂福超市分店合作,販售盆花與切花,讓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購買國產花卉。
台北花市也借鏡日本,從2019年與各級學校合作花卉教育,含括雙北地區、北部縣市甚至離島,是目前台北花市推廣的主要管道,「他(學校)是很單純的,可以讓我去做推廣的空間和環境。」除教授花卉名稱、用途、照顧方式,也讓學生親手體驗,「我會結合DIY的東西,結合完之後我再複習一次,課後再一次學習檔案,加深他的印象。」
「許多學生是第一次親手接觸花卉,在過程中獲得療癒以及成就感,也有人回饋未來要帶著爸媽去花市買花。」林宏彥說,「大家對於美的東西(需求)愈來愈高,我覺得那就是競爭力吧!」接下來台北花市想推「買花送自己」的活動,「我們就是讓自己開心一下,而且這個100塊(買花)的開心可以維持1週,維持兩天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