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吳秉容、蕭尹琪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台灣百合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羅弘奇在百合花培育技術方面領先業界,曾獲選第30屆模範農民,近年轉型多元種植,以精準眼光引進國外新興花卉,成功吸引一眾花藝師矚目,喚起年輕人愛花買花;銷售端則結合完善採後處理,穩定生產做好品牌與品質控管,行銷傳統通路之外未來將結合電商,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
正值5月季節交替,占地10多公頃的臺中綵宏花卉農場不如冬春產期繁茂,但仍隨處可見花草迎風搖曳。農場一隅不滿1公頃田地,植有后里地區常見的百合,以及別地無處尋、從國外引種而來的萬壽菊、大理花、小盼草、噴泉草與西洋蓍草等植物;農場主人羅弘奇沿路走、沿路摘,隨手攏起就是滿滿一束,隨心搭配卻不顯突兀,他愉快分享:「怎麼樣,百搭吧!」
專業生產球根花卉近30年的花農羅弘奇近年因應花卉潮流,逐年減少百合花種植面積與產量,轉型引種栽植國外新興花卉,多元化生產兼顧傳統與創新,他說,「輕量、百搭、耐儲運與少農藥,只要符合4項其中3項理念的花卉,我們就會嘗試引進、種植上市。」
歷經劍蘭、百合盛世 借鑑國外改進栽培技術
臺中后里是全臺百合之鄉,1980年代則是球根類花卉劍蘭的主要產地。「從有記憶以來,上學的路上都是劍蘭花田。」后里區花卉產銷班第21班辦公處內,羅弘奇悠然沏茶,說起由劍蘭起步的花農生涯,90年代劍蘭外銷日本蓬勃發展,羅弘奇1994年退伍隨父親腳步投入劍蘭生產,1年時間就將栽植面積擴大至3公頃。
臺灣的劍蘭種球源自荷蘭,1996年羅弘奇首次遠赴荷蘭,了解劍蘭與同屬球根花卉的百合種球供應鏈,兩者種植技術層面相似,於是開始少量投入百合切花生產,於冬季種植。羅弘奇指出,2001年至2017年為臺灣百合產業全盛期,后里劍蘭花田在這時由百合取代,綵宏花卉農場百合栽培最多時曾達5、6公頃,年產80萬支百合鮮切花。
后里地區百合花農以百合、水稻輪耕方式專業化規模生產,專注於一項花卉。羅弘奇則始終秉持多元栽培:「多元化種植是我的考量之一啦。」除了不斷調整策略、品項,尋找最佳生產模式,羅弘奇亦竭力於提升種植技術。
一次日本技術交流,發現新潟縣當地花農會自行「養種球」,種球經在地馴化適應後對切花品質有所提升。羅弘奇說,臺灣百合種球多源自荷蘭,價格以規格計價,小球售價則約大球一半,「我們同樣引進荷蘭的小球試驗,用臺灣氣候馴化,養大冷藏休眠後隔年取出種植。」栽植成效和進口大球定植所得切花品質相當甚至超越,經估算購球等成本卻大幅減少,獲利率增加約46%。
又一次到日本埼玉縣,發現當地花農使用藍色遮陰網,遮蔽下的光偏藍色光譜,可加強花朵著色;回國後,羅弘奇向廠商訂製藍色網子,結合本來就有的白、綠色遮陰網,區分季節使用,「白色冬天能保溫、綠色秋天增加葉片寬度,藍色春暖花開時能讓花朵更鮮豔。」偶有一次因遮陰網不足,同時使用所有顏色的網子,意外發現同一批花卉產期有異。羅弘奇對於產期可藉遮陰網調節感到驚喜,「這樣我們一次種植的量就可以增加,拉長採收天數不會集於一次同批採完,節省多次分批種植的人力工時。」
面對缺工、市場潮流必須要變 持續調整種植品項
近年百合消費量下降,農民獲利降低逐漸減少生產,去(2023)年種球進口數僅4,100萬顆,相較於2017年最高峰約6,000萬顆僅剩三分之二。羅弘奇說,現在年輕人不愛百合,對百合的印象停留在普通、不討喜的商業花籃或節慶、喪葬用花,「早期稱『香水百合』的那種高貴高雅好印象都沒有了。」綵宏花卉農場百合逐年減產,至去年僅剩3公頃、55萬枝切花。
目前臺灣市面上常見百合70%為OT型百合,是由東方型百合(oriental lilies)與喇叭百合(trumpet lilies)雜交而來,因香味濃烈、抗病性佳、生長切花速度快,而被花農大量栽種取代東方型百合。羅弘奇減產同時堅持轉型種植來自鐵砲百合(Lilium longiflorum)和亞洲百合(Lilium asiatic)混種的LA型百合。他說,「去年生產55萬枝百合切花中,有30萬枝是LA型百合,這類型種植花農不多,但我連續種6年。」
LA型百合勝在花朵嬌小,擺飾空間較有彈性,「花朵直徑只有12公分,OT型則有20公分」,且顏色亮麗無香味,不會破壞辦公室或居家環境氣味,與常見的香氣濃郁大花百合明顯區隔,「希望藉由輕量及花色繽紛扭轉年輕人對百合的印象。」羅弘奇說,「明年我還要把LA型系列品種的比重提高。」
當初因應劍蘭外銷衰退,1999年羅弘奇引進「伯利恆之星」,研發球根倍增繁殖技術減少購球成本,同時將劍蘭捨棄改為百合、伯利恆之星並進種植。而近年農業面臨缺工,人力成本高昂,因伯利恆之星繁殖種球、冷藏、種植過程需大量人力,他又捨棄伯利恆之星,改換臺南農改場育種的水晶花做為百合以外的主力生產對象,本土化之後的水晶花耐臺灣氣候型,可達到週年穩定生產切花供貨。
多元花卉品項穩定獲利 省工耐儲、新興花卉就是競爭力
尋求節省成本與人力,羅弘奇連選種植物也轉型「輕量」化。他所謂輕量既指花卉重量體型,亦指栽植省工,「我想轉換種植比百合省工且在潮流的花卉。」輕量省工、豐產低成本等特性,使水晶花成為農場新寵。羅弘奇目前已取得臺南農改場技轉種植臺南3號水晶花,「種植水晶花除了支持國產本土育種成果,還因為它本身具有潛力。現在的年輕人你問他百合他可能不懂不喜歡,但是你跟他講滿天星等其他小碎花、天然乾燥花,他們就會特別有感,可能近幾年受韓日風偶像劇影響吧。」
現在農場經營主要根據季節分別栽培各式花種,也從國外引進看好的新興花卉。羅弘奇表示,精準貼合當下時尚,有賴平時觀察與定期追蹤,「我經常在看國外網站的花藝師設計作品,長期看就會看出端倪,就搶先引種、搶先種植上市。」農場大宗性冬季主要種植百合,還種植其他季節性特定節日需求大的策略性花卉,有5月母親節康乃馨、6月畢業季向日葵、農曆7月產出供應雞冠花,以及週年生產水晶花、11月至隔年5月栽植日本秋田大理花,還有其他羅弘奇所稱的「網紅花卉」,共17種。
何謂網紅花卉?羅弘奇說,「是指有很多網紅花藝老師買了我們的產品經設計後用自媒體宣傳引流,因為我們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農場中種植有百日草、噴泉草、小盼草、西洋蓍草等少見花材,羅弘奇以噴泉草為例,打開手機臉書分享為噴泉草撰寫的貼文與影音,「是一種少見霧狀的高端優質花材,被稱做草界中的愛馬仕,形如噴泉,穗如水」;又從田間摘下一株小盼草輕輕擺動,他強調:「現在很多花卉它不會動,但小盼草隨風飄逸,這種靈動感很適合搭配其它花束。」
羅弘奇說,農場17種花卉在百合之外,皆有輕量、百搭、耐儲運與少農藥的特性,「所謂的儲,是不急迫性採收可儲在田間,甚至透過採後處理技術,可儲在冷藏庫調節出貨,觀賞期長種類甚至是儲在花店的展示架上展示。」花卉耐儲、量不多,便可避免賣壓過大影響售價,因而種類多元且供應穩定,價格也能穩定。
獨家授權栽培與嚴格採後管理 兼顧品種、品質與品牌
羅弘奇認為,花卉品種、品牌與品質是穩定獲利的基礎。「很多東西被一窩蜂搶種,就會貶值。」他透過代理商陽昇園藝,取得9個日本秋田大理花品種的獨家切花生產種植權,成為目前全臺唯一有資格種植的花農,包括最大宗橙花白邊「夕照」品種,以及「彩糖橙果子」、「彩糖桃果子」、「紫風車」等品種。大理花供貨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5月,他說,引種的原因除了花型花色美,還因為栽種過程省工省力,「一年種一次就好,可以一年多收。」雖然大理花每一枝切花需負擔品種權費用,但擁有品種種植權也代表排他性,獨家商品獲利相對穩定。
他指出,臺灣只有他一人種這9個品種的大理花,所以消費者的觀感「好也是我,不好也是我」,決心將品質做到極致。大理花普遍有瓶插天數短的問題,他自豪表示:「很多人買大理花都只能插兩三天,我們有幾個品種的大理花可以做到9天瓶插。」在採後處理方面,他堅持「3分鐘」原則,即從田間採收到花卉市場,全程離水不超過3分鐘;首先採收後離水不超過1分鐘,即要放入預撮桶「喝到第一口無菌又帶殺菌效果的水」,田間運回再送到流水線經荷蘭裁切機自動裁切綑綁,套袋後放入第二階段養液桶中,過程不超過2分鐘。
羅弘奇提到,所謂新品種也可以是「老花新種」,例如萬壽菊「早期印象就是那種臭臭的菊花」,二、三十年臺灣無人再去種它作為切花,但國外的育種不曾停止且發展出與原始不同風貌花朵,「國內年輕花藝師完全沒見過這個花卉,認為可能是新興的物種,我們種植之後上市它就形成一股嚐鮮風潮。」
電商通路拉近消費端距離 鼓勵花農用5%時間多嘗試
綵宏花卉農場生產的花卉主要販售至台北花卉批發市場,少量和台灣區花卉發展協會合作販售至全聯福利中心通路,羅弘奇希望將產品商品化,服務做到最好,拉近與消費者距離,「我們從選品種、種植密度、裁切綑綁、採後處理、冷鏈運輸等都去做突破,能用相對低的價格,產生最好的品質到消費者手中。」目前所有花卉採收後,都是經自動綁花機流水線裁切、包裝、綑綁成束後保鮮預冷,「在產地就做到直上全聯貨物架的程度,讓消費者購買便利,就有助於拓展民生居家花卉使用量。」
不僅兼顧品種與品質,品牌更是農場花卉行銷一大利器,「我個人就產生一個品牌,因為長期經營獨特花卉,所以新種出來的產品就會有人好奇。」以花藝師採購為例,「我們自己產出的種類多元,產期同時間就能提供花藝師設計作品50%到60%的花材,這樣來講我們就是一個包套的概念。」羅弘奇期待,「未來若有更多花藝老師經營自媒體或類電商,就會有引起一定喜愛花卉的粉絲去追蹤關注,我們的花卉新產品也會得到免費的推流曝光機會,讓更多人對花卉有興趣進而轉向花卉消費,這樣才能永續花卉產業。」
羅弘奇下一步將往電商通路發展,他認為縮短與消費者的距離,更能發揮產品生產輕量、耐儲運且多元化的優勢,利於農場經營。多年從農經驗,他表示,唯有不斷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模式,也鼓勵年輕花農們多多嘗試,「可以少量轉作其他作物,在不影響收入的情況下,用5%的時間去做不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