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啤酒用的麥芽
封面故事
致本土雜糧的粉紅泡泡夢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鑽研麥子到麥芽

默默走過十年的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中都」),從零開始推動臺灣雜糧復興風潮,並以「十八麥」國產麵粉席捲烘焙業者,使得用臺灣小麥的麵包越來越多見;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推動著這一切的,卻是創辦人馬聿安長久以來心懷的臺灣精釀啤酒夢……

二十四節氣啤酒
封面故事
釀出從土地上長出來的酒,啤酒頭從二十四節氣玩到香菜梗

「我們釀的不僅只是一杯啤酒,更充滿釀酒人對這片土地的關懷與熱情。」一進入啤酒頭釀造(Taiwan Head Brewers)官方網站的首頁,斗大的文字直接標記出對臺灣土地的情懷,六年多前創立,以「二十四節氣」系列一炮而紅;去年以國產洛韶啤酒花入酒釀造創造話題;今年更推出「暴力香菜啤酒」而轟動一時,啤酒頭釀造(以下簡稱啤酒頭)創辦人宋培弘,認了自己有些幸運,但也大方承認:「沒錯,啤酒頭想做的,就是屬於臺灣在地的精釀啤酒。」

啤酒
封面故事
全臺農會精釀啤酒搜查線

富含臺灣農產特色的精釀啤酒,你喝過哪幾種呢?近年除了在國際舞臺上獲獎無數的民營業者,肩負整合在地農業產業鏈的各地方農會,也精心推出各色啤酒,目的既是透過多元加工,調節本地大宗作物的產銷情形、擴大剩餘蔬果的利用價值,也希望結合新穎的行銷包裝和最安心友善的生產保證,繼續擦亮草莓之鄉、紅棗之鄉……的金字招牌!

啤酒乾杯
封面故事
釀酒工藝×特色農產 臺灣精釀啤酒的美味密碼

紅棗啤酒?馬告啤酒?酸柑茶啤酒?別鬧了,竟然還有香菜啤酒?

有別於大量生產的商業啤酒,精釀啤酒業者堅持少量多樣與原創精神,經過無數次試驗,耗資費時推出各種酒款,有的獵奇奪目,有的雋永暢銷,帶給世人無窮驚喜。臺灣農業技術精良,品項繁多,提供釀酒人源源不絕的創作素材,各大精釀啤酒品牌,近年爭相從臺灣在地農產汲取創意,以釀酒工藝淬鍊出新滋味,在各項國際比賽大放異彩。

還有哪些農產品適合釀成啤酒?以國產麥芽和本土啤酒花釀造的「百分百MIT啤酒」是否可能?臺灣農產品在麥芽、啤酒花與酵母的催化下,還能迸發出哪種絕妙滋味?可以確定的是,精釀啤酒精神,象徵的是無限可能,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支爆紅的作品會是什麼。

旦是柚何奈啤酒
封面故事
「旦是柚何奈」航向加工新藍海!東豐拾穗化剩果為商機

文旦、小麥、啤酒花,加上45天緩慢醱酵,構成「旦是柚何奈」啤酒美好獨特的風味。花蓮東豐拾穗農場負責人曾國旗強調:「重點是要將柚子放在裡面和小麥一起釀造,而不是額外將柚子的味道加進啤酒裡,這兩者間有很大差異!」這支在3年前推出的文旦啤酒,具有清爽風味與滑順口感,散發柚子天然香氣,還能感受到小麥帶來的回甘韻味。而啤酒本身的命名也饒富趣味,短短幾個字,道盡這款啤酒生產背後文旦農的心聲。

封面故事
翻開MIT啤酒歷史新頁!洛韶啤酒花成國產化先鋒

啤酒花作為釀造啤酒四大原料之一,是生長在溫帶的大麻科葎草屬植物「蛇麻」的俗名。過去在臺灣,受限氣候與引種檢疫法規,一直未有規模化種植,國內業者多使用進口乾燥粒錠代替。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慶修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興大生物科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蔡慶修 產官學合作 打造原汁原味島嶼精釀

2002年臺灣因應加入WTO,取消行之有年的菸酒專賣制度,與此同時,政府也為了要振興921地震災區,允許民間設立釀酒廠,讓當地的農特產品有更多元的出路。在開放初期,最踴躍申請設立酒廠的是各地農會,期盼以農村釀酒業來行銷地方特色農產品,同時帶動觀光產業。

梅桂牧場
封面故事
梅桂牧場科技化養牛 擠乳機器人上線讓酪農第一次睡到飽

位在臺南市佳里區的梅桂牧場,主要飼養黑白乳牛的荷斯登牛(Holstein Friesians),不算大規模的牧場約飼養200頭牛,每日產乳量卻達2.5公噸,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從傳統飼養走向自動化,牧場第三代甘智仁與沈月春夫妻前瞻引入丹麥LELY擠乳機器人系統,把榨乳權真正還給了乳牛,牧場產乳量更是大爆發! 這個大規模的轉型看來成功,梅桂牧場既為臺灣酪農業的未來發展指引新路,也揭示了酪農業可永續傳承的重要關鍵。

加工組組長郭卿雲(右)與助理研究員葉瑞涵(左)期待能為國產起司建立基礎技術,幫臺灣起司產業鋪路。
封面故事
國產起司修煉之路 畜試所練功10年,為產業建立基礎製程

從早餐麵包夾的起司片、起司口味的甜點零食,到披薩少不了的「牽絲」起司,近年來起司以各種面貌快速融入臺灣人飲食日常,不過因臺灣生乳有限、乳品業以往較專注發展液態乳產品,加上國內普遍缺乏製作起司技術,目前臺灣起司市場皆以進口起司原料進行再製或販售為主。

為提供畜牧業及加工業者更多元化的乳品應用管道,提振臺灣起司產業的發展和自給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簡稱畜試所)從10年前開始著手研發起司製程,如適合大型食品廠量產的硬質起司、適合中小型業者和觀光牧場發展的莫札瑞拉起司,期能逐步建立國產起司的生產技術資料庫,讓臺灣起司有朝一日出現在更多國人的餐桌上!

營養飼糧不斷鏈 酪農業的地產地用哲學
封面故事
酪農業飼糧不斷鏈!「地產地用」廣植國產牧草、添加農業副產物

臺灣酪農業近年整體表現暢旺,根據農委會2020年《農業統計年報》,在畜牧生產類疇中,截至年底臺灣產乳牛合計6萬2,916頭、產乳量共43萬7,155公噸,相較10年前不僅飼養頭數增加10%,產乳量也提升24.5%;再將時間軸拉回20年前,相較過往,今日產乳牛頭數只微幅減少0.3%,但產乳量卻提升了26.4%,足見受惠飼養管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乳量增加。要帶動國內乳品更具競爭力,產乳量一直是關鍵環節,而這部分又與牛隻採食營養休戚與共。本篇將從牛隻日糧營養觀點探討產乳量,同時觀照地產畜牧飼料自給率提升辦法,以冀降低極端氣候與國際航運風險對糧食安全的衝擊。

危及酪農業的疾病之首 乳房炎的防範與治療
封面故事
危及酪農業的疾病之首!乳房炎的防範與治療

乳房炎(mastitis)是最普遍也最耗成本的乳牛疾病,是臺灣乳牛遭淘汰的三大疾病因素之首,嚴重影響到臺灣乳牛的使用年限和酪農的生計,包括:一、乳牛感染乳房炎時,每天的產乳量會減少,生產的牛奶品質亦會降低;二、感染乳房炎的牛隻需進行藥物治療,期間每天所生產出來的牛乳有藥物殘留必須捨棄,直到牛隻痊癒及牛乳通過無藥物殘留檢驗後才能恢復出售;三、治療牛隻的藥品費、獸醫治療費及額外照護牛隻的勞力支出等;四、牛隻病情嚴重時會引發全身性感染,甚至造成死亡。此外,感染乳房炎的牛隻除了自身會發病外,亦具有高度傳染性,成為牛群內不定時的傳染源。

蒸牧場 與牛一起過進步好日子
封面故事
吉蒸牧場精緻化經營鞏固獲利,與牛一起過進步好日子

2008年是全臺鮮乳產業的重要轉捩點。當年中國奶製品被驗出三聚氰胺汙染,使國人轉而支持國產鮮奶;同時超商咖啡日復流行,鮮奶需求量隨之大增。面對此轉型契機,吉蒸牧場第一代經營者范紀明主張擴大規模,提高鮮乳產量;身為第二代接班人的范君諺,則傾向學習日本精緻化農業,研發銷售鮮奶加工品以提高獲利。一路走來,吉蒸牧場不安逸於眼前成果、不斷自我充實精進,今(2021)年6月更成為全臺第一家通過「動物福利認證標章」的牧場,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

臺灣酪農業
封面故事
讓臺灣酪農站穩國際賽舞臺!打不了價格戰,就靠高品質、差異化突圍

走進賣場或超商,鮮奶區貨架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品牌供消費者選擇,除了傳統四大乳品廠和許多小農鮮奶外,眼尖的人或許發現,近年來還多了紐西蘭、美國原裝進口鮮奶,且價格比國產更優惠。根據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資料,臺灣鮮奶不僅以每公升新臺幣92.72元,受封世界第二貴鮮奶的國家,且即使國產鮮奶增產有成、2018年起生乳年產量突破40萬公噸,仍不足供應內需,每年約四分之一得靠進口補足缺口。

臺灣人對鮮奶需求持續上升、國產鮮奶始終供不應求,但國內酪農產業發展至今面臨的挑戰從沒少過。較遠的有產業起步時間晚、規模小,土地和人力成本高、難自動化生產,及飼料仰賴進口等不利條件;較近期則有食安事件波及、錯誤報導打擊和外國鮮奶逐漸崛起的影響。2013年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簽訂後,臺灣酪農產業再覆上新一層陰影,需要再次進化升級,才能因應未來挑戰。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臺大動科系教授徐濟泰 有健康快樂的乳牛 就有安全好喝的優質鮮奶

牛從出生到泌乳,有兩道關卡特別容易折損,需要我們悉心照顧。第一是剛出生的前八週,也就是小牛的哺乳期,這段時間小牛容易生病,嚴重時甚至會死亡。因此就像人類新生兒要打預防針,一般畜牧業發達國家,都會在此階段為小牛接種疫苗。但是臺灣酪農產業因為規模不夠大,目前只有牛結節疹和流行熱疫苗可施打,因此在臺灣,小牛健康唯一的防線,就是母牛分娩後24小時內的初乳。

和美綠色照顧站
封面故事
和美綠色照顧站 攜手農村長輩玩出田園療癒力

臺灣農村人口結構老化嚴重,為了營造高齡者在地安養的友善環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2020年起,擴大輔導全臺31家農漁會成立「綠色照顧示範站」(以下簡稱綠照站),歷年來高齡輔導工作深受好評的彰化縣和美鎮農會,也名列其中。在農會總幹事謝燕如、家政指導員謝佳純和園藝治療師黃淑菁的用心耕耘下,和美綠照站的課程設計融入園藝療育的概念,每堂課都有料又好玩,讓參加的爺爺奶奶們自我調侃「玩到都不想回家啦」!

花園池塘_園藝療育
封面故事
園藝療育不只靠感覺!實測你的好心情與生理效益

園藝療育是新興的農業研究課題,也是一種體驗服務,有別於一般食用農產品的形式,透過設計的園藝活動與帶領,提供參與者健康、幸福及愉悅的體驗。相關的研究和推動成果都顯示園藝療育具有改善生理、心理、社交、認知及經濟的效益,在北美和歐洲部分國家已將園藝療育歸屬於輔助治療的一環,醫師開立親近大自然的醫囑建議,甚或處方箋。然而目前在臺灣,卻仍有一大段路要走,主要在於園藝療育活動與一般園藝活動雖然核心目標不同,從外界看來卻差別不大,時常造成誤解,而且輔助治療注重健康效益評估技術與成效,相關運用評量和監測技術都有待推廣與應用,才能讓如此美好的服務,被更多人認識與理解。

園藝治療_盆栽
封面故事
園藝療育實作篇 帶高齡長輩一起做療癒香包和組合盆栽!

隨著臺灣老年人口漸增、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讓老年人從事園藝活動,幫助他們健康老化、從慢性疾病中恢復或延緩失智,已成為重要趨勢,其中精心設計的園藝治療活動,更已被證實可有效改善年長者社交、教育、生理和心靈等層面,好處多多!

綠海咖啡館
封面故事
來一盆綠色魔法植栽!田尾從公路花園到療育花園的新方向

園藝治療作為輔助療法,在國外行之有年,引入臺灣也已十多年,然而始終囿限於機構與專業社群之間,缺乏產業層面的結合……彰化縣田尾鄉身為全臺灣園藝重鎮,挾帶地方優勢,近年來投入園藝治療與人文美學的領域,開設相關課程。有民眾體驗課程,也有專業師資班。學員與業者迴響熱烈,重新看見了植物與自身的關連性。此舉不只為在地業者加值,也使得田尾的園藝產業翻新升級,未來社區及產業新方向就此誕生!

園藝治療_多肉植物
封面故事
當園藝深植醫療場域 基隆長庚「心栽園」與雲林臺大「悠栽小舖」

「園藝治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古埃及,醫師會帶著病人在迷宮花園漫步,穩定病人的情緒。」基隆長庚紀念醫院暨情人湖院區(以下簡稱基隆長庚)職能治療師牟燕齡說。基隆長庚及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以下簡稱雲林臺大)皆投入園藝治療多年,在轉移病友對身體病痛或負面情緒的注意力、提升學習和生活動機、減少對醫療人員的抱怨等面相頗有成效,也嘗試透過在地志工或鄰里的支持系統,建構微型社會企業的自立能力。

劍門生態花果園
封面故事
帶動農村新活力 臺中區農改場推動園藝療育實況

漫山群青總是比水泥華廈還讓人心神嚮往,搖曳的野花也向來比旋轉的彩燈還令人流連忘返。人類與生具有親近植物與大自然的本能,而在高齡化社會下,園藝療育利用人與植物的互動特性,點亮了農村及農場轉型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