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MIT啤酒歷史新頁!洛韶啤酒花成國產化先鋒

國產啤酒花如果要從小量種植晉升為規模化產業,需要產官學間更緊密的配合。

文/楊雋珩 攝影/林靜怡

啤酒花作為釀造啤酒四大原料之一,是生長在溫帶的大麻科葎草屬植物「蛇麻」的俗名。過去在臺灣,受限氣候與引種檢疫法規,一直未有規模化種植,國內業者多使用進口乾燥粒錠代替。

2019年,花蓮秀林鄉洛韶山區傳出成功種出啤酒花的佳音,幕後推手是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蔡建福,初衷是解決「人獸衝突」。受到他的啟發,2021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也開始執行國產啤酒花的栽培育種計畫。即使前方構建完整產業鏈的路迢迢,但洛韶啤酒花的第一步已替眾人指引希望,也為偏遠山村帶來了鮮活生氣。

不愛喝啤酒,卻成為臺灣成功達成啤酒花種植商轉產能的第一人,蔡建福與啤酒花的緣分要從洞簫與猴子說起。

因為著迷洞簫的音色、上山找尋製作洞簫的竹材,2006年蔡建福的第二個家在太魯閣山區的洛韶落腳,並不時協同在地居民和志工,舉辦農事瑜伽、洞簫營等體驗活動。互動過程中,他觀察到此地農民為了保護辛苦種植的高麗菜、水蜜桃等經濟作物,經常以沖天炮、防猴網甚至捕獸鋏,驅趕獼猴、山豬等野生動物。長期投入城鄉生態規畫與社區營造的研究背景,讓蔡建福省思是否能協助農民轉作其他作物,緩解高山上的人獸衝突,讓農民不用「殺猴子」也能兼顧生產和生活。

蔡建福從自釀門外漢到自己種啤酒花、釀酒,也創造更多洛韶的關係人口。

洛韶啤酒花的起源 解決高山人獸衝突

於是,他在自家空地試種「猴子沒興趣」的植物如玫瑰花、香草,卻未能種植成功。2014年他受到喜愛自釀啤酒的友人、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謝炫曙啟發,把腦筋動到了啤酒花身上。啤酒花為啤酒帶來清爽苦味和香氣,生長條件需在14~25℃、長日照和排水良好的環境,臺灣平地很難種活,但海拔1,200公尺的洛韶值得一試,且蔡建福推測,「啤酒花毬果沒什麼水果香氣,莖葉長滿纖毛,猴子嘴巴咬起來也不舒服吧!」

他被啤酒花觸發的靈感,因為公務繁忙,擱置4年,直到2018年某天,他品嘗著謝醫師贈與的自釀啤酒,深深驚豔於新鮮啤酒花孕育出的啤酒風味。2019年5月,他與學生終於在洛韶種下20株啤酒花花苗,追尋國產啤酒花的「第一棒」旅程正式啟航。

當年9月,他們迎來第一次收成,儘管產量有限,但證實猴子果真不想靠近。他取用部分溼花試釀、舉辦「一日釀啤師」活動,與學員共享史上第一批本土啤酒花釀製的啤酒。2020年蔡建福乘勝追擊,請埔里苗圃業者協助育苗400株蛇麻,再載回洛韶,分送花苗給5位「有冒險精神」的農民試種。當年收成期,他苦笑因為上半年太熱、乾旱,光他自己種的160株就「全軍覆沒」,最終僅60株正常收成、鮮果總重十幾公斤。

撇除收穫,蔡建福認為,回到推廣農民轉作友善環境作物的初心,如今讓農民開始認識啤酒花、感到好奇,已是好的開端。他分析,啤酒花計價單位為公克,外國進口粒錠1盎司(約28公克)售價約80元,和高麗菜出貨平均1公斤50元比較,啤酒花經濟價值相對更高,未來對農民頗具吸引力。2020年該批收成,蔡建福也提供5公斤溼花給精釀啤酒品牌「啤酒頭釀造」試釀。選用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大麥芽、在臺繁殖的美系酵母、水和洛韶啤酒花,臺灣啤酒第一次完全「MIT」,口感滑順帶有柑橘香氣,對臺灣啤酒產業別具歷史意義!

花改場在海拔1,380公尺的華祿溪設置溫室試驗田,蒐集栽培啤酒花的管理數據。

國外引種行不通 花改場闢華祿溪試驗田

今年年初,花改場接下第二棒,投入更專業的農業資源,啟動國產啤酒花研究,探索此新興作物的栽培管理技術和品種選育。對蔡建福而言,他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我們把環境衝突的問題抓出來、找到解方後,接著就讓農改場接手吧。」

初生的臺灣啤酒花產業挑戰不少。今年年初,花改場建立試驗田,蒐集溫溼度、日照、土質等環境因素對栽培影響的基礎數據,卻在育種策略上碰到關卡。花改場農藝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李睿家分享,原本預期直接從國外引入成熟種原、篩選品種,但「第一,啤酒花在國際市場上,主要以根莖方式流通,但根莖易攜帶線蟲,臺灣檢疫法規禁止進口;第二,育種需取得啤酒花的雌株和雄株做雜交,但國際市場能拿到的,幾乎只有雌株。」無奈兩條路都行不通,花改場於是採用蔡建福提供的蛇麻花莖,以扦插培育,在比洛韶更高海拔的華碌溪和花改場兩地的溫室試種。

6月1日種下,他們觀察花改場(低海拔)的生長勢始終未有起色,反觀華祿溪(高海拔),在8月1日便開出第一朵花、9月1日採收第一批毬果,產量與alpha酸(α acid,果酸的一種)測定也較洛韶啤酒花更高,推測與栽培環境日照時間更長、溫度更低和固定供給營養液有關。蛇麻為爬藤植物,花改場也在溫室內架設類似番茄栽培的吊繩和爬網兩種系統做比較,並由研究員每兩週一次上山觀察記錄。初步結論是:因為行光合作用的空間較大,爬網組產量略高,吊繩組好處則是採收期長,可讓啤酒花一直生長。

花改場架設拉繩讓啤酒花攀爬,並按照日期貼上標籤,記錄植株的生長速度。
國內啤酒廠多使用進口啤酒花粒錠釀酒,新鮮啤酒花雖相對保存不易,但風味更飽滿、啤酒售價也更高。(左為啤酒花毬果,右為啤酒花粒錠)
李睿家提到花改場的育種目標,一是耐熱,二是提高產量,再來也希望能產生特殊香氣。

從栽培提升alpha酸值 發展新鮮度與香氣優勢

啤酒花到底不是一種花,而是取用蛇麻雌株淡綠色的毬果苞片加入釀酒工藝。蛇麻毬果內含的alpha酸決定苦度,腺體「蛇麻腺」分泌精油、帶來香氣,最初的主要用途實為天然防腐劑。按照不同品種alpha酸、精油含量的高低,啤酒花一般分為alpha酸較多的苦型啤酒花和alpha酸較少的香型啤酒花。比較洛韶第一年、洛韶第二年和花改場今年生產的啤酒花alpha酸測定結果,分別是1.8%、3.6%和5.8%,品系上屬香型啤酒花,但距離國外相似品種Cascade啤酒花平均值6~7%,還有落差。

協助測定國產啤酒花alpha酸等數值的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蔡慶修觀察,華祿溪和洛韶兩地的氣溫相近,但光照強度明顯有差。以光度單位米燭光(lux)計算,國外約為4萬,洛韶為1~2萬,華祿溪則可到2.5萬,推測光照是影響兩地啤酒花alpha酸值的重要因素。考量可能變數尚包含溫度、土質等,他強調仍須持續研究才會有更明確的結論。

現階段臺灣啤酒花,因欠缺同時符合低溫、長日照、平地的種植環境,試種點多在高山,難以與全球商業種植產區:美國奧勒岡州、中國新疆、德國哈勒道(Hopfenland Hallertau)等地大面積、機械化的生產模式競爭。李睿家指出,未來結合人造光源、精緻化的溫室栽培,是花改場比較想發展的方向,也認為較有機會做大。即使成本恐怕因此再墊高,但新鮮度與香氣,或許是國產啤酒花未來可著力的發展優勢。「一般國外啤酒花採下來,會類似茶葉先做堆置,再經過約45℃熱氣烘乾、壓縮成錠,過程中很多香氣會揮發掉;而我們可讓溼花在採收完36小時內加入釀造,香氣是完整保留。」

輻射誘變新品種 吸引「洛韶粉」關係人口

針對啤酒花育種目標,花改場目前設定有二:第一更耐熱,第二高產量,希望讓每株平均200公克的鮮果產量,逐漸接近國外平均1.5公斤水準。怎麼做呢?「既然國外種原進不來,明年我們想試試與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合作,讓目前品種照射輻射線鈷-60,誘變產生變異株。」李睿家說,如此一來可望篩選出更適應臺灣氣候的基因,使啤酒花種植平地化,也期待「一種啤酒花的香氣,其實是200~400種氣味組合在一起讓你聞到。如果能變異其中一兩種,就可能營造出特色化的獨特香氣!」

另一邊,持續壯大「台灣精釀啤酒產學聯盟」的蔡慶修也聯合多位興大農資學院教授,計畫研究臺灣原生葎草與啤酒花的嫁接育種。「葎草與蛇麻同屬,是臺灣原生啤酒花,又被稱為『日本啤酒花』,在臺灣河邊很容易發現。因為是本土種,它等於已被這裡的風土天擇過了!」學術界一步步累積啤酒花生產最前端的背景研究,希望克服先天不利條件,讓國產啤酒花可在平地生產流通,方能更有機會實現產業化願景。

「每一種啤酒花背後都有自己的風味,像我們的是柑橘味,未來若能做出其他臺灣人喜歡的味道,市場就會有反應。」回到國產啤酒花的誕生地洛韶,蔡建福在酒杯中注入酒液。這幾年洛韶啤酒花的名聲漸漸傳開,有貿易商向他詢問外銷合作、有自釀啤酒玩家想要種苗,甚至有長庚大學中醫學系的教授聯繫表達濃厚興趣。 不過對蔡建福來說,透過啤酒花種植、釀酒,培養出一眾「觀光以上、移住未滿」的洛韶粉,已是讓他欣慰的現在完成進行式,「山村的農民和地方農業,很需要不同層次的關係人口,他們喜歡上這裡的風景、食物、人情味,就會不斷回到這裡貢獻。」洛韶啤酒花豐富了花蓮山村的人文與生態風景,也「誤打誤撞」寫下臺灣啤酒釀造新里程碑,即使還不完美,依舊閃耀光芒。

為了研究釀酒工藝、了解自己種的啤酒花到底喝起來如何,蔡建福家中備有整套完整的釀酒工具。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