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業飼糧不斷鏈!「地產地用」廣植國產牧草、添加農業副產物

營養飼糧不斷鏈 酪農業的地產地用哲學

臺灣乳牛飼糧多仰賴進口,畜產試驗所副所長李春芳致力推廣「333飼糧」,添加各種農業副產物,不僅營養加分,也可提高國產飼料自給率。

文/劉芝君 攝影/梁偉樂

臺灣酪農業近年整體表現暢旺,根據農委會2020年《農業統計年報》,在畜牧生產類疇中,截至年底臺灣產乳牛合計6萬2,916頭、產乳量共43萬7,155公噸,相較10年前不僅飼養頭數增加10%,產乳量也提升24.5%;再將時間軸拉回20年前,相較過往,今日產乳牛頭數只微幅減少0.3%,但產乳量卻提升了26.4%,足見受惠飼養管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乳量增加。要帶動國內乳品更具競爭力,產乳量一直是關鍵環節,而這部分又與牛隻採食營養休戚與共。本篇將從牛隻日糧營養觀點探討產乳量,同時觀照地產畜牧飼料自給率提升辦法,以冀降低極端氣候與國際航運風險對糧食安全的衝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簡稱畜試所)李春芳副所長,是芻料和營養的專家,她說牛是反芻動物、有4個胃,傳統上是吃盤固草、百慕達與苜蓿草等牧草長纖維,但酪農業必須提升產乳效能,故而日糧中必須增添玉米、大豆等營養濃度高的穀類精料來飼養;至於酒粕、豆渣與麩皮等各種農業副產物則作為「中間性飼料」,其優點是經濟又兼具芻料與精料特質,能裨補牛隻所需纖維和營養。

由牧草「芻料」、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穀類「精料」,以及來自副產品組成之「中間性飼料」,三者調配出的牛隻飼糧正是目前畜牧業廣泛採行的「完全混合日糧」(total mixed ration, TMR)。整體來說,牛隻飼糧講究整體營養平衡,且只要纖維攝食充足就會健康,不像單胃動物需要添加較多益生菌、植生素與微量元素。只是每個場的飼料原料不盡相同,牛隻各種生長階段、低中高不同泌乳量,亦需差異化營養配方,這些都仰賴營養師進行調配後,再每日兩次餵食。目前只要具規模的牧場且走道夠寬,都是將攪拌均勻的配方飼料運用TMR車載運到牛舍下料,若希望牛隻攝食營養更精準,除了能分群餵食,還能藉由自動掃料機等智慧化設備輔助。

牛是反芻動物、有4個胃,傳統以牧草為芻料,現代酪農業調配出「完全混合日糧」(TMR),以穀類「精料」及「中間性飼料」副產品組成,提升產乳效能。
牛是反芻動物、有4個胃,傳統以牧草為芻料,現代酪農業調配出「完全混合日糧」(TMR),以穀類「精料」及「中間性飼料」副產品組成,提升產乳效能。

飼糧添加農業副產物 兼顧產乳量與瘤胃健康

粗略來說,TMR在芻料與精料乾物質的比例上約1:1,但配方上仍要依據牛隻泌乳量來做調整,李春芳舉例,「譬如場內每頭牛平均的日產乳量約 23~25公斤,粗料與精料各半尚可,但日產量若達到30公斤,精料比例可能就要拉高到6成。但精料一多,會導致牛隻瘤胃過酸,這時候就很鼓勵添加農業副產物進來。」

她舉例,每頭牛年均產乳量躋列全球之冠的以色列,秘訣之一就是善用像果菜渣、做起司的乳清水等副產物作為飼料,而把芻料、精料、副產物三者依據40%、35%、25%比率混合成TMR,會是較適宜和安全的配方。包括前幾年畜試所研究出的「333飼糧」也是類似概念。但執行上依舊要依各別季節來調整,就冬季來說,牧草比例應調高並減少精料。

另個農業副產物優點,則是補充牛隻夏季所需纖維和營養。臺灣氣候燠熱,但國內酪農飼養品種多為來自歐洲溫帶氣候的荷蘭牛,因此牛隻常因熱緊迫(heat stress)造成各種生理不適反應,導致採食量減少、泌乳量下滑。要減緩熱緊迫,除了用負壓和水濂促進畜舍通風降溫、調整餵食次數及時段,再者是從飼糧著手,其中高纖、養分高、消化率(digestibility)好的農業副產物,就很適宜取代部分芻料與精料。

李春芳說,反芻動物一定要吃到足夠纖維才會健康,但夏天牛隻吃進大量長纖維,容易產生食餘熱(heat increment, HI),因此像啤酒粕、鳳梨皮渣或菇類等副產物富含纖維,雖不適 合雞、豬單胃動物食用,但纖維較細且養分高,就很適合混入牛隻日糧,像是 「333飼糧」配方,研究後發現能維持較理想的採食量。

添加礦物質的鹽磚。
添加礦物質的鹽磚。
國內地產牧草以禾本科為大宗,不過喜好中性土壤的豆科苜蓿草,多數仍仰賴進口。
國內地產牧草以禾本科為大宗,不過喜好中性土壤的豆科苜蓿草,多數仍仰賴進口。
大豆殼(上)、啤酒粕(下)等副產物營養價值高,適合混入牛隻日糧。
大豆殼(上)、啤酒粕(下)等副產物營養價值高,適合混入牛隻日糧。

提升飼糧自給率 多元種植牧草與應用副產物

目前臺灣畜牧業所用牧草(又稱芻料作物),地產與進口各占50%,至於大豆和玉米為主體的精料,有95%來自進口,因此開發國產替代性飼糧,為畜試所近十年的研究重點。就畜牧業牧草種類來看,以纖維豐富的禾本科,及粗蛋白質含量高的豆科兩者為主,國內地產牧草屬禾本科為大宗,其中青割玉米、狼尾草與盤固草被稱為臺灣三大牧草,而進口則以苜蓿、甜燕麥草與百慕達草為主;唯境內土壤偏酸,不利喜好中性土壤的豆科苜蓿草種植,多數仍仰賴進口。

然而,豆科牧草確有其添加必要性。如前所提,TMR在芻料與精料乾物質的比例上約1:1,李春芳說以日泌乳量25公斤的牛來說,每天飼糧粗蛋白質比例應達16%,但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質含量平均不到10%,若日糧芻料皆是禾本科,換算下來,精料粗蛋白質就得拉高到22%,所以還是得進口苜蓿草來拉高芻料的粗蛋白質含量。除了三大禾本科地產牧草,畜試所也嘗試推動甜高粱,或適合臺灣冬季種植的燕麥乾草,積極開發多元的抗逆境牧草去種植和搭配輪作,期待藉此提高芻料自給率。

至於進口量始終高居不下的精料,可充分應用國內副產物,以陳米取代進口玉米,啤酒粕取代一些大豆粕,提高飼糧自給率之餘也創造循環經濟。為此,畜試所也針對國內農業副產物進行營養價值研究,於實驗室進行反芻動物飼料的「試管乾物質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IVDMD)測定,也就是把試驗的副產物原料加入牛隻瘤胃液和人工緩衝液,待微生物分解48小時後,再以胃蛋白酶消化24小時,最後減少的乾物質就是試管乾物質消化率,藉此判斷物質營養的吸收。

臺灣氣候燠熱,為了減緩牛隻熱緊迫,須以水濂幫助畜舍通風降溫。
臺灣氣候燠熱,為了減緩牛隻熱緊迫,須以水濂幫助畜舍通風降溫。

乾物質30%的青割玉米 可媲美進口甜燕麥草

以享有「芻料之王」美譽的青割玉米來看,因含有玉米穗和玉米粒、營養價值高,不論青割或青貯,動物適口性都極佳。但李春芳強調,青割玉米若能掌握收成期,將乾物質拉到30%以上,將是絕佳地產芻料,她解釋「進口甜燕麥因味道香甜,牛隻採食量高,但青割玉米同樣有甜味,所以我們建議酪農,收割時玉米粒至少要達乳漿線一半,澱粉量才足夠,這種乾物質達3成以上的青割玉米去做青貯,就有甜燕麥的營養價值,價格也很有競爭力。」

狼尾草部分則青割、青貯皆有,畜牧業常用的「狼尾草台畜草二號」,其特性是產量高、品質中上;「狼尾草台畜草三號」植株低矮,莖嫩葉片多,營養成分更佳,品質雖好但產量較低。至於地產的盤固草多製成乾草,具適口性好的優點,長纖維性質就等同進口的百慕達草,雖百慕達草粗蛋白質約10~12%,較盤固草5~6%來得高,但長纖維芻料目的不在攝取粗蛋白質,而是藉由纖維維持胃的健康。就研究上來看,牛隻採食兩款草後的產乳量,表現不相上下,雖然百慕達草表現多了0.5公斤,但盤固草價格僅約60%且採食率佳,比起進口百慕達草毫不遜色。

總的來說,多數禾本科牧草能國內自行生產,且品質與價格十分有競爭力,若能以休耕地擴大種植,注重適割期,則能取代進口的甜燕麥草與百慕達草。像是乾物質比率30%以上之青割玉米,營養價值與適口性能媲美甜燕麥草,地產優質的狼尾草與盤固草則可取代百慕達草。

跨部會研發到民間推廣 多軌並行提升糧食安全

近兩年因COVID-19疫情肆虐,航運業飽受衝擊下,連帶全球產業供應鏈也廣泛受到斲損,其中對酪農業的影響,莫過船期不穩所帶來的牛隻穀類與芻料短缺,當過度仰賴進口,隱憂便是糧食安全問題,以及國際原物料飆漲加重的生產成本。對此李春芳表示,從提升國產飼糧自給率來說,目前畜試所正著手研擬一個跨部會大計畫,以期擴大可行的飼糧方案。

她解釋,國外最新的飼料期刊就建議5種環保的蛋白質來源,包括豆類、巨藻、昆蟲、蚯蚓和單細胞蛋白質,因此目前畜試所正朝前述方向初步構思這項跨部會的大計畫,「譬如我們嘗試與水試所合作,以海洋牧場的概念,研發巨藻類的生產供應;另外還包括農業試驗單位,是否全臺休耕地能種植飼料專用稻米與飼料黃豆。」

另個已行之有年的飼糧自給率提升方案,便是農業副產物多元化應用。整體來說,副產物大多較碎不易成形,像是酒粕或菇類太空包,不利畜牧業者使用,所以目前畜試所便添置了一臺要價 400多萬的副產物打包機,以當季副產物進行打包實驗。不過鑑於成本關係,目前副產物形態並非走向昂貴的粉碎乾燥,而是設法做成經濟的青貯料來調配,譬如過溼,就添入麩皮、玉米粉與大豆殼粒等乾物質90%的東西來混合進行醱酵,使之不會發臭與變質。

不過李春芳坦言,畜試所扮演的角色是研發,研發後仍需和廠商合作、對酪農宣導,「就像當初推『333飼糧』碰到了一些問題,其形態溼潤零碎較難使用,不像進口來的草料一割開就能使用,這個經驗也帶出加工包裝這個推廣關鍵,所以就進了打包機先來實驗。」就這款打包機來說,包裝是採用擠壓的方式,能把空氣排得很徹底、不易形成霉塊,試驗過後當品質穩定了,即可技轉給民間單位。

6畜試所添置了一臺要價400多萬的副產物打包機,以當季副產物進行打包實驗。
6畜試所添置了一臺要價400多萬的副產物打包機,以當季副產物進行打包實驗。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