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芻料
發展多元乾草商品、聚焦產業聚落 國產芻料供應鏈建置
國內乾草事業早已存在,但氣候不利於乾草調製,因此品質不穩定、價格低、投入亦少,乾草業低檔盤旋已久。國產盤固乾草與同為熱帶禾本科的進口百慕達草雖有兩倍價差,但因品質之故,飼養者仍寧可選用後者。「優質而平價」是與進口商品競爭的基本條件,改善品質及穩定供應方可取代進口。
開發多樣性芻料、特色畜產品 小米、樹豆、臺灣藜製作青貯料品質佳
原鄉供人食用的特色作物如小米、樹豆與臺灣藜,含有機能性成分、經濟價值好,其植株產量大,製成牛羊食用的青貯料品質也好,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嘗試開發為餵養牲畜的芻料,可增加芻料來源多樣性,進而發展出特色畜產品。
酪農業飼糧不斷鏈!「地產地用」廣植國產牧草、添加農業副產物
臺灣酪農業近年整體表現暢旺,根據農委會2020年《農業統計年報》,在畜牧生產類疇中,截至年底臺灣產乳牛合計6萬2,916頭、產乳量共43萬7,155公噸,相較10年前不僅飼養頭數增加10%,產乳量也提升24.5%;再將時間軸拉回20年前,相較過往,今日產乳牛頭數只微幅減少0.3%,但產乳量卻提升了26.4%,足見受惠飼養管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產乳量增加。要帶動國內乳品更具競爭力,產乳量一直是關鍵環節,而這部分又與牛隻採食營養休戚與共。本篇將從牛隻日糧營養觀點探討產乳量,同時觀照地產畜牧飼料自給率提升辦法,以冀降低極端氣候與國際航運風險對糧食安全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