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桂牧場科技化養牛 擠乳機器人上線讓酪農第一次睡到飽

梅桂牧場

甘智仁與沈月春夫妻導入各種自動化設備、減輕人力負擔,也讓兒子們樂意接續家業。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位在臺南市佳里區的梅桂牧場,主要飼養黑白乳牛的荷斯登牛(Holstein Friesians),不算大規模的牧場約飼養200頭牛,每日產乳量卻達2.5公噸,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從傳統飼養走向自動化,牧場第三代甘智仁與沈月春夫妻前瞻引入荷蘭LELY擠乳機器人系統,把榨乳權真正還給了乳牛,牧場產乳量更是大爆發!這個大規模的轉型看來成功,梅桂牧場既為臺灣酪農業的未來發展指引新路,也揭示了酪農業可永續傳承的重要關鍵。

一早梅桂牧場的氣氛就十分熱鬧,正在待命的擠乳機器人才走完自動清洗流程,好幾頭乳牛早已在入口處排起隊來,等待走入榨乳。此時,牧場內的吸糞機器人早已醒來,辛勤打理著乳牛方才睡過的木屑床,而推料與拌料機器人也互相配合,來回作業把待會要享用的早餐備好……你沒看錯,這可不是一段關於人類未來居家生活的描述,而是梅桂牧場貨真價實的「牛」生!

在酪農業盛行的臺南地區,位在佳里區的梅桂牧場是第一個引進機器人,處理原本耗費大量人工的刮糞、吸糞、推草、刷背、給料、擠乳等工作,牧場第三代甘智仁與與沈月春夫妻在挺過新管理技術導入的陣痛期之後,生乳產量瞬間大爆發,目前牧場飼養200頭牛,每日產乳量達2.5公噸,再次突破自我,成為天噸獎的座上賓。兩夫妻談起機器人的協助,大呼:「養牛二十多年來,第一次知道睡到飽是什麼感覺!」體驗過就回不去了!

三代人拚轉型 不讓養牛成慘業

「民國59年我先生出生,他爺爺賣祖產換了12頭進口泌乳牛,阿公是在農會上班,所以我公公與婆婆是賣命養牛養到胃出血。」不忍雙親扛起牧場工作,甘智仁退伍之後也加入行列,沒想到也掉入相同的命運,「他養牛二十多年都沒休息,唯一一次是累到急性腎臟炎住院2天!」妻子沈月春說的不誇張,乳牛不可一日不榨乳,牧場連除夕圍爐都不得休息,這是全世界酪農共同面對的生產課題。27年前荷蘭LELY開始發展機器人擠奶設備,梅桂牧場在5年前將這套系統引進臺灣,成了臺灣第一個示範點。

沈月春表示,早在10年前甘智仁就決定轉型,首先引入腳環計步器來管理每一隻牛,並且向LELY提出採購要求,只不過梅桂牧場是臺灣首家提出訂購申請的牧場,對臺灣市場感到陌生的荷蘭總公司,抱持著觀望的態度。於是,這張訂單被放了4年,沈月春不得已寫了封文情並茂的陳情信,才終於打動荷蘭總公司。

「實在是呷著好膽藥!」沈月春回想決定簽約LELY的那刻,同業說的一句話。一部擠乳機器人要價800萬臺幣,大家都怕最後沒效收場,買來長蜘蛛網。幸好,荷蘭老牌不令人失望,在工程師團隊的親自教學之下,A4擠乳機器人上任2年多,已經不敷使用,去年又加碼買了最新的A5擠乳機器人,功效通過驗證、有目共睹,原本心存懷疑的同業,最後也轉念跟進。

荷蘭LELY擠乳機器人把榨乳權真正還給乳牛,且具有體細胞檢測儀,可即時精準地掌握牛的健康。
梅桂牧場特別採購為剛出生的小牛設計的專屬奶車,悉心照料牠們的需求。

咬牙挺過適應期 牧場生產大躍進

回想起新機上線,沈月春坦言前三個月是陣痛期,「為了適應機器,我們腦袋拚命塞東西,焦心地看著牛學習適應但又擔心牛不會使用、會得乳房炎,總是忍不住還是去趕牛,每天都工作到凌晨1點,累到只能用『四輪傳動』(手腳並用)才能上樓睡覺。」

「我永遠記得三個禮拜後,第一頭牛自己進去擠乳的情形。」人、牛、機器三方彼此適應後,沈月春發現牛其實很聰明,學習力很強,難怪荷蘭工程師寫了很多小紙條給她,一再叮囑要她千萬、千萬不要趕牛!

當全世界酪農業都存在嚴重缺工的問題,安裝自動機器人的費用高昂,短期內自然是省不到工資,但減輕勞務工作以及提升生產效益,可使牧場的生產品質大大提升。「機器不像人,不會因為疲勞或情緒影響,造成工作品質不到位或是人為疏失等問題。」看著擠乳機器作業,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不厭其煩:從清潔乳頭、擠奶、再次清潔乳頭、上藥,到機器手臂收回來,還要高溫滅菌、清洗乳杯。此外,「榨錯乳」是酪農最大的夢魘,「只要一次榨到不良乳,立刻損失20到30萬,萬一還送上了集乳車,那就是上百萬的損失。」擠乳機器人同時具有體細胞檢測儀,只要監測榨出超過標準設定值的生乳,機器人便會自動廢棄不良乳,發出通報警示,使牧場主人可以精準掌控每一頭乳牛的健康狀況,及時調整飼養方法。

吸糞機(左)每日定時清潔牛舍地面上的排泄物;刷背機(右)可幫牛抓癢,是場內乳牛的心頭好。

高級機器人外勞 從擠乳到清糞全包

沈月春說,上一代養牛是完全人工,趕牛擠牛乳相當耗時費力,曾經飼養150頭牛,日產量只不到800公斤,如今擠乳機器人可減少人的勞動以及牛隻等待擠乳的不適,「想擠乳就自己去擠乳!」這才是真正把擠乳權還給乳牛。

觀察下來,沈月春發現擠乳機器人減少了人的干預,牛在擠乳時的神情顯得輕鬆,使用率明顯從剛開始的一天2次,提升到一天3次,甚至也有達一天6次的案例,乳量也明顯提升。「現在每頭牛平均產量衝到60多公斤,這個數字老一輩聽到會說,你麥豪洨!」

因為擠乳機器人的優異表現,兩夫妻決定繼續加碼,採購了可幫牛抓癢的刷背機、清潔牛棚的吸糞機、餵食小牛的奶車等,這群任勞任怨的「荷蘭外勞」令她每天工作時間省下5~6小時,終於過上可以睡到飽起床的生活。

沈月春感慨,以前的生活孩子看到會怕,直接表明長大不會接家業,現在工作減輕,三個兒子也願意回家了。老大走市場行銷,老二去美國學修蹄,老么則學牧場管理,引入自動化設備的用意也是為了產業永續。

拌料機器人一天拌料6次,讓牛隻永遠可吃到最新鮮的草料,實現了甘智仁想要的精細飼養。

躋身基因世界盃 福爾摩沙牛被關注

擠乳機器人之外,影響生產管理至關重要的,還有拌料機器人與推料機器人。由於梅桂牧場的牛隻體型偏大、乳量偏高,甘智仁之所以可以蟬聯天噸獎,主要是採用的營養計算方式不同傳統,而他為了達到更精細的飼養,曾挑戰一天餵食3次,結果累到急性腎臟炎,被其他人諷刺為「挑戰式飼養」。

「這是由於我們使用全進口乾草搭配飼料,需要拌水才好入口,餵食越新鮮,牛隻的採食意願會更好,體現在乳量表現自然更高。」如今,拌料機器人配合推料機器人,一天拌料6次、推料6次,總共12個餐期使牛隻可以少量多餐,實現了甘智仁想要的精細飼養。去年,甘智仁再加入乳牛健康監控系統,這套系統遠比腳環計步器進步許多,主要配掛在泌乳期的乳牛身上,利用大數據掌握牛隻健康狀況,使乳牛的使用壽命可以再延展。

被形容為「牛癡」的甘智仁,長久以來關注國外基因檢測發展趨勢,為了想要了解自家牧場育種方向的正確性,2015年他首度把名為「福爾摩沙」品種基因送往美國基因檢測公司STgenetics,成了國家單位畜產試驗所外,第一家送檢的民間業者。沒想到,第一次送檢的優生基因就躋身全球乳牛基因庫前400大,「第一次排名第85名,第二次排名第25名,最近送出排到第6名了!」甘智仁笑吟吟地說。梅桂牧場在亞熱帶環境下飼養原本屬於溫帶動物的牛,卻能連續三屆躋入乳牛育種基因世界賽的名單,他妙喻,這就像在臺灣打職棒,後站上美國大聯盟一般,再也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他開心的了!

「我的目標是培育出屬於臺灣的種公牛。」因此,梅桂牧場配合畜試所新竹分所的乳牛群性能改良政策(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把優生基因小公牛送往所內採集冷凍精液,再回到牧場育種與飼養,持續滾動他的夢想。

展望未來進口液態奶對本土酪農的衝擊,甘智仁提前備戰的策略,是打造牧場明星品種,增加種公牛精液銷售的被動收入,期許讓國內業者更容易取得適地適養的優良品種,一起提升臺灣乳業的品質與產量。

還在長大的小牛滿足地喝著眼前的特大號奶瓶。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