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人物
「風頭水尾」的雲林縣口湖鄉,貧瘠土地上矗立一排排防風林,12年前農三代的劉掍山響應政府造林政策,在家附近種下可抵禦強風、耐鹽旱的綠花白千層,面積達二甲,4、5月即將開花,他在林地裡將砍下來的樹木,把葉子和樹枝簡單分開,準備帶回萃取精油。
2016年劉掍山自創品牌「千層述」,透明的綠花白千層精油,細細嗅聞,有股不刺鼻,帶有天然甜味和木質的香氣,不僅造林、防風,還帶來有別於一般加工農產的高經濟價值產業。
青農老斌以無農藥、無肥料雙無栽培土鳳梨約9年,並自2022年4月開始進行鳳梨田踩草的試驗,也就是不割草,而是將雜草踩壓至不影響鳳梨植株生長的狀態;經過一年多踩草試驗,他發現田間保水能力變好,然而在降雨較多的情況下卻對鳳梨風味造成影響,同時新、舊兩塊田區的土質與收成,也能比較出明顯的差異。
雲林水林「台農57號」地瓜遠近馳名,略含鹽分的土質與海風吹拂,造就肉質軟Q帶勁、口感香甜綿密的地瓜,這風頭水尾之地的強韌滋味,在2百公里開外的桃園蘆竹,竟能得到進一步昇華!「恆器製酒」酒廠創辦人羅己能等在其中一棟前面,旁邊另一棟鐵皮屋則是製酒場。近年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的「台農57號」地瓜酒就在此釀造蒸餾,甚至搭配不同水果「格外品」釀造酒品,開創出獨特風味。
「第一次聽說地瓜酒,帶給我非常、非常巨大的震撼。2014年在蘇格蘭一場烈酒研討會,遇見日本鹿兒島大學的吉崎由美子(Yoshizaki Yumiko)教授,他跟我說,番薯可以做酒──可是為什麼,我一輩子從來沒聽過番薯酒?」
我是學做酒的人,自然對酒很有興趣,臺灣到處都是番薯,那卻是我第一次聽到番薯酒。
2018年農產品產銷失衡議題頻傳,年初有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年節後連續休市衍生菜價低迷,又因當年許多作物盛產,而相繼「價崩」,農民北上陳情抗議,在外界揣測紅龍果將成下一個「崩盤」的水果之際,時任農委會主任秘書的胡忠一臨危受命,接任農糧署長一職。他任職署長5年半,今(2024)年1月16日屆齡退休,功成身退,公職生涯38年9個月奉獻給臺灣農業。
現代農業在專業分工體系下,種苗產業鏈由上游育種公司(品種培育、種子生產)、中游育苗業(專業育苗)及下游種苗通路業(零售、種苗服務)所構成。種苗業是受法律規範的特許行業,經營種苗業要向地方政府登記,取得種苗業登記證。為什麼經營種苗業要受政府管理?因為種子、種苗涉及農民的生產利益,一粒種子、一株種苗,就是一份責任。
手握一把青翠鮮嫩的韭菜,藍毅綸眼中滿是自信的光芒,六年前離開工程師生涯,返鄉轉戰韭菜產業,一路上摸爬滾打,建立出自己的科學化生產管理模式,於去(2022)年獲選為第六屆百大青農標竿,面對周遭人的質疑,藍毅綸已能大聲地回應「我,做到了!」
彰化縣東南隅,位於濁水溪右岸的二水鄉,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與溫暖穩定的氣候,造就其農業發展上的天然優勢。在這塊寶地種植絲瓜十餘年的「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不只賣生鮮絲瓜,反而另闢蹊徑,選擇大量生產絲瓜絡,更將絲瓜絡再製成文創商品,以多元生產模式將絲瓜價值最大化,翻轉單一產品因市場供需產生的價格波動困境。
你吃過山竹嗎?除了常見的紫色泰國山竹,還有橘黃色的黃金山竹!它有著能三指掌握的玲瓏蛋形,在澄亮果皮下,包裹著酸酸甜甜的軟綿果肉,獨有一番涮嘴風味。黃金山竹屬藤黃科果樹,從原產地南美洲玻利維亞飄洋過海,躍升為澳洲昆士蘭地區大面積栽培的經濟作物。如今不必遠渡重洋,在臺灣也能吃到就地培育的黃金山竹。當愈來愈多人推崇「好種好賣」的新山竹,早於2012年開啟山竹之旅的屏東小農龔泰安,卻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
攤開17年前用鉛筆勾勒出的未來計畫草圖,對照近期為增建設施、交由建築師繪製的平面設計圖,向禾休閒漁場主人蔡恭和笑稱,「其實我想做的,到現在都沒怎麼變!」現年44歲的他,有著嘉義東石「漁村囝仔」的樸實熱情,從蚵貝創作、鰲鼓溼地生態導覽、休閒漁場觀光體驗到近年的海藻產業創新,蔡恭和想讓家鄉的美被看見,持續打磨自己和夢想一起進化,依循金牛座執著於心之所向、勇於行動的超強行動力,外加一點與生俱來的美感細胞,他和鰲鼓與海藻華麗的創生故事,或許才剛開始。
危機也是轉機,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光藉由禽舍改善,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除了硬體建設,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親近農村、感受土地,這樣的想望存在許多人心中,對於在臺北長大、生活、工作的邱照明和吳昭燕夫妻也是。6年前兩人毅然放下穿西裝開名車、透支健康的房仲業和設計工作,踏上下鄉尋找人生烏托邦的旅程,第一道現實關卡:沒土地、沒技術、沒資源的「三無農民」可以從農嗎?隨著主打親子體驗的農場經營日漸穩定下來,他們又給了自己第二道挑戰:當各地多元的農村小旅行正夯,如何真正把永續生活化的理念置入參與者的日常?這個答案還在生長,但兩人的故事,或許能帶給有志轉行從農的人一點力量。
在臺灣所謂春茶,指的是從農曆節氣上「立春」到「穀雨」這段時間內所生產的茶。春茶所需具備的條件,是在冬季有很長時間的休眠,再來是溫度及日照都很適宜茶樹的生長,因此無論滋味或是香氣都有獨特之處。臺灣春茶產量約占全年30%,是茶農最喜歡的季節,加上耕作與製作上的到位,都讓人在品嘗春茶時感受到春天的美妙氣息,無論香氣或滋味都是人生一大享受,因此出現「以春茶為貴」的說法。
人生病了要找醫生診治,那魚生病了該找誰呢?「用『金魚腦』來形容健忘,是一個錯誤迷思,其實金魚的記憶不只3秒鐘,而是3年喔!」聊起魚,彷彿開啟了觀賞魚獸醫師潘世瑩的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分享魚世界的奧妙。她與水族造景師蔣欣葳共同創立「塔魚手札工作坊」(以下簡稱塔魚手札),希望盡自己一份力量喚起大眾對水中小生命的重視,讓觀賞魚不僅僅是觀賞魚,而是陪伴你我的療癒夥伴。
經營超過60年的振東柑園,一草一木都是從爺爺趙世通年輕時便開始細心呵護,父母趙令熙、陳亭君接棒改為有機栽種,打響「幸福橘子」名號,而第三代趙子維返鄉務農後,多方嘗試,努力找出老柑園新方向,過程有酸有甜,要回應家人的期待與現實的考驗,也要找到人為與自然的平衡點,「我很喜歡吃我們家種的橘子,有酸氣又多汁,不是只有甜味而已。」幸福是什麼滋味?趙子維用一顆橘子背後各種方方面面的平衡來告訴我們。
簡單鋪上一塊青翠的草皮,就能為單調的工作職場或居家環境,植入一畝生機盎然的綠意雅致。從大規模工程綠化到小坪數住宅點綴,都是草坪展現療癒身手的舞臺。在法規明令土葬僅限於公墓後,草皮需求銳減,傳統草皮產業面臨轉型危機,而林育諠身為農三代接班人,勇於突破世代框架、翻轉草皮印象,創造獨有的新型草坪事業。
還記得上次喝羊奶是什麼時候嗎?在睡眼惺忪的早晨喝到一瓶剛送來家裡或學校的熱羊奶,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但誰說羊奶只限定早上、小學生、熱熱喝的組合?「我想讓羊奶更生活化、更活潑,碰撞更多可能!」黃怡菁從小在牧場長大,曾在外闖蕩,最終選擇帶著歷練返鄉創辦品牌「乙木羊」,「以前是羊養大我們,現在換我們為羊工作」。
萬豐醬油廠內後院的草地上,靜靜安放著為數不多的陶製醬缸。醬缸裡沉睡著的,是完全不加一滴水,僅僅使用臺灣本土黑豆、有機湖鹽為原料,以乾蔭古法作自然醱酵,並經過日曝月露至少365天,方能熟成的精品級醬油。
屏東可可產業發展的開端是為了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起因是檳榔,屏東檳榔的種植面積是全臺前三大,一開始檳榔在屏東是在平地種植,因為檳榔投報率高而轉向以檳榔為主業。屏東很多孩子都在檳榔樹下長大,卻同時帶來健康與水土保持等各種威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進而鼓勵轉作其他農產業,可可是其中一個項目。
從喝咖啡稀鬆平常、種咖啡時有所聞的今日回推40年前,有一個年輕人,從沒真正見過咖啡樹,就玩起人生第一場咖啡實驗,意外的成功,啟發他日後踏上咖啡專業道路的決心。他是2020年CQI(美國咖啡品質學會)認證全球最高分的嵩岳咖啡莊園園主郭章盛。
曾經他勒緊褲帶,也要從國外引進新品種選育、與太太到處喝咖啡找靈感、土法煉鋼精進後製。別人捨不得花時間和金錢做的打底功夫,他相信自己的選擇,堅持到底。當他傻到極致,大家才驚覺,「天公疼憨人」這句話只對一半,地才遠比天才更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