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青農標竿藍毅綸 讓韭菜生產更友善與精準化

一身輕便工作服,綁著頭巾,藍毅綸秉持職人精神經營韭菜產業,無畏他人異樣的眼光,用超強決心與行動力逐一擊破栽培過程中遇到的關卡。

一身輕便工作服,綁著頭巾,藍毅綸秉持職人精神經營韭菜產業,無畏他人異樣的眼光,用超強決心與行動力逐一擊破栽培過程中遇到的關卡。

文/吳秉容 圖/羅文莞

手握一把青翠鮮嫩的韭菜,藍毅綸眼中滿是自信的光芒,六年前離開工程師生涯,返鄉轉戰韭菜產業,一路上摸爬滾打,建立出自己的科學化生產管理模式,於去(2022)年獲選為第六屆百大青農標竿,面對周遭人的質疑,藍毅綸已能大聲地回應「我,做到了!」

第六屆百大青農獎座。獲獎對藍毅綸是一種肯定,也證明他對韭菜產業的貢獻。

桃園大溪中庄為北臺灣最大的韭菜產區,身為藍家友善農場第三代,藍毅綸的印象中,國高中的暑假都需要到韭菜田中幫忙收割與整理,因此過往對於韭菜可說是避之唯恐不及。隨著父親年紀漸長,工程師的工作又時常加班出差,讓藍毅綸萌生返鄉接棒的念頭。

「其實返鄉前一年我就在做市場評估。」藍毅綸回憶起當時:「萬一真的要回來,我必須先了解目前市場趨勢與考量未來的商業模式。」未料父親在自己規畫好後的隔一年就因傷開刀,藍毅綸於2017年踏上一條與韭菜密不可分的道路。

藍家友善農場1.1公頃的田地,一半種植芭樂,一半種植韭菜。藍毅綸笑稱,因為第一代阿公種植芭樂,農忙的背影烙印在他心底,所以一開始是要種芭樂;而第二代父親開始種植韭菜,兩者皆無法割捨,故決定兼種。

拒用生雞糞恢復地力 合理化施肥拯救土壤

桃園大溪栽培韭菜慣用生雞糞作肥,因其取得容易、肥效快、價格低而被農民大量使用,因此返鄉第一年藍毅綸即面臨是否延續上一代慣行模式的艱難抉擇。「我一開始就不用生雞糞,」藍毅綸強調:「生雞糞非常臭!我小時候都要在田間幫忙,但就是很討厭那種味道,所以起初停用生雞糞並不是意識到環境問題,而是因為臭味。」

直到檢驗農田土壤,藍毅綸發現土壤酸鹼度僅4.2、有機質不到1%,才驚覺未經腐熟醱酵的生雞糞不僅產生異味,更容易造成土壤酸化、水質優養化與重金屬汙染;此外,生雞糞夾帶大量病原菌,使田間孳生病蟲害,導致農藥用量上升。

意識到土壤環境不利於韭菜耕作,藍毅綸尋根溯源,下定決心先恢復土壤地力,耗時兩年養地,選擇所有市面上可見的有機質肥做試驗,潛心記錄、收集數據,以合理化施肥為目標,逐步減施農藥,讓韭菜擺脫「重肥、重藥」的生產模式。

「其實只要將土壤顧好,根系就能均衡的吸收所有養分,根本不用投入太多肥料。土壤就跟腸胃一樣,把腸胃顧好,自然吸收力就會很好,反之,則投入再多也沒辦法吸收。」藍毅綸鍥而不捨的精神,成功在第二年提升土壤酸鹼度至5.2、有機質至1.2%。

為做市場區隔,藍毅綸精心挑選日本大葉種韭菜進行栽培,較大溪本產呂宋種長勢快、葉面寬,口感更溫順回甜。採用穴盤育苗的方式,10月初開始播種,75天後於12月左右定植,180天後第一割,之後35~45天連續採收,經過兩年半再與水稻輪作。
藍毅綸一手持韭菜,一手握鐮刀,手起刀落,俐落的沿著韭菜鱗莖割下。一般而言,鱗莖夠粗,長度將近90公分即可收割。
將下位葉枯黃或髒汙的地方拔除,是極耗人力與時間的一個步驟。
割韭菜與採果體驗是藍家友善農場食農教育重要的一環,盡情在田裡揮灑汗水,好吃好動好好玩,澎湃又充實的行程總是收到熱情響應。

精準施肥更高效 活用肥料組合產量再翻倍

從慣行施作轉型友善種植的過程中,藍毅綸於第三年選擇和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攜手合作在韭菜田區進行田間試驗,並導入大數據與影像辨識的技術,從合理化施肥走向精準施肥的方向。「精準施肥是看植物要什麼就給它什麼。」藍毅綸秉持「少即是多」的原則,於田間裝設徑流收集器與入滲收集器,透過水體化驗,檢測肥料是從表土流失,還是下滲到韭菜根系真正為韭菜所吸收。

同時透過影像記錄韭菜表徵,訓練自己一眼就能察覺韭菜狀態,「韭菜中心葉變白就是缺硼,缺鈣則任一葉面都可能乾枯,而缺鎂則會使下位葉整片變黃。」藍毅綸侃侃而談,長年累月的辨別早已練就火眼金睛的好功夫,也讓其只針對韭菜的需求施灑適量的肥料,減少肥料的用量與成本,避免造成土壤的負擔。

6年的田間試驗,藍毅綸總共測試超過380種的栽培組合,調配不同的肥料與用量,而目前最佳條件就是雞糞造粒肥、緩效性肥料與液肥三者組配,於不同時期施用,成本最低、成效最好。

藍毅綸指出,雞糞造粒肥用以追肥,每一次採收完都需覆蓋一層,大概一個禮拜後再加入緩效性肥料延長肥效。緩效性肥料雖為化學複合肥料,但經過特殊包膜且偏中性,緩慢施放不傷害作物,且雞糞造粒肥費用較高,將其投入量減半後搭配緩效性肥料使用,效果比完全用雞糞造粒肥更好。「很多人都認為施用化學肥料或農藥會造成土壤破壞,應全數禁用。其實在我的觀念中,化學肥料與農藥都是農民的一種工具,與其教他們全部不用,不如教他們如何正確去使用。」藍毅綸說道:「因為這關乎農民生存,適度使用手邊這些工具,能夠幫助農民,同時不會破壞土地。」 時至今日,透過停用生雞糞、減施農藥與精準施肥,藍家友善農場的土壤酸鹼度提升至6.8、有機質1.9%,且與慣行農法相比,肥料成本減少7成、農藥成本減少8成,整體產量卻足足多出2倍。

一望無際的韭菜田,共30排,田間試驗分為10組條件,每3個畦面為一組,施肥的配方、資材與用量皆不相同。
上圖為入滲收集器;下圖為徑流收集器。透過抽驗入滲收集器與徑流收集器中的水體,驗證投入在表土的肥料量是被韭菜根系吸收,或被雨水沖刷流失。藍毅綸表示,目前肥料70%留在根系,流失只占30%。

減輕慣行農陣痛期 產業共好未來可期

藍毅綸不間斷進行田間試驗,力求精準施肥,尋找最佳肥料組配與用量,並逐年減施農藥,除了減輕土壤負擔之餘,目的就是為了找到成效最好、成本最低的韭菜栽培模式。如此嘔心瀝血,除了希望自家產業能持續進步發展,更抱持整個韭菜產業結構更加完善健全的美好願景。

「慣行韭菜農害怕轉型友善種植後產量會受到影響,畢竟土壤地力的恢復並非一蹴可幾。這些農民很多都有和盤商、加工廠進行契作,每天都要交100~200公斤的產量,若任意中斷就可能失去通路,因為農民和廠商講求一種信用關係,一次兩次打破行規,久了就不和你合作了。」藍毅綸正色說道:「我為何從第一年開始就要記錄土壤在整個試驗過程的所有變化?其實就是提供未來如果有農民想針對某個環節去做轉變,他們有一個基準值可以參考,能在短時間內,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無縫轉型,協助縮短他們轉型的陣痛期。」

藍毅綸的目光總是看得比他人更長遠,深知臺灣的人口老化只會越來越嚴重,又面臨極端氣候,極有可能發生糧食危機,而未來如何讓韭菜產業經得起考驗,必須從整體產業結構作調整。

芭樂為淺根系作物,若浮根遇到風災就會倒塌,為此藍毅綸煞費苦心,環繞作物周圍挖10個洞,深度達45公分,在洞中施肥,蓋土而不夯實,讓土壤有空隙與空氣供芭樂根系往下找肥。
農場種植馬利筋作為生態防治綠籬,吸引芭樂的害蟲蚜蟲棲息,同時吸引蚜蟲的天敵瓢蟲過來進行捕食,進而避免蚜蟲危害作物,達成善的生態循環。花梗上的小黃點都是蚜蟲。

智慧農業精準管理 為下一代鋪路省時不費力

「未來農業的根本問題就是人口老化,」藍毅綸肯定地說道:「這就是農場導入智慧農業的原因。」渴望更多的人力返鄉投入農業生產,就必須提供充足的動機,一來必須有足夠的收入來源,二來要塑造更好的工作環境,「難道要再像以前的施作模式都仰賴人力嗎?」藍毅綸搖搖頭,說道:「我有4個孩子,若他們願意返鄉接棒,我希望能提供一個比較舒適輕鬆的工作環境。」期盼新舊一代之間的交替更無縫接軌,藍毅綸選擇投入大量時間、金錢於智慧農業領域,建立更節省時間、人力的管理模式。

盤點目前智慧農業發展的進程,藍毅綸表示智慧灌溉的部分已相當完善,除了能根據土壤狀態自動化噴灑,更能精準掌控水分用量,完全無需人力介入。「我是分階段進行,因為要投入的成本很多,所以前期要做許多評估,針對目前最迫切的需求做改變。」藍毅綸透露,第二階段將進行智慧施肥,在噴灌的同時施灑適量的液肥於葉面;第三階段則希望走向綠能、無人化機器人的部分。「面對未來人工成本越來越貴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妥善開發與運用智慧農業相關設施。」

昔日工程師的經歷,讓藍毅綸邁向智慧農業的過程更為得心應手,專注凝神透過電腦隨時監控田間狀況並給予即時處置,省時省力。

整理採收大不易 韭菜標準化促產業永續發展

無論是進行田間試驗,收集數據尋找最佳肥料組合與肥料用量,朝向精準施肥邁進;抑或是研發自動化灌溉,精確掌握水分用時用量,持續深耕智慧農業,都是為了建立一個最完善的韭菜栽培流程,成就韭菜標準化,讓韭菜的品規完全一致。

「韭菜產業最耗人力的部分不是在生產與採收,而在於後續人工的整理、挑揀,若能統合整體採收的規格,未來才有辦法進入自動化挑揀的程序。」藍毅綸提及,目前正積極與改良場洽談,欲研發韭菜的定植、採收與整理等各種機器,期待藉由機械化的處理解決人口老化、人力不足的困擾;也企盼韭菜慣行農能跨出友善種植的第一步,一同促進韭菜產業永續發展。

藍毅綸的妻子湯佩璇和加工廠合作研發韭菜香腸,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目前藍家友善農場的韭菜80%以生鮮販賣,20%製成加工產品,有韭菜香腸、韭菜肉圓、韭菜水餃、韭菜盒子與韭菜冰沙等,豐富多元。

購買連結:博客來誠品PChome豐年農市udn琅琅悅讀讀冊生活HyRead凌網華藝數位ZinioKONOPUBU、台灣雲端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