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控制狂到師法自然 釀造有臺灣風土的精品級醬油

雲林萬豐醬油第三代接班人吳國賓

雲林萬豐醬油第三代接班人吳國賓,堅持以傳統乾蔭古法釀造醬油,傳承製醬職人追求健康天然的精神。

文/劉安倫 攝影/黃名毅

萬豐醬油廠內後院的草地上,靜靜安放著為數不多的陶製醬缸。醬缸裡沉睡著的,是完全不加一滴水,僅僅使用臺灣本土黑豆、有機湖鹽為原料,以乾蔭古法作自然醱酵,並經過日曝月露至少365天,方能熟成的精品級醬油。

鄰近的溪流,細潤地調節著小區周圍日夜的溫差與溼度,空氣中並未如想像中那般地,散發著濃厚的醱酵氣息,母雞在一旁自顧自地散步啄食,讓人也跟著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

醬油廠主人吳國賓戴著一次性手套,掀開了醬缸的不鏽鋼蓋頂,只見防塵的細棉網上,手寫的小卡仔細記錄著這缸醬油的封缸年月與批號;再往下,他如鑿冰般地小心破開厚達5公分的鹽層,鹽色自雪白漸轉棕深。

直到掀開了分隔鹽層與黑豆的第2層有機棉布,熟成後帶著油亮光澤的黑豆終於浮現眼前,越往缸底挖掘,色澤從棕深轉為黑亮,如深色瓊漿般的醬汁,自黑豆縫隙間緩緩滲出,乾淨而醇厚的氣息,也因為重新接觸到氧氣而開始甦醒,逐漸浸潤整個鼻腔口息。

醬缸
掀開最外層的不鏽鋼蓋頂及第1層防塵網,再掀起第2層棉布並鑿開雪白鹽層,持續向下深掘,便見黑亮的壺底原油。

堅持使用本土黑豆 凸顯臺灣味

工程師背景出身的吳國賓,拿著生產筆記本,溫和而認真地解釋道:「我的醬油原料很單純,所以更要在意品質!就像喝精品咖啡一樣,是要品嘗著來自各個地區的風土,如果最基本的生豆不夠新鮮、被蟲蛀或有破損,都可能造成黴菌和其他汙染的雜味來源。」

考量早期本土的黑豆單價是進口的好幾倍,吳國賓也曾試著使用進口的豆源,他回憶起:「美國豆比較小顆但味道平平的,中國東北的豆子很香,但還是臺灣本土的黑豆最新鮮,有一股特別的菁味!」他陸續使用過臺南3號、5號、9號及臺南11號,甚至效法祖父輩的做法,特地找來恆春古種小烏豆做過小批次釀製。

原來適合製麴供蔭油、豆豉等產品的黑豆,並非越大顆越好,也不是蛋白質含量高就適合,而是能平衡產地供給與合宜的氨基酸轉化,進而創造出獨特的風味需求。「黑豆顆粒的大小,也必須適合製麴任務的要求,太小顆不方便,太大顆也不容易入麴,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有好的、迷人的特色香氣。」目前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的媒合下,吳國賓與來自臺南的青農穩定契作臺南5號為生豆來源。

萬豐醬油廠
吳國賓研究釀造成痴,大的醬缸中是時常供不應求的精品醬油,小的醬缸裡則是客製或仍在實驗中的「創作」。

比照精品咖啡 手工挑豆當靜心

有了新鮮的生豆來源,吳國賓還不滿足。他採購了臺南場研發的大豆選別機,並且自己改裝,微調角度並增加風扇,讓黑豆依照飽滿度與重量自動分級大小豆,也可以初步篩選掉發育不良或被蟲蛀的豆子與雜質。

儘管如此,吳國賓對於品質的高標準要求,讓他仍堅持每缸都必須花費1~2天的時間人工挑豆,「當豆子的大小和水準一致,才不會互相影響熟度、布麴高低和後續的翻麴等等,才能產出高水準的成麴,從最源頭就開始把關,其實就是製作好醬油最關鍵的第一步!」

從生豆到發麴,全部製程不假手他人的吳國賓,堅持只在適合的節氣進行生產,並搭配自建麴室裡各項環境參數作微調,以確保結果和風味。目前萬豐醬油每年產量不到5,000瓶,分別將最珍貴的壺底原油、到浸泡在底層和中上層的黑豆,稀釋鹽度並費時熬煮,方能製成壺底油、黑豆壺底油與醬油3種產品。

麴室麴事

祖父曾經營著日治時期斗六的第一大醬油廠,吳國賓對於純黑豆釀造的臺式醬油香氣並不陌生,但隨著工業發展,以添加物作調味和增色的化工醬油越發普及,低廉的價格和強力的品牌廣告下,不少傳統釀造的醬油廠隨著時代變革而關閉,老一輩的味道也在記憶中慢慢消失。

他也只能試著從叔伯輩的口傳歷史中,獨立摸索關於養麴的實際時機與過程。「最開始為了就近觀察,真的像照顧嬰兒一樣抱著麴一起睡覺!慢慢了解麴在不同生長曲線時的溼度、熱度、什麼時候要翻、還有雜菌感染後狀況會變成怎樣,甚至有雜菌感染釀出來的醬油味道會如何……等覺得終於有達到製麴老師傅的水準,大概還是要花個5、6年的時間養成。」

吳國賓用近身觀察麴菌得來的經驗,結合以前擔任智慧手機工程師的專業,打造出自己的大數據養麴室。他自寫程式,用電腦系統監控整個麴室,也監測著豆麴醱酵時的即時狀態,所有資料以Wi-Fi上傳雲端資料庫,同時麴室的通風、降溫、風扇與噴霧加溼等等設備,全都可以直接從手機上控制,也降低了頻繁進出麴室可能增加的汙染源。

直到返鄉後第3年的某天,他正進行著將生醬熬煮成醬油的最後一道工序,舅媽恰好來家裡作客,一聞到味道,就跟吳媽媽說到:「這個香氣有回來了喔!」輾轉從媽媽口中得知這件事的吳國賓,才終於相信了自己堅持古法釀造醬油的道路,是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蔭鹽花晶體
鹽層及熟成黑豆本身釋出的水分,在第2層棉布的纖維處反覆蒸散又凝結,形成如鐘乳石般的微小蔭鹽花晶體。

不再強力控制 師法自然養麴

吳國賓從連年的實驗與紀錄中累積職人心法,交織著與各地醬油廠的交流心得,也不吝與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的學者合作研究,發表讓醬油的鹽度降低但風味不減的釀造製程。新萬豐醬業的醬油也在《臺灣醬油誌》的達人匿名品評中,獲評為二十大臺灣名品好醬油之一。

「以前在科技業就是要很精準地控管每個變因,我也的確有成功在冬天也養出好麴,但是我一直在想古代沒有這些設備,也還是能穩定釀出足以進貢給皇室的御用醬油,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他觀察到,麴菌生長時自有一套生長曲線,不同時期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酵素。單就溫度環境為例,不同的酵素會受溫度影響產生不同的活性,甚至在不同溫度狀態下,產生的量與種類都會不同。所以相對放任環境下所培養的菌相,雖然不一定會比強力控制下來得整齊漂亮,卻也因為經歷過更廣的溫度環境變化,而能夠涵蓋更多不同酵素的層面與風味。

師法自然的製麴方式,就是在培養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人為干擾,同時要運用室內外環境的差異,做到自然而和緩的調控,非不得已時才啟用設備進行最少量的微調。

選豆機
被暱稱為豆豆跑步機的選豆機。

靠時間與好環境 釀出臺灣風土的滋味

吳國賓回想起返鄉的初心,正是因為過度操勞而導致肝臟出了問題,都是靠著吃有機的、天然的、自家種的菜,才撿回一條命。

「我們盡量參照友善耕作的概念,讓醬缸在不用化肥、不用農藥與除草劑、不鋪水泥的環境裡自然醱酵;養麴的環節所接觸到的所有設備,也都是使用不鏽鋼;鹽的部分,則是用沒有海洋塑膠微粒疑慮的澳洲國家永續農業協會(NASSA)認證湖鹽,當然還有水的多道過濾、與熬煮時火候的變化都有不同的參數要留意。」

在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將細節追求到極致,卻也將整體環境留白交託給自然看顧,放手但不放生,靜待環境中的好菌足以抑制壞菌的整體優勢,靠著時間,最終釀造出獨屬於這塊土地的醬香與風土。

不做大,只做精,這才是我想追求的,精品醬油!」

萬豐醬油
萬豐醬油的經典產品有壺底油、黑豆壺底油與醬油,連湖鹽進口商的老闆也是他們家的忠實粉絲,出門吃火鍋都必須隨身帶上一罐他們家的迷你瓶裝醬油。
遠端監控系統
吳國賓自行設計遠端監控系統,可隨時掌握麴室醱酵狀態,降低人員頻繁出入的汙染風險。(圖片提供/劉安倫)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