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鈺婷(小鴨) 攝影/蔡易儒
經營超過60年的振東柑園,一草一木都是從爺爺趙世通年輕時便開始細心呵護,父母趙令熙、陳亭君接棒改為有機栽種,打響「幸福橘子」名號,而第三代趙子維返鄉務農後,多方嘗試,努力找出老柑園新方向,過程有酸有甜,要回應家人的期待與現實的考驗,也要找到人為與自然的平衡點,「我很喜歡吃我們家種的橘子,有酸氣又多汁,不是只有甜味而已。」幸福是什麼滋味?趙子維用一顆橘子背後各種方方面面的平衡來告訴我們。
車行繞過臺中東勢市區, 在林梨宮土地公廟轉個彎, 便是「幸福橘子」振東柑園的所在地。一踏入柑園,彷彿走入美麗的鄉村風景明信片,冬日變色的銀杏與寧靜無波的池塘,讓人身心舒暢。主人翁趙子維笑說:「別人看起來都很美好,維持這個農場要花費的時間精力可不少,我沒回來之前也不知道啊!」
這附近的土地是趙家祖先從日治時代移居至此開墾,先是種植水稻,因山上水源不易取得,稻作難以維持,到了爺爺趙世通那個年代,便改為大量種植柑橘,而「振東」的名稱來自家族在東勢鎮上開設的商號,一直沿用至今。
趙子維的父母親退休之後,回到這片宜居地陪伴老父,他們認為長時間使用農藥,影響最大的還是在農夫身上,既然要在這裡生活,便應該轉作有機,然而柑橘園轉有機是非常困難的,一家人還因此被媒體稱為「傻瓜兩個半」,不過也開啟了幸福橘子的新路。
誠實地面對自我 柔軟地處理矛盾
勇於改變與守護土地或許都是會遺傳的,2017年時值33歲的趙子維即將迎接小孩的出生,原來擔任3C店長的他心想「如果人生想要有某些改變,那應該就是現在了」,回鄉務農可以幫長輩負擔粗重的勞力活,也可以讓小孩生活在自然環境裡,認識各種生物昆蟲,讓他對這片土地更有情感連結。這個轉職農夫的決定,父母妻子都願意支持,唯獨趙爺爺反對,畢竟他可是資歷最深、最懂吃苦的農夫!
直到在農場工作後,趙子維才開始明白,這1.2公頃的農園說大不大,但認真維護起來,瑣碎工作非常繁重。而每個人對於工作順序及時間安排都有自己的邏輯,甚至對於管理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例如爺爺習慣將樹下的草耙得乾乾淨淨,跟他期望草生栽培遮陰保暖的想法不太一樣,但他也只能放手讓爺爺去做,否則爺爺沒事做會更快老化,他笑稱「所以我改養蜜蜂,養蜂他不熟就沒辦法介入了」。然而他也真誠地感謝這個機緣,若不是務農,他沒有機會重新接近嚴肅的爺爺。
跟父母親的相處也是如此,大家一起經營農場但是分工做自己擅長的事。例如父母喜歡種菜,葉菜類就歸他們管理,農場勞動工作與導覽的部分由趙子維來做,如果需要備餐就請他們協助出餐,時間盡量不重疊。在農務之餘,也會安排家庭出遊,否則再怎麼支持的妻子小孩也會抗議,他幽默地說時間管理真的很難啊!若不是趙子維如此幽默柔軟的個性,很難維繫這之間的平衡。
找尋人與環境的平衡點 共好才能永續
相較於父輩對有機的態度來自於重視健康,趙子維起初只是想讓孩子們擁有不受汙染的自然環境,後來上課進修相關知識之後,他認同有機更應該是人、生產與環境的共存共榮。這份信念化為穿山甲及山羌的造訪,「我營造的環境能跟這些動物友善共存,我覺得滿美好的,雖然一部分的我也想創造更多收入,那就想辦法用這樣的環境條件做不同嘗試。」他的努力也被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肯定,成為保留石虎遷徙廊道的守護基地之一。
然而柑橘園轉作有機,現實是非常殘酷的,每年會損失20~30棵橘子樹,1.2公頃的面積一般可種500~600棵樹,這種速度下老樹越來越少,趙爺爺當年種的樹已剩不到20棵,因此補種新樹就成了趙子維的工作,他陸續改種不一樣的品種或作物,例如砂糖橘、不知火橘、柳丁、檸檬,努力做到適地適種,即在提高產量跟降低人力照顧間平衡的省力方式。
趙子維說:「哪一個品種過得比較開心,我就多種一些那種樹,誰住得不開心,我們就不要種那麼多」,住得開心是最高指標,按此原則觀察,農場裡的蜜蜂、雞鴨看起來都滿快樂的,除了被天牛造訪的橘子樹以外。
醜橘子的告白 一整年都得參加淘汰賽
提及防治天牛的歷史,趙子維說爺爺用鐵線鉤抓天牛、父親在樹幹塗過硫磺,自己也曾用網子包覆樹頭,防止天牛接近。耗費大量人力時間之餘,也讓他深思樹本身的抗病能力不足才是關鍵問題。他因而進修許多改善土壤的課程,根據老師的建議,目前正嘗試在樹周圍打洞,增加土壤孔隙,讓根可以扎比較深,空氣與水分向下滲透,根系養分足夠後,樹才有抵禦能力。
再者是果實蠅的防治,不使用化學性藥劑,他們採用的方式是一顆一顆套袋,成本很高,套袋時機點也是討論重點,因為套袋對樹來說也是重量負擔,太早不行,太晚果實蠅已經叮咬,目前是採收前兩個月到一個半月再套袋。
雖然套袋後果實蠅叮不到,但介殼蟲、銹蜱還是有可能爬進去,影響果皮外觀,這些醜醜的疤痕對一般市場來講就是次級品,甚至會被丟棄。趙子維強調為了美觀,當然可以用窄域油(以食物級礦物油製成的殺蟲劑)塗在果實上,這是物理性防治,不算是化學資材,但完全防治可能要兩周噴灑一次,頻率之高令人咋舌。他只能跟想買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溝通,一顆橘子面對的挑戰非常大,從開花到結果在樹上將近一整年時間,遇到風吹日曬蟲害,如果每個危害都要很精準地用藥物控制,那就跟慣行農法一樣了,即使用的資材不同,但環境還是一樣會失衡。
多元生產多方合作 兼顧理想與現實
一家人照護土地的心意,對照別人動輒7、8萬斤的收成,他們只有不到5千斤,但每一顆都是歷經一整年淘汰賽的贏家,不僅爆汁且酸甜平衡,每年都供不應求。早在父輩經營時,農場就已邁入二級加工,將過小的柑橘製成果醬,剩下的果皮果渣拿來萃取精油、做果乾、手工皂清潔劑,物盡其用,有機橘子稀少,產品總是非常搶手。
趙子維再順著農場的發展延伸出不一樣的生產品項,例如父親種植澳洲茶樹當隔離帶,結果強勢種長得太開心,又高又壯,便拿來萃取茶樹精油跟純露。另一區肖楠、陰香長得太高,讓那裡的橘子樹長不大,乾脆在樹下養起蜜蜂,再多種一些蜜源植物。這些多元生產豐富了農場的生態與銷售品項,也豐富了他為農場設計的導覽行程。
比如體驗採蜂蜜、摘檸檬做沙拉或洗愛玉,撿雞蛋或拔葉菜來做料理等。他說明,雖然單一產量不夠,但環境條件有相對優勢,所以未來農場的規畫會是生產、導覽活動跟外部合作各占三分之一。
至於人脈資源,趙子維笑稱附近做有機的人很少,彼此都認識,不抱團取暖要怎麼辦,因而有了「這裡5K友善市集」的誕生(現名為石角庄友善土地市集),也有農友找他一起合作曬蘿蔔的推廣活動。他認為自己的個性跟人相處或合作滿容易的,參與社團都是互相學習、汲取不同經驗與資訊的過程,只是他也苦笑,有時太多事情時間軋不過來,真的需要平衡一下。
返鄉6年多的他,仍摸索著自己與農場的新方向,號稱實習生的他給農業新手的小小建議是「要管控風險,從短期可回收成本的作物開始嘗試,也要在自然環境互動裡找到療癒自己的地方,務農的身體雖然是累的,但心裡會有一些滿足與成就,去發掘你的樂趣,也務必要平衡經濟。」
幸福是什麼?或許對趙子維來說,就是取得動態平衡的過程。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