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己能地酒之旅「格外品」製造農酒雙贏:恆器製酒翻轉地瓜與多元農產、培養未來市場

撰文/吳秉容、陳大中 攝影/吳尚鴻

雲林水林「台農57號」地瓜遠近馳名,略含鹽分的土質與海風吹拂,造就肉質軟Q帶勁、口感香甜綿密的地瓜,這風頭水尾之地的強韌滋味,在2百公里開外的桃園蘆竹,竟能得到進一步昇華!拐進蘆竹番仔厝福德宮一旁小弄,眼前是幾座外觀相似的鐵皮庫房,「恆器製酒」酒廠創辦人羅己能等在其中一棟前面,旁邊另一棟鐵皮屋則是製酒場。他中等身型,身著黑夾克與深色襯衫,戴著黑細框眼鏡,低調的穿著、低調的所在,近年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的「台農57號」地瓜酒就在此釀造蒸餾,甚至搭配不同水果「格外品」釀造酒品,開創出獨特風味。

「我想做酒,決定就從地瓜開始著手。」從羅己能自學製酒至今約12年,談起初心,必須勾起更遠的回憶伏流。上世紀90年代高中畢業,他便赴日本留學,並在當地就業,在一次交際應酬中喝到九州鹿兒島著名的地瓜燒酎(蒸餾酒),他略帶靦腆的形容:「當時喝到也沒有別的想法,就覺得那酒不錯,聞起來很香、喝起來甜甜的,對我這種不會喝酒的人,算很快就接受的東西啦!」

旅外多年後返臺,他協助家中板金機械產業,不料十多年前一場車禍改變他的人生軌跡。當時羅己能的母親受傷嚴重,住進加護病房,無常讓人陷入不安,卻也令他沉思:「我突然覺得人是很脆弱的,那到底有什麼可以留下來?」科技不斷發展,機器設備多年後只會是一堆廢鐵,羅己能希望自己生產「能夠傳承下去」的東西。而酒類產品愈放愈陳、越陳越香,往昔品嘗地瓜燒酎的美好記憶浮現腦海。

番薯仔囝要讓地瓜酒出頭天 惜食收購「格外品」釀造重生

公賣局時代沒有地瓜酒,目前亦非酒類市場主流,羅己能帶著使命感說:「我的感覺是韓國跟日本都有地瓜酒,臺灣為什麼不行?臺灣的形狀像地瓜、臺灣地瓜產量這麼大、臺灣人又到處說自己『番薯仔囝』,所以地瓜是不是臺灣代表性的東西?我就想挑戰這個還沒有被看到的市場。」地瓜臺語「番薯」(臺羅拼音han-tsî)的諧音與對於「傳承」的理念,「恆器製酒」的品牌名稱恰能兼顧二者。

創業初始並不如想像般容易,地瓜原料的尋訪過程幾經波折,「我一開始找不到人供應我地瓜,新北金山地瓜量不大、桃園新屋地瓜單價高、南投竹山地瓜當地都不夠賣了,再來找到瓜瓜園,運氣不好那時候不是產季,沒有地瓜可以供應給我。」

羅己能在網路上查詢到雲林水林鄉大面積種植「台農57號」地瓜的農友李志榮,而釀酒用的地瓜不在乎外觀,只需品質無虞,「我就跟他說不用漂亮的,但是不要蟲蛀、爛果」,與雲林水林最出名、全國最大宗的台農57號地瓜牽繫深厚緣分;採購「不漂亮的地瓜」這種惜食概念,也是他往後在地瓜外嘗試許多原物料的共通精神。

閒聊片刻,羅己能迫不及待引領我們前往酒廠生產區,生產區前方用於卸載貨的空地擺放著三大袋5、6百公斤重的台農57號地瓜,皆為「格外品」。所謂格外品是指「市場規格外,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包括過大過小、賣相不佳,並不等同於瑕疵品、次級品。他拿起一塊格外碩大、無法一手掌握的地瓜解釋,「臺灣大概有9千公頃在種地瓜,每1公頃的產量將近3萬公斤,當中有30%左右會變成格外品,這些格外品流到消費市場,大家都不會買,但是它其實是有加工價值的。」(編按:甘藷產量依據不同條件有很大差異,以雲林水林鄉而言,春、秋作平均產量每公頃均超過4萬公斤,但2022年度農業統計年報的雲林縣平均產量為每公頃25,396公斤,全國平均產量為每公頃24,586公斤)

「恆器製酒」酒廠一年進貨約60噸的台農57號格外品,並將其加工製酒,提供賣相不佳、大小不符市場需求的在地農產品去化管道。
「恆器製酒」酒廠一年進貨約60噸的台農57號格外品,並將其加工製酒,提供賣相不佳、大小不符市場需求的在地農產品去化管道。
恆器製酒目前每月生產約2,500瓶原酒,羅己能(右)表示將擴大產能規模並加強行銷宣傳,讓人認識酒廠經營理念。左為廠長朱弼謙。
恆器製酒目前每月生產約2,500瓶原酒,羅己能(右)表示將擴大產能規模並加強行銷宣傳,讓人認識酒廠經營理念。左為廠長朱弼謙。

導入機器設備為效率 順應環境、自然醱酵是堅持

羅己能表示,當初依靠網路自學製酒,在4、5坪大小的廚房進行實驗,沒有機器助力,凡事親力親為,正因如此,正式設廠後他特別重視減輕作業上的負擔;酒廠經營至今,已發展為7人團隊、百坪大小,過程中他逐步購買機器設備,期盼酒廠人員工作時,能將精力放在研發製程等相對有趣、有價值感的部分,「我們是一個跟產地、在地相關的產業,東西做起來應該要有樂趣才有存在意義吧。」

羅己能從清洗地瓜開始完整介紹恆器地瓜酒產製流程,他苦笑回憶:「剛開始個人實驗的時候,只能拿菜瓜布不停地刷、不停地刷,1百公斤的地瓜一個上午刷不完。」如今利用蔬果清洗機,洗成30公斤地瓜只要2分鐘;第二階段蒸煮,過去使用層層蒸籠,上下受熱不均,過程需人工看顧、隨時換層,到蒸熟需時3小時,現在購置大型多層蒸包機,機器內受熱均勻快速,不僅時間少一半以上,更省去看顧人力。他指著閒置一旁的不鏽鋼蒸籠煞有介事說:「哪天我酒廠開不起,直接拿來辦桌或賣碗粿都可以。」

羅己能雙手端起一盤稍微放涼的帶皮熟地瓜,將其分批倒入攪拌機,一塊塊地瓜快速化為薯泥,濃稠程度甚至像麵團,地瓜甜香湧入鼻腔。「我一開始是用手捏,後來受不了拿電鑽去打,結果打到壞掉,因為地瓜黏稠性太高了。」他說,這具攪拌機來自靈光一閃:「在路邊看到有人在賣水泥攪拌機,就找工廠把材質從會生鏽的鐵材全部換成不鏽鋼,變成現在的地瓜攪拌機。」待攪拌器裝滿地瓜泥,羅己能直接倒入購自日本的麴粉,與地瓜充分混合;這個作法與日本地瓜燒酎會先製作米麴養「酒母」,再放入地瓜一同醱酵頗為不同。

清洗地瓜/從手工刷洗到使用全不鏽鋼蔬果清洗機,能於1小時內將約500公斤的地瓜清洗乾淨,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清洗地瓜/從手工刷洗到使用全不鏽鋼蔬果清洗機,能於1小時內將約500公斤的地瓜清洗乾淨,大幅提升作業效率。
攪拌/經過改造的水泥攪拌機一次可以處理180公斤的地瓜,相較一般麵團攪拌機僅能處理50公斤的地瓜,量能更大。
攪拌/經過改造的水泥攪拌機一次可以處理180公斤的地瓜,相較一般麵團攪拌機僅能處理50公斤的地瓜,量能更大。

對於醱酵製酒,羅己能有自己的釀造哲學,「你要遷就這個環境做出適合你的酒,才是對的。而不是讓環境被你改造後,做出不適合你的酒。」他並不採用電子控溫醱酵,僅注意通風避免廠房內溫度過高,造成酵母菌死亡、出酒率太低。實驗超過十年,羅己能發現長時間醱酵再蒸出的酒風味更佳,目前恆器地瓜酒會在醱酵桶中50多天再蒸餾,同時他和團隊也在研究如何縮短時間,提升生產效率。

加麴醱酵/羅己能加入白色麴粉,讓其與漿狀地瓜充分攪拌混合,促使澱粉糖化醱酵成酒。
加麴醱酵/羅己能加入白色麴粉,讓其與漿狀地瓜充分攪拌混合,促使澱粉糖化醱酵成酒。

看準烈酒市場消費能力 實驗桶陳工藝開發產品

來到蒸煮、醱酵區隔壁的蒸餾室,也來到蒸餾酒裝瓶或陳化前的最後一個步驟。臺灣沒有蒸餾器製造業者,羅己能從葡萄牙進口直火加熱的銅製蒸餾器,酒水蒸氣經過不斷添水降溫的「蟲桶」,在桶中螺旋向下的「蟲管」(worm tubs)中遇冷凝結,酒水泊泊自末端細管流出,酒香伴隨熱氣瀰漫廠房。「其實講蟲桶那些都是浪漫,就是冷熱交換器嘛。」他性格務實,喜歡化繁為簡,「這個凝結原理我們還是要生活化解釋,你在冬天戶外呼出來的氣體遇冷自然凝結,這麼簡單的道理而已。」

「溫度24.1度。酒精濃度46.22度。」羅己能拿來手持式酒精度計,測量桶中經過一次蒸餾的新酒。蒸餾後的酒體可按順序分為酒頭、酒心、酒尾段,因酒精蒸發比水快,酒頭的酒精度數最高,尾段最低;恆器主力產品「地瓜原酒60度」、「地瓜原酒40度」分別取自酒頭與酒心。

蒸餾/蒸餾過程透過火力控制出酒情況,最後依據酒精濃度分段取酒,一次完整的蒸餾流程約從早上8點半至下午4點結束。
蒸餾/蒸餾過程透過火力控制出酒情況,最後依據酒精濃度分段取酒,一次完整的蒸餾流程約從早上8點半至下午4點結束。

「市場上真正有影響力,能夠帶風向的品飲圈,還是在高酒精度的烈酒市場。」2019年恆器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烈酒大賽初露鋒芒,以地瓜原酒60度榮獲銀牌獎,羅己能自陳,他一開始便看準烈酒市場的高消費能力――臺灣高粱酒消費額長年維持破百億元,同時是消費額居於世界前茅的威士忌市場――但他也不認為類型單一的商品能賣一輩子,持續摸索蒸餾白酒後的可能性。

走進恆器桶陳倉庫,大大小小的木桶堆放架上。「一開始只是嘗試放放看,結果發覺把透明的地瓜蒸餾酒放進桶子,最後會出現茶色的東西。」羅己能學習威士忌入桶陳化的作法,除了橡木桶,實驗過程還從歐洲進口栗子、桑葚、櫸木、櫻桃木等多種材質的桶子,最後開發出地瓜桶陳酒「樽魔」系列;「樽」在日文指木桶、「魔」則諧音日文的「芋」(讀音Imo,泛指地瓜在內的根莖類),樽魔即為「木桶中的地瓜」。將地瓜原酒60度與地瓜原酒40度分別放入白橡木桶內熟成,再將兩種原酒勾兌調配,就成為酒精濃度43度的桶陳地瓜酒「金樽魔」。

「地瓜的好朋友」與農友互助 枇杷子奇妙風味登上臺美酒會

羅己能將金樽魔倒入玻璃杯中,琥珀色酒液與透明原酒形成對比,散發出淡淡的煙燻、木質香氣。「木桶的材質不一樣就會產生不同的風味,勾兌調和出來的產品就會有差異和區別。」藉由調配不同濃度、木桶陳化的地瓜原酒,羅己能還推出「黑」、「橘」、「綠」、「白」多款樽魔,但目前除了金樽魔都已售罄。第二批次生產的「金樽魔Batch2」是恆器製酒2022年首度挑戰美國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一舉獲獎的7支酒款之一,其他獲獎酒款則來自桶陳外的其他嘗試。

回首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衝擊全球各行各業,一時間恆器的生意幾乎停擺,不少臺灣農民也陷入難關。「很多果農的水果賣不掉,問我能不能幫忙。」酒的主原料都來自農產品,羅己能接到許多農友電話,一批批面臨銷售困難的梅子、荔枝、水蜜桃水果送到恆器製酒,羅己能趁勢開發「地瓜的好朋友」系列,將原本過剩的地瓜原酒翻轉為酒廠優勢,豐富酒廠的產品線。

「地瓜的好朋友」針對烈酒外的市場,先以糖漬古法釀造水果酒,再兌入地瓜烈酒使酒精度提升至17%,既是水果酒又是地瓜酒;其中梅子、荔枝風味均於2022年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獲得「水果加烈酒」銀牌獎肯定。「如果可以,我們希望原料都是格外品。」羅己能強調,水果酒皆以格外品釀造,「我們用他的格外品做成酒之後,他可以把這個酒做成他的『包裝』。」參與市集展售時,農友能提供不同類型的產品,增加和不同客群「交關」的機會。

羅己能以水果釀造酒與地瓜原酒60度勾兌出「地瓜的好朋友」系列,豐富品項並與農友達成雙贏。
羅己能以水果釀造酒與地瓜原酒60度勾兌出「地瓜的好朋友」系列,豐富品項並與農友達成雙贏。

桶陳倉庫還擺滿持續試驗釀造的瓶瓶罐罐,發現製酒增加農產價值能達成雙贏,使羅己能更加熱中。他連原本會成為農廢的「枇杷籽」都不放過,「枇杷籽基本上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吃了,它是藥材,但是沒什麼人在用。」以地瓜原酒浸泡、熟成後裝瓶的枇杷子利口酒,他命名為「無憂」,甜杏仁、枇杷膏的香氣令人印象深刻;恆器地瓜原酒、荔枝風味酒和這款無憂,去(2023)年均獲駐美代表辦事處遴選,登上雙橡園國慶酒會。

桶陳倉庫中的瓶瓶罐罐,都是羅己能進行中的釀造實驗。
桶陳倉庫中的瓶瓶罐罐,都是羅己能進行中的釀造實驗。
無憂以臺中新社枇杷籽浸漬地瓜原酒,風味特殊且在地;「一點紅」燒酎以菱角地瓜製成,具獨特果香。
無憂以臺中新社枇杷籽浸漬地瓜原酒,風味特殊且在地;「一點紅」燒酎以菱角地瓜製成,具獨特果香。

傳奇「天皇米」歧出製酒之旅 格外品、有機酒賦予酒類新價值

以量多價低、好取得的地瓜格外品釀製主要產品,將各大超市、各家餐桌廣受好評的台農57號化為醇酒,短短數年間,恆器已將通路拓展至家樂福、大潤發等大賣場,也與瓜瓜園展開合作,目前瓜瓜園觀光工廠及部分門市都是銷售點。

對臺灣消費量大的高梁、米酒,羅己能則認為市場看似廣大,已是一片紅海,「已經有人在做,你何必去影響他的市場?」不過,經朋友介紹「吉野1號」,他才知道有一款可溯原至日治時期、有「天皇米」之稱的酒米,並認識在花蓮有機栽培吉野1號的青農藍于昇,「同樣有人種,他的產量就是比人家低,他的米就是比人家大顆。」

吉野1號勾起羅己能興趣,2020年他便以吉野米釀造、蒸餾製成「試作品Release I」,得到2021年布魯塞爾烈酒大賽金牌獎;優化推出的「旅I(Voyage I)」更於2022年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獲得比金牌評分更高的雙金獎(Double Gold),「米酒原來可以成為精品,讓其他人也願意跟進。」吉野1號成本高,且碎米不利製酒,需使用完整米粒,「旅」打破羅己能「格外品優先」經營原則,但他表示,將會持續收購藍于昇的吉野1號,小量生產「旅」系列,因為它代表米酒價值再定義。

以台農57號地瓜釀造蒸餾的恆器主力地瓜原酒60度,與吉野1號「旅」系列米燒酎。二次蒸餾的「旅II(Voyage II)」浸泡新鮮馬告增加風味,具柑橘類香氣。
以台農57號地瓜釀造蒸餾的恆器主力地瓜原酒60度,與吉野1號「旅」系列米燒酎。二次蒸餾的「旅II(Voyage II)」浸泡新鮮馬告增加風味,具柑橘類香氣。

「人生或製酒就像一個旅程,對我來講我現在也好像在一個『旅』的過程。」與全臺各地農友結交,恆器產品類型愈發多樣化,比如以南投中寮「友善石虎農作」果園香蕉研發香蕉白蘭地「BA-7」,甫獲2023年舊金山烈酒大賽銀牌獎,羅己能已在規劃購買新型蒸餾器擴大產能,但他仍自承是一個「不會喝酒的人」,也仍然懂得「不會喝酒的人」:「有的行銷方法就是勸酒『多喝一點』,我個人覺得『多喝一點』不是我們做酒的應該講的。」

羅己能戲稱香蕉白蘭地BA-7為「液體香蕉」,於去(2023)年榮獲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白蘭地類銀牌獎。
羅己能戲稱香蕉白蘭地BA-7為「液體香蕉」,於去(2023)年榮獲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白蘭地類銀牌獎。

他喜歡到大學與大學生交流互動交流互動,講創業經歷、原物料的故事及理念,「我覺得要培養未來市場,而不是分食現有市場。」不過學生中總有不會喝酒的人,「一個大人的角色,不應該騙他們喝酒」,這時他會拿出請食品加工廠代工的地瓜酒香腸,他表示,重要的是「有正確品飲觀念的互動,讓他們知道臺灣做酒有這麼多可能,了解原物料怎麼變成酒。」

酒展擺攤時,恆器製酒都會端出地瓜原酒灌製入味的香腸,吸引過路客嘗鮮、試飲,作為酒廠行銷利器。
酒展擺攤時,恆器製酒都會端出地瓜原酒灌製入味的香腸,吸引過路客嘗鮮、試飲,作為酒廠行銷利器。

「地瓜這塊我一定要擴大發展,對大家都好,農友也開心。」維持地瓜格外品為主力的同時,小量生產「有機酒」也是恆器規劃進行中的方向。羅己能新開了一瓶「地瓜的好朋友-梅子」說,「這是苗栗縣卓蘭鎮的有機梅。」臺灣、日本互相承認有機認證,今(2024)年起有機酒可快速進軍日本市場,羅己能期盼把握外銷良機,並塑造產品差異化。包括格外品、有機農產製酒,雖坦言喝酒稱不上好習慣,從產地到消費若能賦予酒類正面意義,「讓消費者有更多具正確價值性的選擇」,仍是他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