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農糧署長胡忠一 由產業大局調理農業體質:救產銷失調保價格 催生履歷制度護食安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2018年農產品產銷失衡議題頻傳,年初有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年節後連續休市衍生菜價低迷,當年又因氣候適宜,許多作物盛產,大蒜、洋蔥、香蕉、鳳梨等相繼「價崩」,農民北上陳情抗議,在外界揣測紅龍果將成下一個「崩盤」的水果之際,時任農委會主任秘書的胡忠一臨危受命,接任農糧署長一職。

1958年次的胡忠一,是農業部門少數經歷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農委會,以至農業部成立的後三級行政機關首長;農糧產業產值占農業部門一半以上,農糧署是農業部轄下第一大機關,他任職署長5年半,今(2024)年1月16日屆齡退休,功成身退,公職生涯38年9個月奉獻給臺灣農業。

胡忠一自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大學畢業後,以榜首成績通過農業建設人員農業推廣科高考,臺大農推碩士畢業後分發至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輔導科,主責已故前總統李登輝在臺灣省政府主席任內所提倡的「八萬農業大軍」培育,再到農委會輔導處農民組織科,辦理農漁會、合作社等農民組織業務,歷任秘書室、企劃處、農田水利處,還曾外派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在農業部門幾乎沒有沒碰過的業務,6年前因此被當時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任命擔綱產銷失調救火隊。

紅龍果救市成經典案例 政府收購「抽好的」見效

2018年7月16日接任農糧署長首日,胡忠一上午完成交接,下午就驅車前往紅龍果產地南投竹山、集集、名間等地拜訪果農。胡忠一回想,當年生產過剩,他找北農拍賣價格最低前十名去訪查,紅龍果應該要比種大顆、漂亮的,但農民一箱6公斤裝了4、50顆,「這種乒乓球誰要買?」難怪「敗市」(pāi-tshī)!趕緊請改良場進入輔導,不讓不具商品價值果品送進拍賣市場擾亂價格。

市場價崩,需要盡速抽離過剩的產量,有人認為政府應收購劣質品、「抽歹的」,讓好品質果品留在市場,才能提升市價。但胡忠一認為,「阮家做穡(tsò-sit,務農)的,政府抽歹的、本來要當作垃圾的都會丟給你去收」,劣質品永遠收不完,價格拉不起來、錢也白花,「欲抽就要抽好的」。

政府「抽好的」利用,劣質品到市場沒人買,價格才可能拉起來。但農糧署訂定果品規格收購,請農會代收,農會礙於人情,無法落實收購規格,胡忠一又叫政風室去盯梢,收購才按部就班,顯現調節效果。

上任第三天,胡忠一找來食品加工業者及學者開記者會,引導烘焙業使用紅龍果;7、8月間正當盛夏,又找手搖飲業者以紅龍果、香蕉為原料舉辦競賽活動,多管齊下,才順利拆除崩盤未爆彈的引信。

為了鼓勵民眾消費紅龍果,胡忠一親上節目示範紅龍果多元食用方式,例如加入養樂多做成飲料。(圖片提供╱農糧署)
為了鼓勵民眾消費紅龍果,胡忠一親上節目示範紅龍果多元食用方式,例如加入養樂多做成飲料。(圖片提供╱農糧署)
送往北農拍賣紅龍果品質參差不齊,使市場價格難以提高。(攝影╱洪嘉鎂)
送往北農拍賣紅龍果品質參差不齊,使市場價格難以提高。(攝影╱洪嘉鎂)

借鏡日本農民團體 輔導策略聯盟產業自主

但是,作物產銷需要政府介入終非長久之計。胡忠一青壯時公費選派留學日本攻讀農業經濟學博士,也曾撰寫《台灣農會史》,對日本「農業協同組合」(類似臺灣的農會)深有研究,他說,日本農業發生問題,都是農民團體自己解決,「不是價格一差就叫政府」;因此上任就重啟推動「農業策略聯盟」,整合產業上中下游,落實產業自主、自治。

胡忠一說,策略聯盟就是生產同樣作物農民組織起來生產,自己投資加工廠做加工,或是跟加工廠異業結盟;自己與通路談國內行銷,與貿易商談國際行銷。2001年胡忠一擔任企劃處企劃科長時,便曾以小規模示範計畫推動大宗蔬菜策略聯盟,將冬季盛產高麗菜成功送進新加坡、日本等市場,他因此深具信心。

大宗蔬菜產業策略聯盟為高麗菜分級包裝,準備外銷。(圖片提供╱農糧署)
大宗蔬菜產業策略聯盟為高麗菜分級包裝,準備外銷。(圖片提供╱農糧署)

農民希望賣高價,但加工業者希望原料愈便宜愈好,胡忠一順勢拉進通過產銷履歷、有機驗證農產品,以標章驗證規格為農民談到好價格,加工端所需原料品質也能獲得確保,他說,「加工場域若有履歷驗證,產品還可以掛產銷履歷驗證」。自2018年重啟推動策略聯盟至今,農糧署已輔導甘藷、香蕉、大宗蔬菜等15個產業成立農業策略聯盟。

「保價收購」扛壓不調升 「四選三」減量逼出史上最高穀價

不只蔬果產銷失調,國內稻米生產過剩,公糧倉庫年年「爆倉」,也是胡忠一上任就面臨的重大挑戰;2018年農糧署公糧收購53萬公噸,花費預算近130億元,因此被監察院糾正。國內稻作面積廣,但過去幾次總統大選均以提高稻穀保價收購價格做利多,助長農民種稻意願,面積大增。

「一提高誘因,農民馬上種給你收」,胡忠一說,國內稻作面積只需24萬公頃,面積、產量增加,「價格馬上敗(市)」;他在署長任內歷經兩次總統暨立委選舉,但仍挺住民代壓力,一個個說服,「我一毛都不增加」。

面對公糧爆倉,農糧署起初以拓展外銷拉抬穀價,但釜底抽薪仍須減少產量。2021年遭逢百年大旱,同年起農糧署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2年4個期作中1個期作不能種稻,配合「大區輪作」,稻作面積才有效減少。去年全臺稻作面積約22.3萬公頃,二期稻作每百臺斤溼穀價格約1,280元,站上史上最高,幾度還有業者喊出1,300元。

胡忠一表示,公糧收購加倉儲管理費每公斤30多元,但庫存3年後,卻只能以每公斤5、6元當作飼料米出售,政府每年得花費幾十億元,「面積下降、(稻穀)價格自然上來,根本不必政府花一毛錢」。

農糧署輔導農會稻米拓展外銷。圖為胡忠一(右2)訪視宜蘭縣五結鄉農會自營糧倉庫。(圖片提供╱農糧署)
農糧署輔導農會稻米拓展外銷。圖為胡忠一(右2)訪視宜蘭縣五結鄉農會自營糧倉庫。(圖片提供╱農糧署)

一手催生產銷履歷制度 萬般阻力只怕農民「貧惰」

農產價格起起伏伏,對消費者可能只有短時間影響,但現在只要上超市選購產銷履歷標章蔬果,手機掃描標章旁QR code,就看得到清楚的生產者、生產紀錄等資訊,獲得食安保障,影響更為深遠。產銷履歷制度正是胡忠一手上從無到有催生的代表作。

選購產銷履歷標章蔬果,手機掃描QR code就能取得清楚的生產資訊,食安有保障。(圖片提供╱農糧署)
選購產銷履歷標章蔬果,手機掃描QR code就能取得清楚的生產資訊,食安有保障。(圖片提供╱農糧署)

履歷制度緣起於臺灣準備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1年時任農委會企劃科長的胡忠一邀請歐洲、日本專家來臺座談,論及臺灣農產品若要行銷國際,專家建議應將生產紀錄資訊化,且有公正第三方驗證,盡速建立追溯制度。歷經示範計畫、標章徵選,產銷履歷終於在2007年《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公布實施後,列為農委會重點推動項目。

履歷制度雖然在2008年5月改朝換代後,沉寂了8年,但食安需求永遠都在,多年後農業部仍回頭推動,胡忠一更趁2020東京奧運舉辦之際,修訂國內履歷制度所遵循的「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升級為TGAP PLUS版,接軌GLOBALG.A.P.(全球良好農業規範)標準,更重視淨零排放、生態永續及勞動者福利。

建立履歷制度,有上百種蔬果漁畜產品,需要農業改良場、試驗所專家訂定TGAP,農藥規範又涉及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推動的阻力不曾少過,甚至有誹言中傷他想圖利驗證公司。但至今胡忠一仍快人快語,「(推動履歷)最大阻礙就是有農民貧惰(pîn-tuānn,懶惰)」,要求做生產紀錄卻「拿筆比拿鋤頭更重」,只希望政府補助。恨鐵不成鋼之情溢於言表。

產銷履歷制度由胡忠一一手催生,他並趁東京奧運舉辦,推動升級TGAP PLUS版。
產銷履歷制度由胡忠一一手催生,他並趁東京奧運舉辦,推動升級TGAP PLUS版。

仕途兩度跌跤 服務農田水利、駐日外派成績亮眼

胡忠一早年留日,嫻熟日本農業政策,是臺灣農業部門少數的知日派。他行事明快敢言,講起話來丹田有力、用詞直白,是有日本父兄氣息的臺灣歐吉桑。談農業政策有「喝水會堅凍」(huah tsuí ē kian-tàng)的氣勢,但仕途卻不是一路順遂。

胡忠一表示,2008年國民黨政府上臺,他因推動產銷履歷被指「誤導長官」,隔年調往農田水利處;他從2013年起利用下班時間參與準備競選總統的蔡英文農業智庫,雖然未違反行政中立,但2015年便被外派駐日,原職農水處副處長是11職等,外派駐日經濟組副組長屬10至11職等,還是實質降等。

任職農水處時,他媒合臺北的瑠公、七星農田水利會到金門、澎湖,為離島創建灌排系統;任內並撰寫完成《台灣農會史》、《台灣農會大事年表》、《台灣漁會大事年表》等著作,為臺灣農業史補上重要的拼圖。駐日時日本的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及法務省許多局長、課長,正好是他就讀東京大學時的同學、學弟,因此得以有所發揮,協助臺灣豬肉加工品、棗等農產品成功銷日。

在官場兩度跌跤,胡忠一沒有因此停止他的步伐。胡忠一感嘆,他從沒想到會被調到農水處,回顧這段歲月,他說,「有恩無怨」。

胡忠一(右)與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大使謝長廷(中)在東京食品展,共同推銷棗子等臺灣農產品。(圖片提供╱農糧署)
胡忠一(右)與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大使謝長廷(中)在東京食品展,共同推銷棗子等臺灣農產品。(圖片提供╱農糧署)

李登輝授命起草《農業基本法》 施政承襲整體產業觀

長達38年9個月的公職生涯,胡忠一幾乎共事過農業部門每一任主委、部長,但影響他最為深遠的是前總統李登輝。當胡忠一還是臺大農推系學生時,因指導老師黃大洲是北市府研考會執行秘書,他有兩個月暑假進入市府協助都市規劃調查工作,便曾與時任臺北市長的李登輝互動。胡忠一說,李登輝重視以詳盡基礎調查做資源配置,當時就能侃侃而談休閒農業,讓他感受到李登輝為人格局之大。

胡忠一任職農委會企劃處時,李登輝欲透過台聯黨立委尹伶瑛推動《農業基本法》立法,再找上他與臺大教授郭華仁、吳榮杰、蔡宏進等人研擬草案。胡忠一說,日本《農業基本法》1961年即制定,1999年又發布《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但臺灣連一本也沒有,李登輝認為未來政黨輪替頻繁,農業政策不能因政黨輪替人亡政息,知道他是留日的,因此「要我把日本那套直接搬過來」。

當時李前總統和胡忠一談整晚,既講「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經濟學家)」,又教他「以後有機會時,要看產業,不是看農民」。胡忠一說,因為個別農民需求不同、「十喙九尻川」(tsa̍p tshuì káu kha-tshng,七嘴八舌),要提升競爭力,就要剔除個別農民的思維,站在整體產業的立場思考,影響了他對農業施政的作法。

研擬《農業基本法》草案的專家學者及胡忠一(後排右3),與前總統李登輝(前左),時任台聯黨黨主席蘇進強(前右)合影。(圖片提供╱胡忠一)
研擬《農業基本法》草案的專家學者及胡忠一(後排右3),與前總統李登輝(前左),時任台聯黨黨主席蘇進強(前右)合影。(圖片提供╱胡忠一)

盼農業成為全民產業 「做穡人」得尊嚴

然而,國內《農業基本法》目前尚未立法,胡忠一還心心念念,期待有日「農業能變成全民的產業」。他說,現代人三餐容易取得,不懂敬畏上天給我們的恩賜及尊敬生產者,過去沒做食農教育,應該要讓全民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與自己息息相關;會重視農業,才知道不要破壞生態環境,發自內心感激農民,不然總以為「做穡人」次一等。

退休後,胡忠一首要回歸家庭,「我太太自跟我結婚生子完,孩子都是她在顧、家裡都是她打理」,轉眼間孩子都大了,他們的成長卻沒參與到,「(聯絡簿)沒有簽過一次名」。他也笑說,現代人都可以活很久,自己父母90多歲仍身體硬朗,「我可能活到百多歲」,若還有機會貢獻社會他很願意,「不然回去只是等死,等死沒意義!」

胡忠一留學日本期間在東京大學安田講堂前留影。(圖片提供╱胡忠一)
胡忠一留學日本期間在東京大學安田講堂前留影。(圖片提供╱胡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