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瓜絡也想翻身當主角 許慈良讓絲瓜全株都是寶

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

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和妻子詹娜雯,伉儷二人全心投入絲瓜產業。

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彰化縣東南隅,位於濁水溪右岸的二水鄉,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與溫暖穩定的氣候,造就其農業發展上的天然優勢。在這塊寶地種植絲瓜十餘年的「水之鄉農場」主人許慈良,不只賣生鮮絲瓜,反而另闢蹊徑,選擇大量生產絲瓜絡,更將絲瓜絡再製成文創商品,以多元生產模式將絲瓜價值最大化,翻轉單一產品因市場供需產生的價格波動困境。

從葡萄轉作絲瓜 輪作模式成就高效產出

「從這兩年開始,我們就不種葡萄了!」許慈良無奈的表示,水之鄉農場原以種植巨峰葡萄為主,但葡萄產業須負擔高勞力成本,再加上二水鄉並非專業產區,「欲請工仔卡歹請工仔……剪枝、拉藤、套袋等這些都需要人力,我們也想要做這個產業,但就是人力不夠!」自2007年開始慢慢縮小葡萄面積,轉作所需人力較少的絲瓜,許慈良的話語間不無一絲遺憾。

高中就讀彰化員林農工,大學畢業於嘉義農專農場管理科,許慈良在作物栽培管理上,擅長依照個別作物的生長特性去規畫整個流程。水之鄉農場的絲瓜,於12月底開始育苗,從種子發芽到育苗成功需要40~45天,春天2月初種植,4月初清明節開始採收,一直到9月都是絲瓜的產季,期間需投注大量精力於拉藤蔓、剪葉、套蔬果網等流程。9月後則全數改種植栗子南瓜,12月開始採收,一直到隔年3~4月都是栗子南瓜的產季。這樣高效的輪作模式,不僅充分利用耕地,同時一整年都有農產品可以收成,一舉數得。

許慈良表示,其自有農地共1.1公頃,目前5分地種植一般常見的粗鱗絲瓜,6分地則種植新品種蘋果絲瓜。蘋果絲瓜主要作為生鮮絲瓜販賣,粗鱗絲瓜則反其道而行。粗鱗絲瓜前兩輪母蔓、子蔓生的絲瓜作為生鮮絲瓜販賣,但到第三輪孫蔓生的絲瓜則全部留作絲瓜絡。「前兩輪採摘完後,植株會比較健康,才會長得多!」許慈良強調:「以粗鱗絲瓜來說,我們只在4月採摘作為生鮮絲瓜販賣,等第一、二輪都採摘完之後,5月到9月就全部留作絲瓜絡。」

許慈良侃侃而談絲瓜產業的種植流程與發展。
許慈良侃侃而談絲瓜產業的種植流程與發展。
將留作絲瓜絡的粗鱗絲瓜。
將留作絲瓜絡的粗鱗絲瓜。
主要作為生鮮販賣的蘋果絲瓜。
主要作為生鮮販賣的蘋果絲瓜。

絲瓜絡剝呀剝 四步驟處理不輕鬆

乘著許慈良夫婦的車經過蜿蜒的田間小路,許慈良在引擎聲中娓娓道來如今大量生產絲瓜絡的原因。絲瓜5~6月盛產,受限於市場供需機制,絲瓜量高價低,索性放著不採,自然而然變成了絲瓜絡;生產生鮮絲瓜兩年後,2009年發覺絲瓜絡的產值較生鮮絲瓜高,因此5~9月間將粗鱗絲瓜通通留作絲瓜絡,5分地中每分地能產出1,500~2,000條不等的絲瓜絡,數量可觀。

實地來到種植粗鱗絲瓜的絲瓜園中,蓊鬱的翠綠藤蔓交織纏繞,牢牢地攀附著棚架,繁茂的枝葉似不經意的遮蔽陽光,入目盡是青藤綠葉黃花,絲瓜在棚架上靜靜垂掛。「你看!」許慈良的太太詹娜雯在不遠處呼喚,手中還拿著一條已由綠轉黃的絲瓜絡,說道:「絲瓜成熟的時候,整條從蒂頭開始由綠轉黃,這時果膠與水分大多散失了,只剩下纖維、種子和皮,所以會變得比較輕、比較軟。」

詹娜雯將絲瓜絡放到地上用單腳踩踏,隨著一下下的重壓,可以從碎裂的表皮窺見米白色的纖維,緊接著「刷、刷、刷」兩三下剝除表皮,晶瑩黏膩尚殘留一些果膠的絲瓜絡就呈現在眼前。「這就是最天然沒有漂白過的絲瓜絡!」許慈良在一旁補充道。

時值7月,園中所有粗鱗絲瓜都是留作絲瓜絡。作為生鮮的粗鱗、蘋果絲瓜,與要留作絲瓜絡的粗鱗絲瓜,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母花開完花,成功授粉後就會結果,結果後約1 2天即可採收。然而,後者卻需再留4 5天變成老熟絲瓜,待果膠與水分均散失,方能採收,且接續的處理更是繁雜瑣碎。

絲瓜絡的處理流程共四步驟。一為剝皮,先用腳踩踏絲瓜絡,再從頭開始將皮剝下;二為清洗,輕拍絲瓜絡讓中心果膠滲出,再清洗掉所有殘餘果膠、種子;三為陽光曝曬,曝曬過後不僅能殺菌,絲瓜絡也會變得比較乾,色澤更漂亮;四為分級,區分為A級、B級、C級與規格外,其中又各自有其規格上的不同。

「這是一個絞盡腦汁的工程!」許慈良嘆了口氣說道:「有時很難去區別要分到A級還是B級,或B級還是C級,一條在那邊想很久,因為我會覺得一分錢一分貨,我要把它分級好,這樣客人才會信任我們。」正是這份對產品品質的堅持,讓許慈良生產的絲瓜絡備受好評,總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絲瓜全株都是寶 妙思巧手創附加價值

待季末絲瓜絡與蘋果絲瓜皆採收完畢,許慈良會擇一日好天氣的早晨,剪掉絲瓜的藤蔓收集絲瓜水,「要收絲瓜水的前三天必須是好天氣,假如沒有好天氣,我們就不收。」許慈良指出,依照藤蔓的粗細,平均1分地可以收300~400公斤不等,產值為3~4萬元,一年下來1.1公頃產值約可達30~40萬元。

收穫絲瓜水,從地面算起約150公分的位置將藤蔓剪掉,拉一個弧度綁袋子,讓絲瓜藤蔓滴水,收集一天一夜直到隔天的早晨,許慈良強調:「我們只收那一天一夜的絲瓜水,接下來再滴的絲瓜水就不收了。第二天的植株養分沒有回流,只是靠根系吸收養分上來,品質沒有那麼好,顏色會變得比較黃。」

收集回來放進桶子中不能密封,沉澱醱酵約4個月後,用密集的布過濾雜質兩三次,即可裝瓶。許慈良笑道:「這個東西就變得很神奇,像小時候我阿嬤放絲瓜水放了十幾年,我發燒她還拿來給我喝,那個是不會壞的,只要是純天然的絲瓜水,它本身不會壞。」因此,天然的絲瓜水常溫放置即可。

除了絲瓜絡和絲瓜水,許慈良的母親陳銀純和詹娜雯還運用巧思,以絲瓜絡為材料,製作出如透氣絲瓜帽、古亭畚、貓頭鷹夜燈等令人愛不釋手的文創商品。「剪開絲瓜絡之後,中心的絲瓜絡要去掉,之後要用熨斗燙平,才會變成完整的一張,就可以剪形狀並黏貼。」詹娜雯笑說:「平常也是看到人家在做藝品,就想說發揮創意一下。」

絲瓜絡本身是可塑性很高的材料,「做這個也是因為我們的絲瓜絡會分很多等級,有時只是被瓜實蠅叮咬一個孔,就從A級品變B級品,很可惜,就剪一剪做DIY。一條絲瓜絡可能賣80塊,但做成一隻貓頭鷹可能可以賣150~250塊,就是增加它的附加價值。」許慈良說完,和詹娜雯相視一笑。

待果實稍微膨大,就要套網袋防止瓜實蠅,否則無論是結疤或潰爛,都賣不出去。
待果實稍微膨大,就要套網袋防止瓜實蠅,否則無論是結疤或潰爛,都賣不出去。
絲瓜絡剪下後,用腳踩踏,先踩蒂頭再踩尾端。
絲瓜絡剪下後,用腳踩踏,先踩蒂頭再踩尾端。
從蒂頭開始將皮剝下。
從蒂頭開始將皮剝下。
先輕拍絲瓜絡讓中心果膠滲出,再清洗掉所有殘餘果膠、種子。
先輕拍絲瓜絡讓中心果膠滲出,再清洗掉所有殘餘果膠、種子。
在臨時搭設的棚架上曬絲瓜絡,好天氣曬3天,下雨天則需一個星期。
在臨時搭設的棚架上曬絲瓜絡,好天氣曬3天,下雨天則需一個星期。

多元化經營突破局限 創造價值與更多可能

回顧這一路上種植絲瓜、絲瓜絡的過程,許慈良只用一個字形容,忙!「從事農業像我們這樣是很忙的。」許慈良表示,蘋果絲瓜每天都要採收,而絲瓜絡的部分種植時不會很忙,但開始採收後,要踩、要剝、要曬,最後還要分級。「絲瓜絡每5天採一次,而蘋果絲瓜每天都要採,」許慈良苦笑道,「我還要安排蘋果絲瓜量比較少的時候採絲瓜絡,當工作碰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很忙。」

即使分身乏術,許慈良依舊堅定的朝著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道路前進,「你看像我們是有很多產品在做,所以生計上比較不會有壓力,但是當你只有單一農產品可以販賣,價格是由市場供需所決定,假如成本原來1公斤要8到10塊,可是現在給批發商的價錢不到5塊錢,怎麼辦?」許慈良說道,「像絲瓜絡的價格是由我們決定給批發商,不喜歡這個價格,可以選擇B級或C級品,不像生鮮絲瓜是由市場決定價格。」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許慈良以多元化的方式經營,突破困境,創造價值,也為未來的發展締造無限可能!

用絲瓜絡製造出透氣絲瓜帽、古亭畚、貓頭鷹夜燈等文創商品。後方一條條絲瓜絡垂掛曝曬,打造出「絲瓜瀑布」美景。
用絲瓜絡製造出透氣絲瓜帽、古亭畚、貓頭鷹夜燈等文創商品。後方一條條絲瓜絡垂掛曝曬,打造出「絲瓜瀑布」美景。
許慈良的絲瓜採用網室栽培。
許慈良的絲瓜採用網室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