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典子是個很可愛的大姑娘,一面說她不是很喜歡京都人的部分文化,一面又可以將我送她的小蛋糕,從袋子裡拿出漂亮的「手拭い」(日本手巾)細心的包起來,放進袋子帶回家,再順手拿起比較舊的手拭い來擦拭桌子、碗盤,文化真是影響人的生命於無形。
佛陀不是神仙,他只是個肉身凡人,生活樸素,一切自理。這位老和尚在吃飯時間,披上袈裟,赤足入城托缽,挨家挨戶化緣乞食,得到飯菜,捧回去食用,吃完後,他自己把衣缽收好,洗了洗腳,入座,給弟子上課。
下雨後,蝸牛麵包跑出來了……最近雨季,我們這裡最開心的應該是乾渴的植物跟蝸牛。雨水提供養分給土地長出食物,蝸牛就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吃掉新鮮嫩葉,還多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會被壓到。
生活在充滿陽光沙灘椰子樹的熱帶島嶼,老天爺分明賞古巴人觀光飯吃。說到觀光客最注重的醫療、衛生和治安,古巴比周遭的拉美國家好上太多。這裡有雪茄煙、騷莎舞、爵士樂、加勒比海……
父親常常說起自己大學的時候,與同學一起到臺南的「沙卡里巴」大吃生炒小卷的往事。當時年輕氣盛的大男孩們,點碗白飯、配上一盤大火快炒的新鮮小卷,一個人就可以乾掉750毫升的生啤酒,真是暢意!
「歡迎大家踩著我們所有曾經的錯誤前進,如果有『你們沒什麼嘛』的感覺,那就太好了!表示,親愛的,你也一定做得到,而且會做得更好。」每每有機會被邀請分享經營經驗時,我很愛在結論這樣說,這是真心不騙的一句話。
我去銀行換匯時認識了維陽,他兒子才三個月大,我抱在懷裡玩,熱烘烘、軟乎乎像一團肉球。
他說:「小心呀,他不能接觸土地。」
我說:「三個月大本來就不會走路呀,足不點地是當然的。」
維陽說:「寶寶太神聖了,舉行Nyabutan 儀式之前,還不是凡胎俗骨。這儀式比婚禮還重要,很花錢的。」
臺灣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這話一點都不假。從平地直上海拔2500公尺的高山,只要短短兩個多小時,溫度居然可以比平地低上15℃左右,使得原本只能在冬天才吃得到的高麗菜,夏天也會出現,一年四季都不從餐桌上缺席。
客家是離散的族群,從中原一路遷徙到廣東,開枝散葉到海外落地生根,透過飲食傳承身分認同。油鹹香的調味,是客家人舌尖的集體記憶,提醒著後輩子孫,先人是如何在早年資源不豐的情況下,創造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