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徐清銘/攝影 吳尚鴻
五月天,梅雨徘徊。南投縣仁愛鄉大同山上,時而大雨滂沱、時而豔陽高照,劇烈天候下,露天栽培的櫛瓜,依然出落得光澤亮麗、挺拔硬實。瓜農不畏日晒雨打,逐株搜尋大小合宜的櫛瓜,一條也不漏接,否則錯失最佳採摘時機,櫛瓜身價可是差了好幾碼。因此,採收作業一天得早晚忙個兩回,雖然勞累,回報卻是甜美,讓瓜農越忙越起勁。
夏季櫛瓜,逾六成產自仁愛鄉
櫛瓜原生於中美洲墨西哥,卻在歐洲發光發亮,成為地中海美食少不了的食材。十多年前,臺灣市面仍屬罕見,而且多為進口,僅在高檔西餐廳「露臉」,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種植面積越來越廣,已是國人餐桌上的「常客」。其中,仁愛鄉以量多質優夙負盛名,夏季產期,全臺超過六成的櫛瓜來自當地,拍賣價格更獨占鰲頭。
櫛瓜在仁愛鄉蓬勃發展,來自得天獨厚的環境,以及農友勇於研究開創。仁愛鄉農會總幹事戴錦稔說,仁愛鄉幅員遼闊,高山綿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海拔從三百多公尺直上三千多公尺,氣候型態涵括亞熱帶及溫寒帶,農作物豐富多樣。櫛瓜喜好年均溫約攝氏二十度上下的涼爽氣候,海拔八百至一千三百公尺的區域,氣溫最為投合,加上地質多片岩坡地,排水良好,全年皆可生產,而且量多質佳,可說是櫛瓜的「應許之地」,也是櫛瓜的新故鄉。
退休警從農,曾明光慧眼識櫛瓜
仁愛鄉目前櫛瓜栽培面積約兩百多公頃,年產量約一百五至兩百公噸,瓜園分布廣泛,海拔適宜的區域都可見到櫛瓜的身影,南豐村的大同山,是櫛瓜最早的落腳地之一,警察退休後從農的曾明光則是開路先鋒。他先在祖傳的山區農地小量試種,並與農會協力研究,逐步掌握栽培要領。毫不藏私的他,不論選種、育苗、授粉、用肥、病蟲害防治等成果,均與其他農友分享。戴錦稔說,櫛瓜能在仁愛鄉遍地開花,曾明光是功不可沒的種子教師。
櫛瓜生長飛快,一天可抽長十公分,「一暝大一寸」也不足以形容其速度。雨水多時,一旦錯過採收,甚至會大如冬瓜,即使上市也乏人問津,因此掌握時程十分重要,早晚各採一回已是每日例行作業。曾家的櫛瓜田廣達一公頃多,進入產季,曾明光與擔任南豐村長的兒子曾子郡總是忙得不可開交,收成是喜悅的,卻也是最勞累的時候。
曾明光認為,櫛瓜栽培的門檻雖然不高,但仍需注重管理。五月的天候,管理良好的瓜園,一個月就有瓜可採,採收期長達二至三個月,若管理不佳,採收一個月就後繼乏力。
少量多餐,精準施用特調有機肥
多年的摸索試驗,曾家建構完備的作業準則,特別著重精準施肥,密切監測土壤養分,再補其所缺。曾子郡說,施肥絕非多多益善,氮肥過多,瓜葉茂盛,只是「好看頭」,其實結果少。曾明光精心調製的酵素液肥,使用芭樂、香蕉、鳳梨、檸檬四樣仁愛鄉水果,是他實驗多年的最佳組合,施肥少量多餐,遇上雨勢連綿,趁著空檔施予葉面肥,有助於防範爛根。豪雨連綿,雖增添作業麻煩,但對仁愛鄉瓜農而言,卻是利多,平地產區易積水導致爛根,山區櫛瓜正可大展身手。
櫛瓜外型多元,有橢圓、紡錘等型態,但以長條形最受青睞,曾子郡觀察,北部市場喜歡大小適中、約十五公分的櫛瓜,中南部則大些無妨,至於挑選要領,曾子郡建議,瓜體緊實、稜角分明、挺直勻稱,富有光澤,多半是好瓜。山區日夜溫差大,櫛瓜較為硬實,甜度也高,而且較耐貯放。
加工櫛瓜脆片,調節鮮食市場
櫛瓜品系繁多,仁愛鄉目前栽培以產量高、病蟲害少的「黑魔一號」為主,「黑魔二號」居次,新引進的韓國品種,接受度也不錯。戴錦稔說,消費市場對櫛瓜的品質、規格、口感要求高,並樂於嘗試不同品系,例如早先與西餐最「速配」的黃色系行情最佳,目前接受度則下降,反而墨綠色系最受歡迎。消費者口味變化快,生產面需配合市場走向,多方嘗試。
戴錦稔指出,櫛瓜雖是新興作物,但仁愛鄉推廣十多年來,產銷各個環節已建構完善,版圖並擴至全境,可依海拔高度調整種植時間,隨著季節輪番上市,惠蓀沿線瓜園率先出場,接著眉溪沿線,再由海拔更高的清境農場接棒,全年均可供應市場,而且價格穩定,即便量多時難免波動,農會開發「櫛瓜脆片」等加工品,也有助於調節供需,穩定鮮食市場的價格,整體而言,櫛瓜產業仍蒸蒸日上。
農糧署輔導,原鄉農業精緻化
仁愛鄉是夏季蔬果生產重鎮,番茄、彩椒、敏豆、高麗菜、佛手瓜、菠菜等均具有指標地位,豐富國人餐桌的色彩,櫛瓜的崛起,使夏季蔬果的陣容更為壯盛。仁愛鄉農業發展蓬勃,戴錦稔特別感謝農糧署補助溫室設施、有機肥料、小型農機等措施,發揮莫大作用,引領原鄉農業從粗放式走向精緻化、集約化,由此減少開發面積,並導向友善耕作,自動化滴灌、園區遙控監測等智慧農業的普及,更大幅減少用肥用藥,國土保育、生態環境都受益。
戴錦稔強調,近幾年來,仁愛鄉在農業領域的亮眼表現,也激勵許多青年返鄉創業,不必流落在外,成為都市邊緣人。在仁愛鄉,從農是有前途、光明的事業,足以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