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進牛墟聽天命

牛墟

文字.攝影/蘇凌

臺南善化家附近,是一百多年前即開始牛隻買賣的「牛墟」,牛隻交易式微後,便成為日期尾數為二、五、八時固定開張的市集,可用「三不五時」來形容牛墟的開張頻率。

小時候家人三不五時相揪逛牛墟,身為白皙的小孩子我一定拒絕,牛墟除了一小塊區域有頂棚,其餘漫漫從大路頭擺到尾的攤販,好一點的有五百萬大陽傘遮蔭,多數小攤就這麼頂著南部的熾陽做生意。身為發育中的小孩,我拒絕的因素還有一個,就是這裡賣吃的不多,反而是上一輩的大夥因此逛得不亦樂乎——工具壞掉來這找零件;買不起工具的也可以在這用三手價買到二手貨;種菜新手老鳥在這找到心目中的菜苗;想孵育下一代的,有小雞鴨鵝可以帶回家慢慢飼大;來源不明的二手衣褲、日常器物、古董的翻找,也昇華成樂趣;什麼都不要,只想逛一般市場的,牛墟處處是自栽蔬果、現殺魚肉,滿足難伺候的你。

牛墟的小販沒有固定攤臺,一輛發財車、一塊布、幾個籃子相疊,都能做生意。路的起頭第一攤永遠是一輛小發財,車廂上只擺了好像永遠也賣不出去的銅製小豬、一匹駿馬、兩隻牛,和提著刀的關公,阿伯只是展開海灘椅在一旁坐著,與其說等待買家,不如說是在顧展。

地上鋪個帆布就營業的攤位不計其數,隨意挑一攤,上頭就同時存在電蚊拍、雙喇叭音響、果汁機、探照燈、CD、腳踏車椅墊、蓮蓬頭、啤酒桶、飯鍋,牛墟沒有所謂的「專賣店」,與其事前擬採買計畫,不如放手聽天命,畢竟連老闆都不一定知道自己賣了些什麼。

這些「跑江湖」的攤位和厝邊攤混熟了,便常發生老闆跑到隔壁聊天、攤位無人的「良心商店」狀況。循著老闆來到舊書攤,驚見地上一堆散亂的雜誌,全是三十多年前的「純男性雜誌」,老闆看我興致勃勃,訝異地說:「女生要買我算更便宜!」挑了特別有舊時代風味的三本,老闆遇故知般多塞了一本給我,說:「人海茫茫,到處都是色狼。」

瞄到路邊一尊半身銅像,此人頭頂雖也無毛,面色看來營養卻沒有蔣公那麼良,問老闆:「這誰呀?」

「某個人的爸爸。」

又補充:「他的後代過得不好,就把爸爸賣掉了。」說著邊把銅像翻倒,讓我看看底部銅片。銅片上刻下這位1883年生、來自湖南的「楊先生」生平,羅列上至曾祖父輩、下至15位兒孫輩的姓名及字號,更細細寫出遇害於日軍犯湘的始末,最後烙上「國恨家仇,永遠難忘」。

銅像太重,老闆欲扳正銅像時,又不慎讓楊先生面朝下仆地、壓倒前方的摩卡壺。136年後,楊先生要是知道自己on sale,肯定覺得現代人的交易啊,實在沒有極限。

PROFILE

蘇凌 劇場演員,同時龜速書寫著自己的菜市場踏查雜文粉專「蘇菜日記」。忙碌時不會放棄游泳,以及雖然每次半途都會後悔,但還是喜歡爬山。

一開攤,就是一個臺灣歷史文物館。
一開攤,就是一個臺灣歷史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