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旅行家】一日之始的糯米供僧

糯米供僧

每天清晨,寮國龍坡邦的供僧儀式。

文字.攝影/張健芳

金剛經一開始是這樣寫的:「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不是神仙,他只是個肉身凡人,生活樸素,一切自理。這位老和尚在吃飯時間,披上袈裟,赤足入城托缽,挨家挨戶化緣乞食,得到飯菜,捧回去食用,吃完後,他自己把衣缽收好,洗了洗腳,入座,給弟子上課。

那麼日常瑣碎的鋪陳,毫無玄虛神通,彷彿可以聞到飯菜香、聽到咀嚼聲,與其他經典中,佛陀一現身,動不動就天女散花、滿天神佛的金光祥瑞一比,反差非常巨大。

不過,佛陀接著講的,卻是佛理中最殊勝精妙的金剛經,引導人到彼岸的般若智慧,比金剛還銳利。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開頭場景,今日還可以在南傳佛教地區看到,寮國龍坡邦的僧侶,每天早上都出寺化緣。

一大清早,天還沒亮,明月就把我叫醒:「再不起床,就趕不上供僧了。」寮國人三餐都吃糯米,自視為「糯米的子孫」。糯米飯(khao niao)是寮國人的主食,她每天早上煮熱騰騰的糯米飯供養僧侶,數十年如一日。

僧侶地位尊貴,新煮的糯米才配得上。

前一天吃剩的糯米,當然不可能丟掉,把剩飯捏成圓餅狀,放在大竹簍中晒太陽,再下鍋油炸,就是能長期保存的緊急儲備糧。酥酥脆脆,像米果一樣,咬起來喀喀喀很順口,當零食或配正餐都好。

明月昨晚睡前將生糯米洗淨,泡了一整晚的水。我睡眼惺忪地看她生了柴火,直接把糯米放入竹編蒸籠,再把蒸籠放在一個滾著開水的陶鍋上,隔水蒸熟,這樣的糯米香甜Q彈又有嚼勁。

主婦每天早上煮一鍋糯米飯,一整天全家人就是吃那一鍋飯,用餐不定時也不同桌,要吃自己動手,將煮熟的糯米飯盛在一個竹編圓筒小飯簍裡,再抓出一小團,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反覆捏搓,越緊實越香,蘸著魚露和辣椒吃。

明月在廚房手腳很快,一舉一動卻優雅流暢,像舞蹈家一樣沒有多餘笨拙的動作。她盤起頭髮,穿著無領上衣,花邊筒裙,斜披精緻的綬帶,顯得端莊又曲線玲瓏。平日比較素雅,遇到喜慶還會更加鮮豔講究。

PROFILE

張健芳 政大新聞系畢業,科班出身的故事人。國際領隊、英日文導遊,旅行重度上癮。自學中的廚子,一鑽進菜市場就不想回家。帶著業餘社會學家的眼光,臥底異國餐桌,手寫食物的故事,咀嚼生命的滋味。

隔夜糯米捏成圓餅狀晒乾
把隔夜糯米捏成圓餅狀晒乾,可以保存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