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寶石、紫色星空、粉佳人色彩亮麗,名符其實。
飲食
【臺灣好食蔬】彩色馬鈴薯,煮出夢幻菜色

別以為馬鈴薯只有單調的土黃色,在雲林斗南見識到特別栽種的「紫色星空」、「粉佳人」、「紅寶石」彩色系列,才知原來馬鈴薯也是繽紛多彩的家族,雖然彩色系列產量袖珍、市面不多見,卻創造極高聲量,絢麗了斗南「馬鈴薯之鄉」招牌。

萵苣又稱美生菜,主要產地包括雲林縣西螺、麥寮、崙背、斗南。
飲食
【臺灣好食蔬】找到栽培密碼,打造萵苣王國

雲林「三欣園藝」以栽培文心蘭起家,卻在葉萵苣產業發現更多商機、更多可能性。十年耕耘,三欣不僅打破亞熱帶氣候的緊箍咒,周年生產十一種溫帶葉萵苣,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生吃熟食都美味的「美生菜」,徹底征服臺灣人的胃,並憑藉第四代智慧溫室,實現百分之九十自動化的目標,以精實人力創造十倍產能,除了站穩中層消費市場,更搶先布局農業淨零碳排放商機。

彩色胡蘿蔔不僅滋味討喜,更具營養價值。
飲食
【臺灣好食蔬】履歷胡蘿蔔,每種顏色都營養

胡蘿蔔營養高,但味道特殊不討喜?新世代彩色胡蘿蔔完全顛覆這刻板印象,滋味清甜細緻,毫無草腥味,外貌更是亮麗多彩。雲林縣東勢鄉推展大面積標準化契作、全方位嚴格品管,賦予胡蘿蔔嶄新風貌,「國際台灣胡蘿蔔日」人潮年年倍數上揚,為原本寂靜的農村帶來蓬勃生氣。

乾旱土壤長出甜美果實。(陳俊羽攝)
飲食
【臺灣好食蔬】落山風伴隨,層層剝開洋蔥的心

變,才是唯一的不變。現代農民一足一印踩在泥土上,面對著接踵而至的挑戰,唯有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真本事,才能在逆境中存活。這一回,哼著楊宗緯的歌曲〈洋蔥〉,來到國產洋蔥的大本營恆春,在新啟用的伴手禮中心,進入洋蔥的前世、今生,在「蔬菜皇后」的百媚千姿中,一層一層剝開洋蔥的心。

飲食
【大糧倉】從雜糧開始的食農教育之旅

現代小孩普遍不識五穀雜糧,甚至沒看過雜糧原來的模樣。基隆市成功國小參與農糧署「113年國產優質雜糧輔導推廣教育計畫」,讓孩子們從播種、田間管理、採收到做料理,全程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歷程。小朋友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仍直呼好好玩,更發現各式各樣的雜糧作物,原來可以做出那麼多好吃的食物啊!

辣炒鹹菜
飲食
【百元風味鈔】思念的酸鹹味:辣炒鹹菜

說起鐵路便當,哪道配菜最好吃?對我來說,不是主菜滷排骨、不是滷蛋、不是紅色豆絲,最好吃是那一小筷子的炒鹹菜,配著白飯超開胃。

鹹菜的原料是芥菜(刈菜),冬天收成了大棵芥菜,肥美鮮嫩可以煮刈菜雞湯,苦甘醇美;也可以把整株芥菜先晒乾一日,然後將略凋萎的芥菜平鋪在地上,一層芥菜、一層粗鹽如此堆疊數層。

發哥做魚丸已經有二十年了,一年只有在黑鮸魚漁獲季時他才做魚丸。
飲食
【飲食身世錄】幸福的黑鮸魚丸

秋末入冬正是鮸魚季節,每到此時,東引島上一些店家會開始打鮸魚丸。

至少不管什麼魚丸,魚的含量必須在五成以上,才能稱為魚丸,商家還必須寫出魚種跟魚肉比例,哪怕是混了不同的魚都要寫清楚,這才能保障消費者,也能提升魚丸加工業的品質。

「快,發哥開始做魚丸了。」我在東引島上,接到當地朋友訊息,便趕至發哥的工作室,幸有貴人引路,才得以一探魚丸的完整製作過程。

經典英式聖誕大餐。
飲食
【異鄉人英式餐桌】英國聖誕大餐

小時候總是嚮往聖誕節。
童話故事書裡精彩的插圖,畫著油亮大烤雞、美麗的雪景、角落壁爐裡的火在燃燒,襯著一棵華美聖誕樹,一家人有說有笑的圍繞在餐桌前享用聖誕大餐。身在臺灣還年幼的我並不理解,為什麼我們家的聖誕節跟書上差這麼多?

自二樓飲食區俯瞰,口福眼福都大飽。
飲食
【菜市人生場】要西市場放棄諧音哏真是太難了——屏東西市場

歷經兩年改建,今年夏天重新開幕的屏東西市場,擁有整齊劃一的攤位擺置,和規格一致的招牌設計。看似沒有太多隨機驚喜,然而定睛一看:賣包包飾品的「海飾盛樓」、賣果汁的「思菓驛」、不確定在賣什麼的「包珊包海」……本來只是要買個菜,演變成諧音哏蒐羅之旅。

津沙境天后宮的建築與洗石子地板,是戰地時期阿兵哥所做。
飲食
【神明好農情】津沙媽祖與老酒的祕密

每到冬季,我就開始想念馬祖的老酒麵線。那一碗麵線的魅力,在於香醇老酒對熱湯的提味。馬祖處處有老酒,被公認為「老酒故鄉」的地方,就屬於南竿島上的津沙村了,而少人知道的是,津沙老酒的好,背後居然有媽祖的功勞。

老酒主要材料是糯米、紅麴菌與水,津沙村裡有兩口百年青石古井,相傳就是甘甜的井水,為津沙老酒贏得盛名。

茶館會定期更換花材,品茶的同時,也能感受季節氛圍。
飲食
【四方茶話】大悲水與大悲茶

回首今年的專欄文章,前往了各式各樣經營方式的茶園,或隨性拜訪友人推薦的茶行,皆是想突破自己最初習茶的框架。

培養我最初的茶知識基礎,是曾經工作過的「紫藤廬」茶館。離開紫藤廬後,雖知自己功力遠遠不足,還是急著出外闖蕩。直到遇上疫情,跟著大環境冷靜,意外獲得沉澱的時空。

苗栗水粄
飲食
【地方臺味】苗栗水粄

苗栗客家庄裡常見的水粄,類似閩南稱的碗粿,但水粄口味有甜有鹹。原料簡單,由米磨成漿之後蒸熟而成,本身沒什麼味道,外地雖然少見但應該也有賣,醬料往往是美味差異的重點之一。

鹽煮洋芋溫沙拉
飲食
【百元風味鈔】尚未老去的巴黎:鹽煮洋芋溫沙拉

海明威最為人所知的散文,恐怕就是晚年寫成的回憶錄《流動的饗宴》,描寫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六年間,自己與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生活種種。彼時海明威剛剛辭去記者工作,開始嘗試寫小說維生,他遊蕩於不同的咖啡館、讀文學作品、與美麗妻子去賭馬,亦述及與其他文友的交遊故事:葛楚.史坦、艾茲拉.龐德……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史考特.費茲傑羅。

探源馬來糕,可看出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相互的影響。
飲食
【飲食身世錄】馬來西亞的馬來糕

吃港點時,你會來上一籠馬來糕嗎?我很愛,只是想吃到極品不容易,比較常踩雷,吃到外型膨鬆、入口乾黏的版本。

香港美食家梁文韜接受《香港經濟日報》採訪時表示,一顆好的馬來糕,需要掌握三個要點:鬆軟有彈性、不黏上顎、整體質地一致。會把不黏上顎當重點,想必有被黏過的經歷,看來大家都踩過雷,這樣想想,我就比較釋懷了。

烘烤完成的蘋果奶酥,搭配冰淇淋,療癒。
飲食
【異鄉人英式餐桌】蘋果奶酥Apple crumble

英國知名電視影集《Friday Night Dinner》,講述一個尋常英國家庭每週聚餐的趣事。這家人每週最期待的甜點,就是蘋果奶酥,他們在戲裡稱之為「Crimble crumble」,為了這個甜點搞出不少無厘頭鬧劇。出了戲,蘋果奶酥在許多英國人家中也有相同的地位,是家庭聚餐常見甜點。

東三水街買氣盛,日日都像要過年。
飲食
【菜市人生場】萬華最火一條街——東三水市場

每天早上,萬華有一條街最火熱,人們用這條街的名字,給開在上頭的菜市場起名,曰「東三水市場」。

熟雞鴨、果物點心、冷凍餃子青菜攤,穩穩在這兒開上好幾年,街上有什麼變動,都是片刻內人盡皆知。這樣的迷你社區,也絕對是選舉期間候選人鍾愛的拜票地,攤商笑迎各方人馬,轉身後心有所屬。

葉人壽在公田中分享新種的樹。
飲食
【四方茶話】一杯野茶的因緣

一早起,跟隨葉人壽與張志聰驅車前往茶園。他們口中稱為「公田」的地方有兩處。原本的地主是葉人壽家傳的耕地,張志聰因拍攝紀錄片《人在草木間》而認識葉人壽,後續加入製茶,也一起照料茶園。

上山的路徑不見路名,停車後,只有一條石頭小徑,爬進茶園前,先經過錯落的杉木雜林,整個人連爬帶走,來到一處稍微開闊的地方。眼前,全是比人高的茶樹。

山道途中,不時看見尖聳如槍的槍岳。
飲食
【山路食藝】被寵壞的登山客

約老友L九月底飛日本,走三天兩夜的「表銀座縱走」。原本考慮帶帳篷,但後來沒花太多時間就決定全程住山屋了。原因很簡單:日本山屋的吃住條件簡直寵壞人。

表銀座是走在所謂的「北阿爾卑斯」山脊上,途經燕岳、大天井岳和槍岳,尤其尖聳如槍頭而得名的槍岳,在日本岳界地位崇高,因此也有人說表銀座縱走是一生必走的路線。

臺中大麵焿
飲食
【地方臺味】臺中大麵焿

我的臺中滋味,就是「大麵焿」,這是未嚐其實先得其味的麵點,島上除臺中外似不得見?兒時記憶是臺南,成家則在宜蘭,前者是美食天堂,後者以羹聞名全島;復因我本省人卻長於臺中眷村邊上,喜愛各式麵點,儘管如此,大麵焿在我心中無可取代。

醬滷虱目魚頭、乾煎魚腸 食材:魚頭5顆 20元/魚腸2副 15元/醬油 半碗/糖 少許/薑絲 適量
飲食
【百元風味鈔】臺南人的迷宮飯:醬滷虱目魚頭,以及乾煎魚腸

飲食文化之中最艱深的層次,不是完美的大塊肉,而是內臟、皮骨、頭尾,那些本來會被丟棄的零餘部位,才是料理界真正的決勝修羅場。
在傳統市場買菜,中小型魚貨通常是一條一條賣,唯獨虱目魚例外──虱目魚是分部位販售的。一隻虱目魚,大致會分成幾個不同的部位:魚頭、魚肚、魚柳、魚皮,以及魚骨。原因是虱目魚雖然營養豐富又鮮美,但多刺,魚刺還會分岔。若是整隻下去料理,不會剔魚刺的人,被鯁住會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