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茶具與茶聚──初訪穆葉茶房

風格華麗充滿貴族氣息的茶具組。

風格華麗充滿貴族氣息的茶具組。

文字╱攝影 小令

永康街一帶,巷子裡的老公寓前,順著「穆葉茶房」招牌走上三樓,參加每週六晚固定的茶聚。

茶聚的形式,是茶房主人芝毓,想以更放鬆的方式,歡迎對茶有興趣的新舊朋友,一起品茗。三、四個小時中,可能喝到四至八款茶品,每次的茶品都不固定。

過往,跟芝毓在茶館工作認識。十年後,芝毓經營起自己的茶空間,尤其令我驚豔店內的茶具,與我們過往共事時接觸的風格迥然不同。

「總不能要每個人都喜歡侘寂(Wabi sabi)呀。」芝毓說,她也會被侘寂吸引,但不會因此只有單一審美標準。我追問她認知的侘寂風格,芝毓說,乍看很素,追求意境為主。

接著,她不斷從收藏中,拿出各式各樣色彩畫風的杯具,頻頻問我不覺得很美嗎?茶席上的友人接話,說很「花」。芝毓轉頭對友人,不卑不亢,明確而大方地說:「我就喜歡它花。」

色調亮眼的廣彩蓋碗杯。
色調亮眼的廣彩蓋碗杯。

最初,我們在共事時,都未曾把薪水投資在茶具上,一方面薪水主要以買茶葉為主,進一步考量則是茶具昂貴,我會藉口說先鍛鍊看東西的「眼力」,要買再考慮。重逢後的我們談及此事,都有相同惋惜,直到現在才有餘裕或機緣購買自己的茶具。

芝毓說,決定開店後才開始認真收茶具,彷彿整個宇宙動起來幫她,幾個月內收到足夠數量,開店經營,包含販售。她俏皮說自己的「玩具」很多;茶桌上確實也常聽前輩說,茶席其實就是大人的「家家酒」。

芝毓收的茶具在風格上,偏好青花瓷或廣州彩繪瓷器。但她也善於欣賞手作感的痕跡,譬如玻璃製品因價格便宜,常是入門的選項。但芝毓除了一般工廠製的玻璃,也買人工吹製的玻璃,教我欣賞其中的光澤差異,與殘留氣泡的「不完美感」。

有不少茶具甚至給我貴族或皇家氣息,芝毓才告訴我,日本當初會有侘寂,也是幕府將軍為了要跟皇室的「華麗尊貴」互別苗頭,另闢一條美學之道。我追問她挑選茶具的標準,被她一句駁回:沒有標準。一如她當初開設穆葉茶房,是希望能像咖啡館一樣,讓人自在來去地使用空間,輕鬆品茗。

我看著其中一個公道杯(俗稱茶海)造型花俏,問她怎麼挑公道杯,芝毓幽幽地說:「其實能不用的話,儘量不用,因為會降溫。」

從茶壺直接出湯入杯的溫度,確實是最理想,但如果經過公道杯,會降溫一次,接著從公道杯再倒進品飲杯時,會降溫第二次,最後入口的溫度,已遠不是直接從茶壺倒出的理想溫度。如果要略過公道杯,直接從茶壺倒入每個杯中,還要公平分配,則非常考驗功力。

公道杯的杯緣有花形的設計。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