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何桂育
不知道你去餐廳用餐時,是否看得懂菜單?相信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愚蠢,怎麼可能看不懂菜單?
的確中文的菜單因為生活習慣,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東坡肉、左宗棠雞、避風塘炒蟹等等,就像我們知道太陽餅沒有太陽,老婆餅沒有老婆。但偶爾也會遇到宴席菜單上寫著「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種抽象詩意的菜名,這種時候憑藉著想像力,也能猜到是二種圓形食材的組合,但什麼是大珠?什麼是小珠?鵪鶉蛋?魚卵?還是魚子醬?
旅居法國二十年至今,我還是常常在巴黎的餐廳用餐時,對菜單上出現的各種食材和詞彙提出問題:「這是什麼?」這麼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的法文很爛,但相信我,就算是法國人也不見得完全看得懂餐廳的菜單。所以在點餐時,大家都會問侍者關於菜單上看不懂的詞彙再做選擇。不懂的時候不用覺得不好意思開口詢問,因為這是我們一窺料理文化的方式之一。
一家餐廳的菜單傳達了太多的訊息,這些訊息包含了主廚的背景、食材用料的等級與創意,還有背後文化的傳遞。如果沒有做功課地隨便走進一間餐廳,在菜單上看到Fêta1、Tarama2這些地中海常見的食材,可以想像這家餐廳應該是以地中海料理為主。但地中海沿岸的國家不少,如果我們又在菜單裡看到伯羅奔尼撒的蜂蜜3和斯巴達的橄欖油4,接著看到希臘科孚島特產的薑汁啤酒Tsitsibira或Mastika茴香酒,那就算這是一間法式料理餐廳,我們也可以知道主廚來自希臘。
除了從菜單中得知主廚的背景,還可以從使用的食材獲得主廚要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初春時鮮嫩的豌豆、大暑時豔紅的番茄、入秋後的菊芋或冬季的黑松露,菜單的食材透露著四季的變化,法國人在飲食上和京都人頗為相似,隨著季節吃當季食材。而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危機,我們也可以從菜單上看到一些主廚友善環境的選擇,像標示食材皆來自方圓百里以減少碳排放,或餐廳自有農場、減少廚餘等等。這些年來,這樣的米其林綠星餐廳在法國越來越受歡迎,永續意識也是在傳遞餐廳主廚的生活哲學,所以我們在這些餐廳的菜單上,有時會看到食材的產地,有時會看到農夫的姓名。
說了這麼多,我們都還沒說到法式餐廳菜單上的歷史相關名詞。比如說菜單上寫著VGE湯,VGE是法國前總統季斯卡姓名的簡稱,這道湯品是法國廚神保羅·包庫斯(Paul Bocuse)為季斯卡總統而創作的。因為保羅·包庫斯有一天收到了來自法國總統府的信件,說總統要頒發榮譽軍團的騎士勳章給他,結果是朋友的惡作劇。但季斯卡總統得知後卻真的頒發了騎士勳章給廚神。因此保羅·包庫斯創作了這道濃湯給季斯卡總統,裡面有雞肉、肥肝和新鮮的黑松露,最重要的是上面有一塊蓬鬆的酥皮,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酥皮濃湯的由來。
- Fêta:一種受到原產地名保護的希臘乳酪,傳統上是由綿羊奶製作,有時也會混合山羊奶。這種用鹽水凝固和保存的羊乳酪,據說早在幾千年前就存在巴爾幹半島,不過由來眾說紛紜。到了拜占庭時期,西元一四九四年,才被一位到希臘克里特島的義大利旅人,詳細記錄下Fêta在鹽水中儲存的情況,是Fêta乳酪最早的史料。而Fêta這個名字也和義大利人有關,源自十七世紀時義大利文的Fetta,也就是切片的意思,如今Fêta是希臘最有名的乳酪。
- Tarama :一種源於希臘和土耳其的開胃菜,是用鯉魚、鯔魚或鱈魚的魚卵,和麵包、橄欖油與檸檬製作而成。一般說來,天然的Tarama沒有顏色,如果看到粉紅色的Tarama,通常是工業化量產製造時,添加紅色色素的結果。
- 希臘的伯羅奔尼撒是一個尚未過度開發,充滿大自然環境的半島。島上有不同樹種或花卉的蜂蜜,筆者曾經在奧林匹亞鎮上買過當地蜂蜜,品質極優且風味細緻。
- 斯巴達自古希臘時期至今就盛產橄欖油,是希臘的橄欖油重鎮之一,當地還有一個橄欖油博物館,告訴大家橄欖油的由來與歷史,還有橄欖油的各種使用方式。
作者 何桂育 Kuei Yu HO
旅法設計師,經營以巴黎各種藝術、時尚與設計展演第一手報導的臉書專頁「巴黎不打烊」。另外同時經營以法國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Podcast和以法國飲食文化和展覽為主要內容的「巴黎不打烊」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