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淺談出水與斷水──初訪稼惠

稼惠特別從高雄北上帶來的瓷壺,手工感與美感兼具。

稼惠特別從高雄北上帶來的瓷壺,手工感與美感兼具。

文字╱攝影 小令

我們相約在以販售、介紹英式紅茶為主的茶店:tea room SERENDIP。就是這間店,讓我第一次意外瞥見稼惠製作的白瓷壺,而央請店主介紹我們認識。她此次帶來的白瓷壺都是手拉胚製成。每一把壺略有不同差異,不論大小、形狀、釉料。看得出手工感,卻絲毫不減優雅的美感。

美術班出身的稼惠在大學畢業後,留在校內陶藝老師的身邊工作六年。接著,前往日本打工度假。過程中思考自己的未來是否要繼續做陶。最後決定先回職場,進入陶瓷博物館工作。即便不是一開始就篤定製作瓷器茶具的道路,但因為陶博館的機緣,嘗試參加陶藝相關比賽,幸運獲獎,用獎金買了第一臺小型電窯。不久,為了工作室的空間需求,搬遷至高雄。

稼惠說,決定要做茶壺,是因當初跟隨的陶藝老師以製作中式茶具為主。於此同時,她也學茶喝茶,才逐漸較常製作茶具。她很快就發現自己對於紅茶的喜愛更勝烏龍茶。除了香氣迷人,紅茶的湯色在白色茶杯裡的美感深深吸引著她。不僅如此,市面上的茶具她總覺略有些美中不足之處,才開始製作自己的茶具。

茶具製作都從模仿起步。對「喝茶」一事的熟悉度,也會影響創作茶具時,需要兼顧「器皿使用者」在意的部分,而不能只是糾結於「製作者」因熟悉材質而隨之在意的細節。譬如,客人試水時,一般是想要看「出水、斷水」的乾淨俐落與否,但稼惠在瓷器表面有上釉,釉會讓水分子順流而下,形成一般所謂的「壺嘴流口水」。解決方法也許是把壺嘴做尖,但又怕容易敲壞;或是把壺嘴的釉刮掉一點點,但刮掉釉,也容易讓茶湯顏色吸附其上,吃色得更明顯。最終,稼惠反推回去問自己、去取捨:斷水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我自己泡茶喝茶,如果遇到喜愛的茶具不夠完美,例如壺嘴流口水,對我而言不是問題,原因是儘管流口水的狀態與程度,實際影響清潔與美觀,我更在意的重點,是茶湯本身泡得如何。如果買壺是要評估茶壺的整體,那麼出水、斷水漂亮與否,只會是其中一個環節,如果只據此決定要不要購買,確實會讓一個茶具製作者千絲萬縷地糾結。

我最驚訝的還是第一次看到手拉胚製成的瓷壺。茶壺的細節之多,遇上瓷土的成本昂貴,與設計壺具的細膩需求,要達到平衡並不容易。稼惠也很清楚,當製作者與使用者在意的點不同,製作者用心的部分,使用者如果沒有明顯差異感受,結果就是讓製作者的心血過度投注在不敷成本的付出。稼惠補充,如果喜愛一把壺,卻遇上斷水不俐落的狀況,其實也可以借用泡茶技巧解決。

回家才試出水,結果漂亮到不行。
回家才試出水,結果漂亮到不行。
稼惠手執的是中式茶壺,另一把壺型更大的是英式茶壺。
稼惠手執的是中式茶壺,另一把壺型更大的是英式茶壺。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