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好食蔬】找到栽培密碼,打造萵苣王國

萵苣又稱美生菜,主要產地包括雲林縣西螺、麥寮、崙背、斗南。

萵苣又稱美生菜,主要產地包括雲林縣西螺、麥寮、崙背、斗南。

文字 王鈺鈴/攝影 吳尚鴻

雲林「三欣園藝」以栽培文心蘭起家,卻在葉萵苣產業發現更多商機、更多可能性。十年耕耘,三欣不僅打破亞熱帶氣候的緊箍咒,周年生產十一種溫帶葉萵苣,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生吃熟食都美味的「美生菜」,徹底征服臺灣人的胃,並憑藉第四代智慧溫室,實現百分之九十自動化的目標,以精實人力創造十倍產能,除了站穩中層消費市場,更搶先布局農業淨零碳排放商機,搶攻美式連鎖速食市場,十年淬鍊,「萵苣王國」已悄然成形。

無心插柳,轉種葉萵苣

萵苣又稱為妹仔菜、鵝仔菜,臺灣人則更熟悉美生菜的名稱,主要產地包括雲林縣西螺、麥寮、崙背、斗南等地。萵苣是溫帶作物,早年產期集中於秋冬季,夏季需仰賴進口,盛產季節與市場需求正好相反,即使冬天價格看俏,也非農民心中首選的好生意,但產銷履歷達人、三欣園藝負責人曾明進卻看到不一樣的機會。

十年前,因為歐洲客戶一封夾錯附檔的信件,開啟了三欣園藝的萵苣之路。憑藉原有的文心蘭溫室栽培基礎,讓曾明進轉作葉萵苣幾乎「無縫接軌」。從簡易溫室、玻璃溫室到引進全臺首座智慧溫室,三欣園藝十年磨一劍,躋身臺灣前三大業者,每周產量高達十公噸,家樂福、屋馬燒肉、金色三麥、樂檸漢堡都是他的客戶。

曾明進以文心蘭為農業事業起點,持續投入設施精準農業,第
二代曾穎榆已開始隨父親學習經營。
曾明進以文心蘭為農業事業起點,持續投入設施精準農業,第二代曾穎榆已開始隨父親學習經營。

跨國合作,找到栽培密碼

智慧溫室不稀奇,但六十年前一坪十萬元「用來種菜的溫室」,可不是人人願意投資。「三欣」目前生產主力的第三代智慧溫室,分別位於大林、斗南,總面積約五百坪,造價高達五千多萬元。多年來,吸引國內外逾四百輛遊覽車的農戶、專家學者前來觀摩。客製化的軟硬體,不僅是「錢堆出來的」,更突顯曾明進、曾穎榆父女的用心良苦,以及獨特的經營理念。

每當有人探詢成功的祕訣,曾明進總說,沒有撇步,但也絕非一招半式走天下。他強調,三欣以擬人化的概念栽培萵苣,把植物當成人,了解其生理功能,再從物理性角度設計栽培管理方法,而且保持彈性、隨時調整。

為模擬自然環境,三欣自日本引進用於北京鳥巢與水立方奧運場館的F-Clean膠膜(氟樹脂薄膜)。這種膠膜透光度達百分之九十四,人站在溫室裡,看不到影子,均勻的透光性,讓溫室栽培達到與露天栽培相近的光源及亮度,即使在溫室裡,植物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萵苣種子、介質(泥炭土)、培養液全部從歐洲飄洋過海,培養液更是祕不外傳的關鍵Know-How。曾明進說,為了找出最佳「密碼」,他將培養液、回收水及植株等寄到荷蘭,由專家分析、調整成分,反覆多達五十次,如此不厭其煩,只為獲得最佳的組合標準。

為適應臺灣氣候,農場採層架式育苗,利用LED
燈、不同光譜讓幼苗生長。
為適應臺灣氣候,農場採層架式育苗,利用LED燈、不同光譜讓幼苗生長。

物聯網助力,管理E指搞定

灌溉系統則採用「類水耕」,委由系統商設計軟硬體,在智慧溫室裝設感應器,監控給水、施肥及溫度控制。流入回收槽的培養液,感測器確認並無有害物質,即可消毒後再使用,不僅排放水量比傳統水耕少,戶外微型氣象站也可即時判斷氣候條件,開啟溫室天窗、風扇等設施,大幅降低用電量。病蟲害防治則採用精油、天敵昆蟲等方式,不用化學農藥,以天然資材確保生食蔬菜的安全。

複雜的作業流程,全透過物聯網(IoT)遠端監控與啟動,甚至異常警示通知等,管理者只要打開手機、平板、電腦就能「E」指搞定。溫室運行的分分秒秒,也透過IoT收集後進行大數據分析,確保溫室在最佳生產標準下精準運作。科學化管理的結果,讓「三欣」的萵苣採收期從原本六至七週縮短為四週,而且良率高達九成。高品質的萵苣,讓不打廣告、不聘業務的三欣,照樣吸引知名企業慕名而來。

此外,三欣園藝也協助雲林兩家規模較小的業者規劃智慧溫室,並提供技術支援、萵苣種苗,形同三欣的衛星農場,互惠互利。另外,為強化冷鏈物流,提升品質,推動一貫化機械作業,二○一九至二○二三年間,並獲得農糧署補助育苗臺車、蔬菜半自動播種機、蔬果脫水機、渦流式微氣泡清洗機、紙缽自動播種線、組合式冷藏庫等設備,提升「三欣」的生產設備。

三欣園藝以「養液薄膜技術」的類水耕方式栽培生菜。
三欣園藝以「養液薄膜技術」的類水耕方式栽培生菜。
設施栽培透過感測器、自動控制系統和數據分析,有效地管理溫度、光照及灌溉水等資源。
設施栽培透過感測器、自動控制系統和數據分析,有效地管理溫度、光照及灌溉水等資源。

溫室全自動化,突圍缺工困境

然而,人口高齡化、缺工嚴重,是農業大縣普遍面臨的困境,自動化雖可解決人力問題,但農地破碎不連貫,無形中提高投資成本,多數小農心有餘而力不足,曾明進深知,隨著時間推移,困境勢必愈來愈嚴重,決定放手一搏,仿效荷蘭、德國打造第四代全自動智慧溫室。

曾明進說,規劃中的全自動智慧溫室,已向台糖承租七公頃土地,第一期投資三億元開發一公頃,完工後,將成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全自動化蔬菜溫室,百分之九十作業可透過機具、機臺自動化,大幅節省人力,並提高良率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五百坪廠房為例,需要八到十個人力,每週產量十公噸,全自動化後,面積增加六倍,但人力需求只增加兩倍,卻創造十倍產量,擴廠後不用擔心缺工影響產能。

風險與報酬相伴而生,喜歡創新的曾明進,也有務實的一面。碳足跡與碳稅列入成本已是時勢所趨,跨國企業鼓勵採購在地產品,以符合碳排放淨零的目標,在他眼裡,自家萵苣周年生產的優勢,商機龐大。

農業淨零碳排放,搶占先機

曾明進指出,生菜市場底部、產值占比最大的火鍋店、美式連鎖速食店,每公斤生菜售價約一百五至兩百元,光是臺灣麥當勞每月葉萵苣需求量達四十至五十噸,而麥當勞總公司二○二六年起不再從美國供應生菜,而三欣園藝全年穩定生產的技術優勢,加上產能可望擴增十倍的第四代全自動化溫室,搶占市場,蓄勢待發。

曾明進規劃第四座全自動溫室期間,曾有創投公司上門提案投資,最終因財團考慮EPS後放棄,三欣依原訂計畫,獨資、分期開發,小農羨慕的大手筆,卻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壓力,曾明進笑說,自己的心臟比較大顆。玩笑背後,是迫切渴望改變的決心與勇氣。

年輕時,獨霸嘉義地區第四臺廣告市場,二十九歲為接棒家族文心蘭事業,重回嘉義大學園藝系當起大齡學生,中年再度挑戰種植溫帶葉萵苣。非典型的從農人,曾明進從不同行業汲取經驗,自成一套的鋼索理論,在作物種植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取得了最佳平衡。

出貨前做好品質管理,提供消費者新鮮又安全的蔬菜。
出貨前做好品質管理,提供消費者新鮮又安全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