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人生場】市場像酸菜一樣──嘉義溪口鄉露天市場

與其說香味,酸菜更是一種風味。

與其說香味,酸菜更是一種風味。

文字╱攝影 蘇凌

要找臺灣各地菜市場挺簡單,在Google地圖搜尋「鄉鎮名+市場」便是。然而嘉義縣溪口鄉卻是個例外,打上關鍵字,卻不見菜市場——幸好,要在臺灣找地方市場,還有個法子,直接殺到當地老街區,問人。

溪口鄉的中正路是條蜿蜒的小街,街口鐵皮屋下,有家半露天的「永和豆漿」。屋簷下以塑膠紅繩綁了幾塊紙板,每張上頭以毛筆大大寫著蘿蔔絲、水煎包、胡椒餅,和一般永和豆漿店鋪相比,簡直陽春,而大姐依然驕傲表示:「我們師傅是臺北永和豆漿退下來的。」功夫在手,處處皆永和。

「菜市場?怎麼會沒有!」大姐手舀豆漿,朝中正路方向努努嘴說:另一頭就是啦。

抵達市場前,沿途風景已然精彩。這條小道曾經非常風光,人來貨往,百業集合於此,如今中正路非常清寂;然而它的沒落,成了一張保護傘,沒有開發便沒有拆除——路上連棟磚造街屋挺立,開過百年的「張濟生中藥房」,歡迎人入內看看因代代煎藥燻黑的木頭牆面、沙拉油桶改裝的藥箱,和為了自閣樓垂降藥材設計的天花板開口。離它不遠處,是有著木拉門與六角形地磚的「強生家畜診所」,今早依然開業,店面斑駁而底氣很足。無牆面彩繪、沒張燈結綵,這條街,老得很自然。

走著就遇上橫亙的忠孝街,這一帶,便是沒人在Google地圖上給它定位的溪口鄉露天市場。大姐開來一輛暗紅色廂型車,在路邊白線後停妥,把紅色格紋、膚色豹紋、粉紫色條紋、艷紫色菱格紋的衣衫掛在車外,就成了當地阿嬤的Uniqlo。剛下完田的阿嬤騎機車過來,她身穿極光紫羽絨外套和桃紅雨鞋,又挑了件孔雀粉毛呢外套。接著上門的是穿櫻花粉條紋襯衫與石英粉色袖套、搭配深靛紫束口褲的阿嬤——對了,她的腳踏車是葡萄紫。近距離觀察阿嬤購衣現場,不得不承認我們籠統稱之的「阿嬤紫」,其實件件Unique。

「妳生做真媠啊(senn-tsò tsin-suí)!」大姐忽然轉頭衝著我說,我低頭看看自己,一身黑藍米色——沒有「阿姨紫」,也可以漂亮。

馬路兩側小販集結而成的市集,無固定攤臺與招牌格式,必須各自搭建生意場,電線桿上掛塑膠袋、保麗龍箱堆成桌,眾攤位設計理念一覽無遺,市景豐沛,即便攤位不多,卻能走上很久——走到最後,夥伴突然表示:「呃,怎麼好像有個臭酸味?」

原圖輸出,無安裝粉色濾鏡。
原圖輸出,無安裝粉色濾鏡。
張濟生中藥房以沙拉油桶改造的藥箱。
張濟生中藥房以沙拉油桶改造的藥箱。

作者 蘇凌

本業應該是劇場,但更常進菜場,並將見聞記錄於粉專「蘇菜日記」。著有《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主持鏡好聽Podcast節目《老地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