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菜市人生場】早起有餅吃,晚起有肉吃──澎湖北辰市場

五點鐘確實太早,市場攤位要不未開張,要不正備料,沒有太多交易的可能⸺除了一個燒餅攤。北辰市場赫赫有名的老張燒餅,檯面上已有多種口味待售,這時我才明白原來他們的餅類如此多樣,畢竟過去早上八、九點來,總是只剩兩、三款。夫妻倆各執一麵糰,太太將菜餡兒填入麵皮中,包出他們稱之為「私房菜」的餅,先生將層層疊覆的油酥麵塊貼著煎鍋邊排成一圈,同時力推我們試試那撒滿砂糖的牛舌狀燒餅「媳婦餅」

飲食
【菊島喫風土】冬──挽紫菜賺加菜金

東北季風呼嘯,小島上的農作物依著硓[石古]石牆,抵抗鹹水煙扎根生長,在這樣深秋轉入寒冬的蕭條時節裡,與一般農作物相反,紫菜正牢牢抓著海岸玄武岩面,在強風巨浪及寒流的滋養下快速長至黑絨絨一片,愈冷愈是茂盛,也衍生出澎湖獨有的「黑金」經濟。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越南河粉

爸媽算是很願意在食物上嚐鮮的人,小時候被帶去各處吃飯,異國料理也嘗試不少。有一陣子我爸很喜歡吃越南河粉,幾乎每個禮拜都領著全家去家附近的越南小吃店吃上一碗。稍微長大一些,又被領著去吃一些新挖掘的越南河粉店。當時河粉的味道我其實也已經不記得,只記得全家一起說要吃Phở 的那種心情:離家不太遠,可以一起散步過去,很輕鬆的外食,雖然有時候我們抱怨又要吃Phở,但都還是坦然接受。

飲食
【食材指南】辣豆瓣醬

豆瓣醬如何成為岡山名產,劉宇邦侃侃而談:「我的祖父是空軍士官,原籍四川,後來隨著政府來到臺灣,一九五〇年落腳岡山,安插在空軍通信學校。後來,祖父虔誠修道,但當時軍中不怎麼允許這類信仰,屢勸不聽就把他開除了。不是空軍自然不能住眷村,只好另謀生計,開始製作豆瓣醬,上街叫賣。」

飲食
【食材指南】醬油

「臺灣西螺醬油很有名,但原先指的是醬油膏。醬油加入糯米後,做成膏狀,就是醬油膏。西螺算是得天獨厚,一年有兩百多天都享有充足的日照,極佳的醱酵環境,再加上水質含鐵量低,造就了豆製品、醬油類的先天優勢。」鍾政衛說。夏令時間因為日照足、溫度高,靜置醱酵大約需要一百二十天,冬天日照不足、溫度低,所以需要到一百八十天。西螺的「瑞春醬油」至今傳承到四代,首代為鍾琴,日治時期於虎尾醬油株式會社學習釀造技術,而後一九二一年,鍾琴在西螺新街創辦瑞春醬油。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恁樣鹹醢味

鹹醢是醃漬類醱酵食品,源於客家人的儉省精神,要把用物、食品的利用發揮到最極致。李仁富說:「以前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也沒有冰箱,大多會用醃漬去保存與延長食材使用期,我們海客也是,大的魚可以晒成魚乾,小的丁香魚當然也不能浪費,醃起來是最好的辦法。」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一杯酸柑茶,一個文化縮影,一份情感傳遞

酸柑茶製作需經歷九蒸九晒,因為透過濕熱作用,可促使內料含有的酶,結合空氣中的黑麴菌與酵母菌等微生物進行醱酵作用,轉化並降低苦澀味與青草味,過程中亦會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與胺基酸,增添酸柑茶的風味與香氣,使之更為醇厚。費工費時的緊壓茶是怎麼開始製作契機?劉還月表示一切的開端源自父親,「我搬回來北埔十多年了,因為厭倦臺北的生活。」他早年從事文學創作,得了許多大獎,包含《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寫了一百多本書,曾做過美術編輯,也是紀錄片導演,橫跨多種領域。

飲食
【餐桌上的產地】夜裡的鵝黃燈光──咑瑪糆

咑瑪糆(Tmmyan),泰雅醃豬肉,和阿美族的喜烙(Silaw)齊名,是泰雅族代代相傳、廣受族人喜好的食物,也是款待客人必備的料理之一。傳說中第一次嘗試咑瑪糆的人特別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想看到品嚐者臉上,那道瞬間微妙的神情……因颱風海葵過境,採訪順延了一天。抵達宜蘭大同鄉,山邊清晨天色尚不明朗,雖未見放晴,但已無風雨。沿玉蘭社區蜿蜒的小巷,徐徐順山而上,途中盡是原住民部落景觀,路的盡頭「田媽媽泰雅風味館」招牌映入眼簾。

飲食
【食趣聞】臭美食家:經典臭豆腐最愛哪一盤?

美國知名媒體CNN旗下的CNN TRAVEL,於二〇二二年公布五十大亞洲街頭美食,臺灣以珍珠奶茶、鹽酥雞與臭豆腐入選名單。其中,臺式臭豆腐作為享譽全球、臺灣最出名的醱酵食物,也曾名列米其林必比登小吃推介,其美妙臭味之兇猛與咀嚼留香之好吃互為對比,食感魅力倍增,堪稱是所有臭美食家心中獨一無二、永難取代的「異香美味」初戀。你的臭豆腐初戀是哪一盤?

飲食
【隱味食肆】北方澳人的甜點店

朋友Marcos開車帶我去吃甜點。停妥車後,我們步行一小段路,此處已偏離南方澳鬧區,映入眼簾的是兩排蓋得一模一樣的二層樓樓房,建築四四方方,連磁磚也沒貼的灰色裸牆,一戶挨著一戶、隔牆單薄,感覺只要一罵小孩,左右鄰居都聽得到。我一下就接到兩個意外:一是此處竟藏著一家現代感的戚風蛋糕專賣店,二是一推門發現,非假日的日子,店內竟幾乎滿座,原來早是網路紅店。「地熱小姐」的蛋糕,與其他店家在外觀上有明顯差別,它並非提供切片蛋糕,而是完整的四吋戚風,賣相更討喜、自用分食兩相宜。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便當

從國小到高中,記憶裡的教室總是飄著蒸飯箱的潮濕氣味。每到午休前最後一節課尤其濃烈,鐘聲一響,值日生或某個熱心同學打開蒸飯箱,大家一湧而上各自領走自己的便當。一般而言同學們會三三兩兩坐一桌,互相分享今天帶了什麼菜。不過這種溫馨同窗情節不曾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媽為我做的便當是有名的不好吃,我每次打開便當,通常招來同情的眼神,沒人想夾我的便當菜吃。

客座主廚 廖小子
飲食
【鄉間食堂】客座主廚.廖小子/劍客的食感美學

臺灣知名美術設計師廖小子,本名廖俊裕。特殊長馬尾髮型搭花襯衫,腳踩藍白拖鞋。氣場與肌肉剛強、硬派,思考與言語卻聰明、柔軟。他的作品範圍橫跨藝術創作、書籍唱片封面、展場設計、視覺識別等。將研究烹飪、食材當作生活重心之一的他,今年首度以業餘私廚名義掌廚的餐宴,一售票即秒殺。

起油鍋爆香蔥蒜,加入剝好的臭肉魚乾與醬油、糖拌炒,就是澎湖在地最紲喙(suàtshuì)的開胃或下酒小菜。
飲食
【菊島喫風土.島民觀察】秋── 醬油、糖與臭肉魚乾

在澎湖,有一種被稱為「臭肉鰮」的小魚,牠被叫作這名字並不是因為嘗起來腥臭,而是不易保存。打撈上岸三、四個小時便開始腐壞腥臭而得名。因為這樣的特性,早期漁民出海將臭肉鰮打撈上岸後,會先鹽漬,再透過岸邊的魚灶,升火用海水將魚燙熟,接著將魚運至晒魚場晒乾,以利保存,最後才進入市場販售。

蘇澳是蘇花公路上通往花東的必經之地,曾帶動魚罐頭當伴手禮的契機。
飲食
【隱味食肆】充滿蘇澳味的魚罐頭

你對魚罐頭的記憶是什麼?遇上颱風夜停電,我最常是煮碗熱騰騰泡麵,配魚罐頭裹腹,那滋味讓我變得不那麼討厭颱風了。你最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魚罐頭?我最喜歡紅燒鰻。

當年幫公司在公園烤肉。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中秋限定的臺式烤肉

以前中秋,月餅我可以不吃,但最羨慕的就是別人家年年可以烤肉。無奈母親總是説烤肉太麻煩,又弄得一身煙味,所以我家中秋幾乎從不烤肉,只有源源不絕的月餅跟文旦。每每中秋時節將近,超市裡出現的各式各樣醃肉片與烤肉器材,於我都如浮雲,只有眼巴巴暗自羨慕的份。

自製西西里檸檬咖啡
飲食
【異鄉人的療癒餐桌】喝手搖飲是件很臺灣的事

大學同窗剛搬來倫敦,先入住我家。學生時期她一直都住我隔壁,我們在吃的方面很合得來,但就喝飲料這件事上剛好相反。她嗜喝飲料,十年前去她房間玩,冰箱裡一定有喝剩一口的幾杯手搖飲或便利商店飲料。後來去她老家拜訪,打開冰箱,發現她們全家各自喝過的飲料,一杯一杯錯落在冰箱各角落。

冰冰涼涼的風茹草茶,是我家夏天的常備飲品。
飲食
【島民觀察】菊島喫風土:簡單卻讓人不時想念的風茹茶

每到炎熱夏天,身體自然就會渴望來杯風茹茶。還記得某年國小暑假全家到西嶼觀光時,正中午被太陽晒昏頭的我直喊想喝冰可樂。「我們小時候哪有可樂可以喝!」父親站在大榕樹下的攤頭前,拿了一瓶黑黑的風茹草茶遞給我,「有井水可喝,頂多熬一鍋風茹加點砂糖,就是人間美味。」

熗鍋麵是一道再家常不過的麵,但質樸暖味。
飲食
【隱味食肆】質樸的暖味

在餐飲業裡,有些人會用自己的名字當作店名,不過王德福恰恰相反。他說:「我是先取了店名叫王德福, 因為諧音像wonderful,好記又喜氣,不過卻無法申請商標,說是要用自己本名才可以,那我乾脆把自己改叫王德福。」

飲食
【植物系.食旅日誌】香甜公路之旅

嘴饞,是出發旅行的藉口。「西瓜要採收了,快來吃。」接到小農的通知, 我們一家三口,彷彿家庭公路電影,老爺車引擎轟轟,與此刻的好心情一樣,興奮作響,縱身前往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