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酒肉穿腸過,農婦向前衝 吳佳玲與她的米酒孟婆湯

手把青秧,插滿田畦;有田有米,是我佳玲。

手把青秧,插滿田畦;有田有米,是我佳玲。

文字 蕭函青/照片提供 吳佳玲

宜蘭小農中,吳佳玲未必是最懂酒的一位,但她賣米酒的花招百出,確實很少有人超越。自稱諧星農婦的她,擺攤時會熱情招呼客人:「你應該有煮飯吧?」但現代人很少開伙,她就會改問:「那你會喝酒吧?」若客人沒喝酒,她還是鍥而不捨:「沒關係!要不要用酒來作菜?」在她使出渾身解數、說學逗唱一番後,有時候客人沒買米,卻帶了一支酒回家。

七十五年次的吳佳玲,曾是宜蘭最受關注的青農。二〇一二年她跟著「台灣農村陣線」來到宜蘭參加務農培訓,最後竟留下來種田,種出了自有品牌「有田有米」,甚至種出了老公跟孩子。如今她已是小農界的網紅,粉專追蹤人數破萬。她用輕鬆詼諧的文字描述務農生活甘苦,時而分享小孩臉肉嘟嘟的照片,廣受歡迎。

吳佳玲以父之名,深溝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海金米酒」。
吳佳玲以父之名,深溝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海金米酒」。

即使如此,要靠種稻養家活口,仍然非常困難。二〇一九年時她把田交給老前輩照顧,與先生黃京國一起搬回臺中石岡。他們整頓鄰居荒廢的橘園,投入新的戰場。「種橘子第三年,雖然還沒有辦法賺到很多錢,至少訂單很多了,這就是經濟作物跟糧食作物的差別。」米酒亦同,賣酒是她重要的經濟收入。

為了用米酒殺出一條血路,她積極參與市集擺攤,現場教客人做特調:「二十度的酒你加上雪碧、檸檬、薄荷和冰塊,四十度的就放冷凍庫,慢慢喝,隔天宿醉不會頭痛喔!」連帶小孩的媽媽她都可以推銷:「家庭主婦晚上來一點啊!喝完就不會想打小孩!」然後自己笑得花枝亂顫,客人也被她逗樂。

宜蘭冬季濕冷綿長,她會跟農友吳紹文兩人跑去羅東吃薑母鴨。「在宜蘭冬天你就是會想吃薑母鴨禦寒。」她還補充:「而且我們會帶自己做的酒。」小農什麼沒有、賣不完的米酒最多,兩人總是在腋下夾著一瓶酒就大搖大擺走進店裡。

「你們就那麼囂張的帶酒進去?」臺北俗的我不敢想像,她卻賊兮兮地笑著說:「對啊,其實薑母鴨店裡有一個櫃子,都是放客人寄的酒。」

傳說中羅東的薑母鴨餐廳裡,櫃子擺滿客人寄的酒。
傳說中羅東的薑母鴨餐廳裡,櫃子擺滿客人寄的酒。

她吃薑母鴨的儀式,就是先把米酒倒滿整整二分之一碗,然後才舀湯料。我很疑惑: 「不需要燒開嗎?」她大叫:「我就是要喝到酒精啊——怎麼會把它燒掉?酒精多美妙啊!」。我哭笑不得:「……是有多需要酒精。」「真的很需要啊。」她哀號。近年她經歷了從小家庭搬去與公婆同住,又從稻農轉型果農,巨大生活差異,種植技術的磨合,中間艱苦不足為外人道。

「冬天吃薑母鴨,就是要摻咱臺灣道地的米酒啦!」
「冬天吃薑母鴨,就是要摻咱臺灣道地的米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