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食藝】上山下山都是為了一頓飯

嚴格說來的第一次上山,是在新竹五峰鄉拍片時看到的景色,從此難忘。

嚴格說來的第一次上山,是在新竹五峰鄉拍片時看到的景色,從此難忘。

文字/攝影 白之衡

爬山爬久了,很容易就忘了最初怎麼開始,也忘了最初怎麼想像在山上吃飯這回事。

十年前我還在製片公司上班,當什麼都要做的雜工,到職的首件任務就是跟著大隊人馬開拔到新竹的霞喀羅古道,拍攝一群小朋友跟著獵人入山學習原住民傳統打獵技能的節目,主旨是「向山學習」。深山、原住民、打獵,多麼經典的關鍵字。我輕易就能想像獵人老師扛著現捕野味,取柴生火,用佩刀支解分食的畫面。但沒有,獵人的手作陷阱並沒有派上用場,沒有山羌、飛鼠或山豬可吃。我們每天拍攝完畢就拉到當天下榻的民宿,吃現代化廚房料理出來的山產桌菜,或吃「山青」們(後來才知道現在都稱「協作」)扛到山上的便當。怎麼跟我想的都不一樣?

為了工作而爬山,過程很快就淡忘了,但山上涼涼的空氣和林間的呼呼風聲,卻讓人揮之不去。後來成為接案工作者的我,某天因為突然想念那種感覺,於是響應了網路上陌生山友的號召。那時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登山零經驗的我,準備要去爬的是號稱「中橫四辣」之一的百岳畢祿山,當時山上沒有山屋,我們只能選擇紮營。好在同行的其他三人都有經驗,與他們協調好由他們帶兩帳,四人分揹同住。

不過吃就必須自理了。為了人生的第一趟自助百岳行程,我發狂作功課,入手了自己的第一套登山鍋爐,給自己設計的初體驗菜單是番茄雞肉燉飯,上山的前一天切碎洋蔥、大蒜、辣椒,雞肉切丁冷凍,分裝在保鮮袋,連同生米、整顆番茄,以及小罐鹽巴、黑胡椒、番紅花粉、小塊奶油一起帶上山。只要將材料炒熟,加入營地旁取的瀑布活水悶煮即可。

喜歡料理的我很興奮,登山能力不如人,但至少有件技能可以讓人刮目相看吧。我想像自己順利登頂,並靠著一手料理從隊友身上贏得尊敬的情景。但登山好玩(或折磨人)的地方在於,山比你想的更有料。畢祿山是從新中橫大禹嶺入山,先走八點四公里的820林道,再連續陡上海拔八百公尺才能抵達山頂。我記得尚且平緩的林道上各種倒木和小崩塌已經讓我苦不堪言,而最後的陡上,更讓我意識到登山真的存在生命風險。

那天登頂後,山上雲霧四起,風大,卻無景可看,除了陡峭狹窄的路徑,視野之外只能靠想像,而我想到的只有不慎摔出,粉身碎骨,不禁雙腿發抖,一路跪坐在屁股上勉力滾回營地,走在我身後的隊友都忍不住嫌我太誇張。原來這就是百岳啊。比起初登頂的喜悅,我更感到險路勿近的震撼教育。

後來那鍋燉飯應該有成功吧,我還記得其他人報以連連驚呼,相比他們的泡麵和罐頭,我無疑是最用心準備食物的人。只不確定,我是不是臉色慘白地吞下那鍋飯,也不確定那天嚐到的味道和平常做的有何不同。隔天返程只能啃食行動糧,一路飢腸轆轆才讓我意識到,我多麼需要靠一頓飯來回復疲憊且受驚的自己。後來渾身汗臭的我們,在下山路上的甕窯雞餐廳大快朵頤了一番,真正的心滿意足才湧上來,終於有力氣回顧山上的細節。

畢祿山尚稱平緩的820林道,一路上仍有許多小崩塌地形要過。
畢祿山尚稱平緩的820林道,一路上仍有許多小崩塌地形要過。
在營地自炊的番茄雞肉燉飯,鍋具餐具都是全新品,吃到一半才想到要拍照。
在營地自炊的番茄雞肉燉飯,鍋具餐具都是全新品,吃到一半才想到要拍照。

作者 白之衡

文字工作者,癡迷爬山,近期還迷上越野跑。生活中除了工作、下廚、跑步,不是在爬山的路上,就是在下山的路上、前往登山口的路上,或想著下次要去哪的神遊思路上。不意外的話,下半輩子都要奉獻給戶外了。